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人对酒的依赖(转载)

 老刘tdrhg 2018-01-09

打开中国文化史,从那发黄的书页间飘荡出来的肯定是一股浓郁的酒香。中国的文化是浸泡在酒缸里发酵出来的。一部酒的历史,就是一补中国的文化史。在厚厚的文化史中蕴涵了太多太多的酒的醇香。在看似简单可实则深不可测的中国文化史中,酒用其平淡可又回味无穷与绵绵情意缔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史,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文人。在中国古今的文学中,酒占了很大的比例。酒和文人总是缠缠绵绵,难解难分。也不知是酒造就了文人,还是文人,造就了酒。有多少人与酒无缘呢?中国的文化与酒,中国的酒与文化,其历史渊源深远得谁能说得清楚。泱泱大国,各行各业,能饮善饮者多也,而饮得最热闹的,乃数文人也。因为他们在酒中注入了太多的感情,就变得十分可爱了。有诗云: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文人们一方面有很高的人生价值追求,一方面又受着普通人都要忍受的种种束缚,要扮演守法循理的角色,往往要把真性情,自我掩饰,束缚起来。这种自我压抑是自觉的,因而是强大的。唯有在酒的前面,才能稍稍轻松自在片刻,世人也不会追求酒后的失态和一般的过失。酒在文人的眼里,就像古人说的那样: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好饮之人所重者不过情趣而已。中国的文化人将自己的感情糅合在美酒中,用美酒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给世人,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寄予美酒中,让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的路上一次又一次的经过风雨后告诉世人,他们的时代,他们的心境,他们的志向。

无论是经久不衰的《诗经》,还是语句华丽的《楚辞》;无论是气势磅礴的诸子散文,还是辉煌灿烂的汉体刺赋;无论是震惊世界的唐诗宋词,还是惊世骇俗的元明曲明清小说。它们无不与酒有关,无不记载了文人与酒,无不散发着浓浓的酒香。

从《古诗源》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记载与酒有关的是那最原初流传在市井上的《琴歌》。

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饮 。今日富贵忘我乎?

百里奚是当时秦国的丞相,在城外碰见一个浣纱女,那女的说自己懂音律。于是,百里奚把她招入府中,她就唱到,你还记得当年我给你杀母鸡,你喝着酒去博取功名的情形吗?今日得了富贵难道就把当年的事情忘记了吗?百里奚这时才知道,原来这浣纱女是他的妻子。在这里,酒不但粘合了夫妻之间的裂隙,而且还成了一种信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时的酒不再是一种用来消遣的物品,而是一种用来沟通的交际工具。同样在《越群臣祝》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越王勾践送范大夫入吴时嚎歌的《越群臣祝》,则是大气磅礴,充分展示了在酒精的烧灼下,人们那种激越的情绪。

皇天佑助,前沉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堂;威人者灭,服人者昌;君臣生离,感动上皇;臣请薄脯,酒行二觞。

为了灭吴,皇上亲自把酒与群臣一起给出使吴国的范大夫送行,群情激扬,离歌而别。这时的酒,更成了一种粘合剂,把皇上与臣子之间的关系高度的粘合在一起了。可以说这时候的酒成了一种政治工具,它在无形中拉拢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让臣子对君王的命令无法抗拒。

中国的文化从它出生的那天起,就是浸泡在酒里的。中国的文化人不管失意还是得意,无论出世还是入世,他们都是以酒来作为烧灼自己心中的块垒的唯一的燃烧剂。我们无法将酒与中国的文人划清界线,中国的文人因为有了酒,他们的人生才会那么的精彩。而中国的酒也是因为有了中国的文人才得以名扬天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为了达到结合的目的,他们干脆私奔到成都去当炉卖酒。后来司马相如因辞赋深受武帝喜欢而升迁高职,要移情别念。卓文君哀哀凄凄唱到:

水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头水------卓文君的意思说,我的头发已经白了,可是那个女人却像云中的月亮那么的美丽。今天咱们好好喝一场,明日就以这水沟为界,永不相往来了。卓文君的豪饮与真情,终于让司马相如回心转意,夫妻和好如初。在很多时候,作为一个丈夫是不喜欢妻子喝酒的,可这里的卓文君却正是用酒晚会了自己来之不易的爱情。可以说,酒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所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重要的是要看文人在当时当地的心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酒的作用。

