今天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忽然想到历年高考都有许多关于这篇课文的素材,经过一番搜寻,查到了以下内容:
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经典素材往往可以一材多用。操作办法:
1、学会多角度分析材料。比如:从不同的人物(角色)寻找角度,从事件的几个逻辑阶段寻找角度(起因、本质、过程、结果、对策等)
2、根据命题(或话题)意图,对所掌握的课文典例采取不同的表述方式。如上面的《谈意气》借司马迁论述“坚强的意志和气概”,《执子与通子》借司马迁论述那种“棱角分明、坚守信仰”的执着的作用。《选择,别无选择》借司马迁论述“生则可以践志”,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二、高考链接
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有两个图形:一个是圆形,它夸耀自己的特点说:“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我面积大。”
一个是有棱有角的不规则的多边形,它也夸耀自己的特点说:“我新颖,我独特,我周长长,我面积小。”
根据以上两幅画,结合你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900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执子与通子
福建考生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主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
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倚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汩罗江,子兰谄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着呢!他终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无所谓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着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诸葛亮,执著于白帝托孤,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
执子们执着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润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财富。
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会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粱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图形吧!
[评语]这是2005年福建省高考作文01号优卷,读后我佩服于作者的卓识、博学与灵动。一个考生,在高考考场上艰难跋涉了一个半钟头左右,还能够面对两个不期而至的图形,立即联想到“执和通”两类人物,写出一篇立意高远、气势磅礴、横征博引、开阖纵横、思辨色彩浓、语言表达美的佳作,确实匪夷所思。尽管这篇高考夺魁作文源于一个异省学生在去年写的同题习作,但这位考生能在看到题目的一瞬间,联想到曾经读过的文章,并把它灵活运用到高考作文上,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真的具有“通子”的智慧,值得赞赏。(乙平)
2002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他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例文1·
选择,别无选择
山东考生(2002年)
儿时读史,不晓得“史是史,我是我”,总将自身带入其中,试想倘我当此情此景时如何如何。其实这种思考非我独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就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当时最使我感兴趣的,当为屈原和司马迁两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物。他们同为人杰,但选择却大相径庭,一死一生。这让儿时的我迷惑。
如今,儿时的迷惑在我成长中释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存于杰出的生之中,也生存于杰出的死,也正因为如此,中华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出土的竹简。
大多数人将屈原看作是一个诗人,而不是政治家,我却认为并非如此。作为诗人,“国破山河在”也可以继续放吟悲歌,作薪火传人而并不一定选择死亡。但作为三闾大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楚国的屈辱就是屈原本人的羞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的抉择是惟一的。这也是政治家与政客最大的区别,对政治家来说,国家政治是一生的事业和心血。冯友兰教授曾说过:中华文化与西方有个最大的不同,当个人的努力无以拯救民族国家时,为寻找内心愧疚的解脱,他们就选择了蹈死。这也不难理解抗战时许多中国军人的悲壮行为。
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谏烈之臣,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与日月争光的鸿著巨篇。有一个流传的“退麝临岩”的故事,当麝鹿被猎人追赶至岩边时,麝鹿会将麝香取出,还与大地。司马迁隐忍痛苦,开后世史书先河,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中华文化。而在近代,在民族危亡的“岩边”,西南联大的一群教授们将自身视为民族命运上的一环,出离生死,传承了民族文明之火。