中国的文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但是,不管是济天下也好,善其身也好。总之,他们须臾也离不开酒着个东西。酒为仕途之人或退隐之人创造了精神财富是无法用物质财富开衡量的。仕途之人也罢,隐者也罢,官场的名利纷争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承受的。中国的文人最喜欢在得意或是失意时,举杯抒怀,以聊心语。李陵的边节,给苏武的诗中他仍然悲叹道: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为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廖绸------

意思说,你们都不理解我,我只好自己喝酒跟我的儿子来说我这心中的郁闷了。在这里,酒作为官场上的人来说又是排解愁肠寂寥的最好的一副汤药了。中国的文人不能没有酒,不会喝酒就称不上文人了。魏晋时代的曹操在著名的《短歌行》中开篇就唱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中国的文人不管有没有入世,把生命是看得很透彻的。在这首适里,就像曹操这样的大政治家、大诗人,也对生命充满了忧伤。他们觉得生命就像早晨的露珠一样,很快就会在阳光的照射下干涸的。什么东西才能解脱人生的悲剧呢?只要酒。当然,曹操在这首诗里,不仅仅是排解忧愁以及对生命短促的悲叹,它更饱含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更是对功名的渴望。他将自己的心事融合在了美酒里面,让美酒与时代的大背景结合在一起,在战乱中与功名溶为一体,为自己的霸业而饮酒,为自己的明天而举杯。同样,也是建安时代的著名诗人、曹操的儿子曹植在《箜篌引》中就大声唱道:

置酒高堂上,亲友纵我游。中厨辨丰膳;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是啊,就这样弹着秦、齐时代的古筝和琴瑟,吃着肥牛羊,品味着美酒,再让美人跳起绝妙的舞蹈,大概这样才是享受人生吧?曹植在他大哥还未继位以前,过着极为惬意的生活。作为贵族公子的他,生活这无忧无虑,行为上无拘无束,思想上也极为浪漫。自然他就比其他人懂得享受,更懂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也只有这样才活出了当时最真实的他。(当然,他后期的生活就是另外一事情了)

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它所造就的文人就会不同。魏晋的动荡造成了当时的文人不得不酒来表现自己对政局的不满。汉魏六朝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出现了院籍、嵇康、刘伶等这样一大批以饮酒为,豪饮狂癫的文化人。他们狂荡不羁,对酒当歌,用狂癜来对抗当时的统治者。与此同时,却把文化与酒高度地统一起来了。竹林七贤的刘伶,更是把酒当作达到精神混沌的手段。在醉酒中追求一种肉体的快乐和感官的刺激,甚至把它当成一种价值的追求。“无思无忧,其乐陶陶------静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刘伶所说的这种状态,实际上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且也是一种肉体上的醉酒状态。刘伶在他的《酒德颂》中就提到了酒的好处以及他对酒的痴迷。他可以说是竹林七贤里对酒文化传播得最好的一个,也是七人中唯一写了这样一部大力赞美酒的人。竹林七贤中被戏称为“院步兵”的院籍,为了“江东步兵”张翰步兵校衙内的三百斛美酒,而请求担任此职。院籍的知音也是诗友王忱说他“院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对院籍来说,当时黑暗的社会他是无法接受的,可他又不得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环境里,酒不仅是其解决困境的手段,也是他自我麻醉,弥合心灵分裂的方式。王忱也常叹到:“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诗歌的创始人,他虽然看破红尘,做了一个遁世隐居的文人,可他更是与酒结下了不结之缘。自称“性嗜酒”的他,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讲,,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他和当时大多数正直不阿而又敏感的文人一样,逼近深切的感受到了个体存在的无根基性,也深切地体验到了人生的无意义性。因此,他把酒抬升到了和自己有机生命同等的地位,认为酒就是没有根基的人生根基,没有目的的人生目的。认为唯有酒才能让个体在精神上得到超脱,超越一切,包括死亡,使预先的个体得以体验永恒。于是他说:“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他在他的《停云》中说到: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他让自己在平静的生活中快乐的饮酒,开心的过着自己要过的生活,这样的他就可以与大自然溶为一体,可以得到心中想要的那份真。

斯晨斯夕,言息其炉,花药分别,竹林医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予。虽然再称采菊东篱,不问世事,但是,酒是不能没有的。半壶浊酒,一张清琴,隐居的日子更少不了这两样东西。尤其是酒,如果没有品味酒的情趣,那不成了村叟野老了,那还叫什么文化人啊?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与酒已经到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境界了。就在陶渊明自己设计的“桃花源”里,也勾画了“设酒杀鸡作食”的画面。

到了唐时代,酒香已经深深地注入到文化人的灵魂里去了。文化人用他们的文化素养把酒文化已经发展到了极至。翻开一部唐诗,那几乎就是文化人蘸着酒精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生命宣言。在众多的饮料之中,酒何以独得器重?这是酒的独特个性所致。酒可以给人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快感,使人陶陶然忘却许多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情悠悠,意绵绵,似半离人境,平添了许多真情稚心和雅兴。酒也可使久抑的文人表现出狂放与真情。”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醉酒时不但诗情勃发,而且还敢无视权贵与宫庭礼数,叫贵妃磨墨`力士脱靴,显示出骇人的孤傲。从李白的《将进酒》到他的《行路难》,从他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酒的力量让文化人对于生命的里悟,确实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境界。他的〈将进酒〉

将进酒,杯莫停,为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昔时秦王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谐。主人何为言钱少,竟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是这样的其实啊!把五花马都卖了,把千金裘也卖了,干什么去啊?只为喝酒啊,喝酒干什么啊,去销蚀那千古不灭的愁肠啊!这是这样的一中壮怀激烈!在李白的诗篇中,几乎处处都透露着豪气伴着酒香,酒香催发着豪气那种的磅礴的气势。李白在他的另一首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置酒〉中则表达了他另外一中心境。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在着首诗中,李白则是借酒来写山水的秀美与自己心情的愉悦。让李白的豪气与英气融合在了一起。

不同的人回酒注入的感情就不同了。在杜甫的作品里,酒与文化的结合所透露更多的则是他的贫民意识。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秫地无人耕;兵戈既为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是啊,地荒芜了,连孩子们都上战场去打仗去了,没有粮食酿酒,那酒味能不寡淡么?因此,一曲歌罢,已经是四座泪纵横了。在杜甫的诗篇里,那种微熏的忧患意识在酒精的浇灼下,更让人有一种彻骨的疼痛: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是一种怎样的重逢的悲哀啊!在杜甫的诗篇里,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辛酸的感伤和淡淡的哀愁。在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是他对战乱的哀叹,对战乱中人们的不幸的同情。他作为中国历史上写战乱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的哀伤无法诉说,对酒的依赖可以说,也是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他无力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可自己又不得不对当时的一切关心。这样矛盾的心情让他无比的痛苦,使他只有用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苦闷。诗人是痛苦的,一个对现实那么无奈的诗人更是无比的痛苦的。酒是他对自己的解脱,也是对美好为了的向往,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酒中。当然,在杜甫的诗作里,也有一些明快的佳句,如〈客至〉: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临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又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在这些明快的诗作中,也都少许透露了那种无法抹掉的哀愁别绪。

一部《全唐诗》,弥散着强烈的酒香的味道。无论是边塞诗人们的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还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都是用酒来抒发对于战争的强烈的不满,和对生命的无奈。

晚唐著名的风流诗人杜牧更是一个对酒痴迷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在中国的历史上所有官场文人中,可以说杜牧是最风流的一个。他对自己的一生用酒与青楼精彩地描写出来。对晚唐的黑暗,对统治阶级的腐朽,他全部写在了酒里,写在了青楼里。

写唐时扬州声名鼎沸,有“扬一益二”之称,这一天东南最的商业城市,这一日洒千金的“销金窟”,惟有晚唐第一才子杜牧之诗才能竭尽它的风情。史书上说杜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杜牧的风流,不但有表现,而且有声势,令人“紧张”。杜作御史的时候,有一位李司徒家中蓄养号称“京都第一美人”的歌伎,他每宴请朝官从不请杜牧,不是不想请,而是不敢请也,怕他不能“自遏”。然而,杜牧最终还是把美人收入自己的风流旗下。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谴怀》

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放浪形骸。十年如梦,人前欢歌,人后惆怅。杜牧的意思是,非我薄幸与青楼,乃是国家薄幸与我,终日混迹扬州青楼,难道是我所愿意的吗?