“生存,还是死亡”,莎士比亚使哈姆雷特成为选择的代表人物,但毕竟中西文化有差异,西方更注重于个人自由,所谓“不自由,毋宁死”。而中国人不仅仅是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于活在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做民族脊梁的愿望,使他们在面临鱼与熊掌时来不得轻松。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迂得可爱,却又使他们深深敬服,就像对屈原和司马迁,他们不理解却崇拜。
其实,这在他们还小时就决定了。中国的试题不像西方的答案那样不是惟一的,而是在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所以中国人在成长后明白,所谓选择,其实别无选择,而是原则。
·例文2·
无愧于天,无悔于心
湖南考生(2002年)
智者积蓄着纯朴宽忍以选择真诚;信仰着桀骜不驯以选择坚强;雕塑着至死不渝以选择忠贞,于是,人类才得以挣脱一张张苍白的罗网,继而蔓延到整个时代广阔的背景里。
巾帼不让须眉
在张骞浩浩荡荡地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后,王昭君便在下一个世纪里毅然选择怀抱着祈愿,捧拾着浪漫的心情,独自踏上了这条优美的征程。她仅仅凭借一纸婚约,便换来了两个民族长久的安定与发展,这是任何一个将士终生蹒跚仍无法企及的玄妙。而一切大概都是源自昭君在黄沙四起中,那足以震撼苍穹的温柔。“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今天,昭君墓已成为一座灿烂的丰碑,记叙着匈奴与中华万古长青的友好。
巨匠打造经典
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在逆境中选择精美,选择深刻,选择自身心志的完善与圆满。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如此愁苦而悲愤的遭遇,成就的是他们熠熠生辉的选择:呼喊出发自于心灵的声音,以抗争世之不公,表达对真理的膜拜,对文明的追求。也正如鲁迅,选择弃医从文,立志救国图存,做一名坚强的文坛医师:为麻木疗伤,为革命就诊,向卖国求荣宣布死期,面对帝国主义发出轻蔑而不屈的冷笑。于是,“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被唤醒了,“刑场上冷漠的示众材料与看客”被赋予了新生,中国现代文学更是一跃千里。
英雄爱国无敌
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变徵悲歌,同样唱出了另一位绝命英雄荆轲的深沉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永剩丹心照古今”。
无愧于天,无悔于心的选择,塑造的是千秋万代的典雅与理智。所以,巾帼才能负载着神圣的使命,成全“双赢”的和平与发展的空间;巨匠才能依靠着宽广的心胸,撰写国人的觉醒与中华文化的博大深邃;英雄才能演绎着千年不灭的精魂,照亮自己国家的生存与整个人类道德旅途中的异常生动的方向。因此,他们泽被后世的光辉从未消褪过,也永不会消褪。
课文材料运用之感悟:
多角度挖掘素材的内涵,寻找材料之间的交叉点,对材料进行边缘化处理,写出个性化的材料。例如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现有两种分析:
(1)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之臣,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与日月争光的鸿篇巨制。有一个流传的“退麝临岩”的故事,当麝鹿被猎人追赶至岩边时,麝鹿会将麝香取出,还与大地。司马迁隐忍痛苦,开后世史书先河,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中华文化。
(2)面对李陵被俘降敌的消息,朝堂上下瞬间凝固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敢在万众一声的局面下说公道话,他敢在众口一词的局面下讲出真话,刘彻震怒了,结果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你依然是一个敢说真话的男子汉,一个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同是写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的素材,但不同的是例(1)写出了司马迁“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例(2)写出了司马迁“敢说真话”,同一个素材是可以多角度分析的。
(3)文中“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提出了“愤怒出诗人”的观点,饱经忧患的人才能真正认识社会,清醒的面对人生,才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像南唐后主李煜,
在沦为阶下囚之后,发出的声声呐喊与叹息才化为了文学上不可磨灭的珍珠而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同时,这段文字还与“逆境”“挫折”“不幸”这些话题为伍。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我国的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逆境是人杰的摇篮,磨难是成功的良伴,挫折是英才的乳汁,悲痛是奏凯的琴键。磨难是把双刃剑。它对于目光短浅、思想懒惰、意志薄弱的人来说,残酷无情、吝啬至极。因为遭遇磨难,多少希望半途夭折,多少可能化为乌有,多少智慧颓废凋谢,多少生命失去光泽……然而,磨难对意志坚强的人来说,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磨难是成功的良伴,逆境是人杰的摇篮,挫折是英才的乳汁,悲痛是奏凯的琴键。成功者大都多磨难。左丘双目失明著《国语》,屈原遭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撰《史记》,曹雪芹满腔辛酸写《红楼梦》……这些杰出人物如真金遇烈火,似红梅披风雪,饱经磨难志愈坚,最终使平凡的生命放出了夺目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