政治上杜牧确实很少得意,幸好吴侬细语熨贴了他那颗官场受挫的心。他爱美女,爱写诗赠美女,经他点评过的美女无不声名大振。

喝酒原是为了求得一种精神的自由,一种摆脱俗累的轻松。在纷杂的尘世中,一个人很容易泯灭了斗志,变成了一个毫无灵气`全无棱角之辈。对于一个用文字来表达心灵感受的文人,那分纯真质朴的灵性是十分珍贵的,许多人为寻得这分感觉煞费苦心,那些诗兴枯竭的人,就是迷失了真切的感觉的人。酒却可以令一个生活刻板的人血液沸腾,心潮激荡。酒会令其冲破理性的羁绊,挣脱理智的束缚,进入感性世界,揭下虚荣的面纱,袒露赤子的纯真。文人笔下不再是理性笼罩的顾虑重重,再不是无病呻吟的冗文,取而代之的是独具匠心`情真意切`灵感闪烁的心曲。酒使这迷惘的人返朴归真,使这惯于循规蹈矩的人无视陈规,他的情亦真,字亦真,风格独特,独树一帜,不落窠臼。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试想,几位知音团聚,好友相逢,或置身良宵美景,你就会有一种山也有感,水也多情的感觉。就会看见雨流泪,花含笑,云起舞,月有情。大自然的万物在你面前生动`鲜活起来。面对佳景美物,若不把樽畅饮,便是辜负了大自然的造化。就会觉得情不至真,义不至透,也达不到痛快淋漓的程度。唐朝李敬方曰:”不向花前醉,花应解笑人。””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红也笑人。”唐”大力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写有<崔逸人山厅>诗,对这种酒`花`人情景融合的美妙意境作了描绘:

药径深红藓,山窗满翠微。

羡君花下醉,蝴蝶梦中飞。

纵观古今文人墨客,无不是对鲜花`美酒交融的优美意境感受颇深。惟其有深的感受,才能有情;惟其有情,才能进入联想丰富的艺术境界,才会有神来之笔。所以,文人之爱酒,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饮酒的境界,饮酒的趣味。酒和他们的才情永远是密不可分到了的。

宋代,文化人更是全盘继承了唐代诗人们对于酒的那种迷恋,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宋朝的文人中数柳咏对酒的感情最深了。时事对他的为难可说是与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因为他对酒的热爱,对青楼的一往情深,所以他一生写酒的词可以说数不胜数。当时他由于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歌儿舞女,教坊乐工们交往甚密,为他们写作歌词,和他们浅斟低唱,由此而得”浪子”之名。他无视正统规范,我行我素地追求生命的自由;宁可做白衣浪子也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坦率真诚地为市井民众谱写歌词。他不断地写,其词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风靡一时,传播四方。帝王将相`学士文人`市井百姓都感受到了柳词的冲击。“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他词中的浪子情调和市井趣味不能为正统文人和官场公开赞成,但他又偏偏要去考进士谋官职。因屡试不第,以致愤愤不平。他就在汴京的酒楼里欢饮狂歌,到烟花巷陌中去偎红倚翠,写了一首<鹤冲天>词曰: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仁宗皇帝看了说,既然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还做什么官呢。就这样,柳永又一次失去了进士及第的机会。九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还知道宋朝有个叫柳永的词人,他的词还可能继续流传下去。看来当时柳永的选择,也不失为是一个明智之举。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柳咏也许是活得逍遥的,可在当时,他就不开心了。一个想入世的人,可又不得不被排除在统治阶级之外,他的难受之情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正如不是每个文人都想一天到晚都留在青楼的。他们的苦衷正是因为时事对他们的逼迫。柳咏的酒不是喝给自己看的,也不是喝给那些青楼的女子看的。他的词是写给统治阶级看的,他的放荡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蔑视,他的酒更是对的当时社会的一种挑战。他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的词人,对词学的研究和贡献可以说是非常的大,可因为他的词而对酒所作的贡献也是无比的大。

宋朝的繁荣对当时的文学有着极大的推动力,苏轼作为当时盛极一时的词人,他对酒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对酒不加掩饰的喜爱,才有了他那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在他的那首词中毫不犹豫地写出他对酒的那份执着之情。同时也正是因为他那豪放的词从而展示了他人生的那么多的伤痛。他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写出了他对他弟弟的思念、当时官场不得志的无奈的心情以及对自己出世或入世的两难的矛盾的心情。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我们在这里不对下半阕做分析了。)词人将自己所有的情绪都寄托给了明月,将自己所有的才华都融在了酒里面,让自己与酒与明月一起在这个世界上共生共灭。

如果说所有的男的文人用酒可以来划解他们心中的不开心,那么女词人呢?是不是一样可以将自己的哀伤让酒来解决呢?同样是宋朝的文人,不同的是她是一位女词人,她将自己所有的哀愁都贡献给了酒,让酒来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李清照的身心倍感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谁怜憔悴更凋零」。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用「兼」字、「细」字,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诉诸听觉,象征诸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点点滴滴」四迭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密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总之,全词藉景抒情,运景入情: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以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之使人动容。李清照将自己一生的哀愁都写在了这首词里。她在这首词里用萧瑟的寒秋来比喻自己一生的孤寂,用寒风的凛冽与满地的残花来寄予她对自己无法言诉的伤。因为家亡,因为国破,因为再嫁却遇伪君子,她心中的伤痛到了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的地步了。现实的一切埋葬了她所有的幸福与快乐。可她又无处可逃,她能做的就是面对这一切。可她的痛,她的伤,她的哀,她的愁,又怎么可以不发泄出来呢?她唯有将自己与酒一起融化,在无边的酒的世界来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让酒成为她唯一在知己,在无眠的漫漫长夜里,她学会了自己与这里喝酒,更学会了用当时男人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满腔的痛楚。于是酒在她的笔下就是那么的亲切与友好。同时她也为酒做了她以后都没办法想到的宣传。

一个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总是认为异族的统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于是文章中的总是有那么多的对蒙古族的不满。一个元朝的历史就是汉族对他们的反抗史,同时也是一个文人对自己可以回归汉人统治的渴望。文人总是用大量的篇幅来抒写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唐诗的繁荣,宋词的辉煌,为大元王朝戏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铺垫,元曲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元朝的抨击。大量的元曲中写下了多少有关酒的文章,又有多少文人在酒中留下了那些千古美文呢?所有的一切只有他们知道,因为他们的失望与苦闷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写作最基本的材料。而他们的材料却是用酒酝酿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元朝的文人就是将自己与现实的一切联系在一起了。酒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对元朝的控诉。因为汉人与蒙古人在太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对于一个蒙古的统治者来说,汉人的思想太复杂了,而每个统治者都不喜欢自己所统治的人民太聪明了,所以他们对当时的社会采取不合适宜的政策,导致了对当时社会不满的不仅仅的当时的汉人,还有蒙古人。如果说一个民族连自己本民族的人民都起来反对他们,那么可以说他绝对是一个失败的朝廷了。所以蒙古人萨都刺在他的《早发黄河即事》就用贫富对比的办法谴责了富和家子弟的骄奢淫逸,对人民所手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诗中“肃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岂知农家子,力墙望有秋。”诗中那贫富的悬殊让人不敢想象。诗人站在农民的立场说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当时的社会作出了猛烈的抨击。而那些对当时社会失望而做隐士的人着将自己一生的快乐写在了农家。马致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他的《寿阳曲》中写出了农家特有的景致。

夕阳下,酒旌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这支小令,描画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画面疏朗闲淡,颇为宁静,并写出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前三句用凝炼的语言,铺排了“天空的夕阳,江面上归航的渔舟,岸上酒家的酒旗”这些景物,写得清晰明白而有致,像一个个镜头,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组组画面,极富动静态感。那夕阳西下,流动的江水,归航渔船的划桨拍打着江水,像悦耳的音符响起,流动着伸延着,还有那渔夫,使人感到仿佛他在唱着渔歌,而“闲”字,写出水村小镇傍晚时分宁静的气氛,令人如置身于其中,体味到江边恬静的飘香的世界。写景不刻意浓墨重彩去铺陈,而是淡描勾画,才会取得自然朴实的效果。

因为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就注定了他们所经历的人身际遇不同。明朝作为中国封建势力鼎盛的一个时代,也是人们对封建专制最痛恨的时代。但并不是说那个时代下的人都是对封建专制的反抗,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思想,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代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明朝,一个经济极为繁荣的时代,对外交流也极为频繁的时代,它给国家带来的利益那是无法用言语可以诉说的。但它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是无法统计的。如果说民族的交流是在促进国家的进步,那么民族间的战争对国家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啊?明朝一直以来奉行的是对外和平的政策,可作为倭寇就没有想那么多了。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在战争中发展的,他们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略可说是在明朝历史上,明朝收外面民族侵略最为严重的一次。中华民族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了伟大的民族气节。戚继光作为中国在明朝时候的民族英雄就做到了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尊严。他在打击倭寇时写下的那首《登舍身台》更是证明坚定的爱国之心的体现。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曾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抗击倭寇,屡立战功。明隆庆三年调任蓟镇总兵,镇守蓟州16年。其间,他在遵化也留有足迹。他曾借督查修筑长城和戍边情况之机,数次登临舍身台(位于遵化城东北15公里的鹫峰山上),并留下了一首抒发舍身为国的豪情壮志的诗篇——《登舍身台》: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

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

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这首诗借写登临舍身台之事,表达了作者舍身为国的壮志,对那些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前途命运的权贵们进行了严厉斥责。诗的前二句表明作者一贯的志向。“曾作”,言诗人登台作诗、明舍身之志己非此一次,足见其志之坚、之恒;“意若何”,用一问句形式,言其登台心绪如潮,引出下面的无限感慨。接下去四句,写自己在镇守边关的军旅生涯中,头发变白、变稀了,却仍愿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掏流泉己自多”。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仰视到一个为国为民尽心竭力,却不愿有一点个人享受的将军的高大形象。当然诗的最后,作者揭露了达观权贵们听歌看舞、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丑行,从而更加衬托出作者对国事的忠心耿耿。同样明朝也是一个极不安定的社会,文人因为政治的黑暗而一酒遁世的人却是大有人在。唐寅,唐伯虎,才气放,武夷游,洞庭荡;称才子,风流样,隐苏州,装颠狂。传画艺,名声响,孤骜图,意清朗;松声图,雄伟壮,松与泉,合声唱。明代的著名画家,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称“吴门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他作为中国明朝中期的才子,却不得不因为现实的黑暗而走向了田园生活。纵然他桃花与酒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可他却不得不抛弃一生的追求,不是为山水而留住自己,可又不得不在山水中留下自己的精神支柱与精神乐园。那著名的《桃花庵》就是他不得不寄情的代表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一代才子以文名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将车马权贵视如尘土,将酒盏花枝分者奉为天人,自有傲骨。疯颠也好,痴狂也罢,花间独坐自饮自斟,自有风流。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还是与唐伯虎的个人背景相关。在中国世俗社会中,唐伯虎这个名字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唐伯虎的形象向以风流倜傥和潇洒不羁为其标准的民间定式,各种版本的唐伯虎故事所突出表现的也大抵不外他恃才傲物、游戏人间的才子本色,无论是明人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还是当代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其间一脉相传的无不是唐才子对传统道德的藐视和对世俗规范的颠覆,他的所作所为既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大相径庭,而他的风流韵事却又为一般大众所艳羡和津津乐道,其微妙之处的确耐人寻味。

比如这首广为人知的《桃花庵歌》,唐伯虎虽然在诗中以“桃花庵里桃花仙”自命,表现出一副安贫乐道的旷达胸怀和一种诗酒逍遥的人生境界,但他最终还是将时间看做了衡量人类一切希望和欲望的尺度,其结局也仍然不免要归结到虚无,归结到一个不可抗拒的人生宿命。   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了真正的自己,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活出了不同的色彩。不一样的人生与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培养了不同的杰出的人物。同时他们也代表了同一个社会不同时候的社会现状。人生经历的不同与思想修养的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诗歌出现在他们的创作中,他们为明朝的社会做出了他们自己所可以做的贡献,尽管是在不同的领域,可成就却是那么的高。

清朝几百年的历史对中国的文明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每个朝代都为保护自己的朝代做出了大量让前代的人手难以接受的事情。统治阶级对政治的统治通常是采取了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可最终的结果通常不是他们想要的。下层的人对上层的反抗不是战争,就是文字的讽刺。而正统阶级通常是在历史在站住正统的地位,反抗阶级通常只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走向了灭亡的地步。只有文人依旧可以写出自己想说的话,为自己所不平的事与人写出那些抵触正统思想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