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经过再三的铺垫,主人公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作者还在铺垫。他让缪贤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亡赵走燕 师:其中有对比吗? 对原因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结果。 缪贤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结友"的表象, 蔺相如能够分析燕王这样说的原因。在对比中,将相如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试想一想,如果缪贤投奔燕王是什么结局? 师:"肉袒伏斧质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生:缪贤仍然做着宦者令就说明了一切。 师:缪贤和蔺相如不同的处理,这就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生。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蔺相如。 我们现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场的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的? 生: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不可不与”一个字:予! 师: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 生: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直"。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 师:对于蔺相如的自荐,有没有什么看法。 师: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过毛遂自荐表现外,还要注意一点:他主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 好了。蔺相如现在出发了。 闲言少叙,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开了斗争。 分 3个故事场景: 师:好。我们现在看看在 生: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前是轻狂,后是惊慌。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 师:蔺相如为什么要拿回和氏璧呢?依据是什么? 生: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 还有就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些行为表明秦王根本没有诚心,赵国的璧都送来了,他的"十五都"还没有指定,至此才临时指定。一"指"字,也说明了他的随意性。 细节描写: ①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怒发上冲冠”运用了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②相如持其譬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9段完,分析: 师:虽然相如"完璧归赵"取得了一半胜利,可是过程险恶异常。谁分析一下,蔺相如冒的风险有哪些。 生:1,与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没有服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与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杀死相如。 师:还有一个危险,可能同学们把这个关键人物忽略了。然而,却也是决定性的。 生:"从者"。 师:这个人物也是决定性的,怀财而贪,人之常情。我们为这个"从者"设想一下,他在"怀璧,从径道亡"的路途中有几种可能的选择? 生:1,回到赵国。2,投奔秦国。3,怀璧而逃。回到赵国是他现实中所做的。投奔秦国的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此会被人看不起。 师:。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这个人,一是想说明蔺相如的行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二是想说明,成就一个事情往往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做事时考虑周密是非常重要的。 11-13 你怎么看完璧归赵的结局? 结局:"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看似平局,其实对于弱小的赵国来讲,平局也是胜利,尤其是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秦国以空言得璧的阴谋。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作者对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备,重点在智。 细节描写: ①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怒发上冲冠”运用了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②相如持其譬睨柱,(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③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
(“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 (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3 完璧归赵的结局 如何?你怎么看? 完璧归赵的结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实对于弱小的赵国来讲,平局也是胜利,尤其是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秦国以空言求璧的阴谋。 4 (足智多谋、有胆有识。a
廉颇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足智多谋谨慎持重,有长远眼光 现在我们阅读"渑池会"的有关内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对比。 生:1 秦赵的军事实力、战略态势对比,秦国主动,赵国被动; 2 秦王的奸诈和赵王的朴实;相如的欺软怕硬和相如的针锋相对,3赵国的军事上的有备和秦国的无备;。 师:作者在介绍"渑池会"的结局时说"位在廉颇之右","右"是什么意思?其作用是? 生:说明相如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和前文廉颇相如的地位对比作呼应,也为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师: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 生:没有。不应该生气。 师:我看廉颇的生气很有道理的,他说的都是实际情况:自己有军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来的,相如只凭口舌为劳,却居于上位。合理不?单纯从功劳上讲,凭良心说,谁的大? 师: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说廉颇负荆请罪就没有必要了呢? 生:有必要。这个要看廉颇为什么请罪。(蔺相如和门口对话,说明请罪的原因) 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 “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廉颇请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颇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的高下差别。这正是廉颇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说廉颇请罪是在廉颇宣恶言后产生的。 ⑤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廉颇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四、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忠君爱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廉 六、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对比映衬,相辅相成。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教学实现: 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廉颇,看看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功劳、地位、声望。 师:具体一点。 生:功劳是破齐,地位是上卿,声望是闻于诸侯。 师:特点是? 生:功劳大,地位高,声望响。 师:第二段介绍蔺相如,看看介绍了什么? 生:地位。 师:要注意突出了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他的地位? 生:特别低。 师:显然,作者在前两段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问题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角是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写廉颇,这里有什么玄机。 生: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的差异,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师: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秦王讨璧,赵王无奈。 师: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什么? 生: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师:写这个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 生:为蔺相如出场做准备。 师:注意,许多高明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者不是随便的。我想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正式出场之前做了两次预演:一是冷子兴演说荣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讨论。贾宝玉正式出场,作者也没有使之一览无余,而是先让黛玉听到脚步声,然后惊鸿一瞥地露一面,去换衣服。换完了衣服回来,才给黛玉仔细观察宝玉的机会。可以说是再三再四地铺垫。现在我们看课文就会发现,情节预备做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作者还在铺垫。他让缪贤给大家讲了个故事。看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么内容。 生:缪贤的笨蛋和相如的聪明。师:其中有对比吗? 生:有。缪贤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结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够分析燕王这样说的原因。在对比中,将相如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除了对原因的认识,对比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结果。试想一想,如果缪贤投奔燕王是什么结局? 生:自投罗网,且自绝后路。 师:“肉袒伏斧质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生:缪贤仍然做着宦者令就说明了一切。 师:缪贤和蔺相如不同的处理,包含着对事理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结果的对比。这就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生。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智能又全的蔺相如。我们现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场的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的,注意内容上的对比。 生:第一处对比,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一个字:予! 师: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 生: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直”。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 师:还有其他对比吗? 生:没有了。 师:对于蔺相如的自荐,有没有什么看法。 生:这和前边“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构成了对比。蔺相如的毛遂自荐,表现了他的自信。 师: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过毛遂自荐表现外,还要注意一点:他主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好了,蔺相如现在出发了。闲言少叙,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开了斗争。注意作者特意点明了“在章台”这个地点,谁来解释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特别交待秦王见相如的地点。 生:为后文相如说“大王见臣别观”埋下伏笔。 师:好。我们现在看看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作者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 生: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前是轻狂,后是惊慌。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4,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的评价和信息程度也是一个对比。 师:分析得比较全了。我读“廷斗秦王”这一情节常常想到重庆谈判时共产党的策略:有理,有利,有节。谁结合课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节对应的内容。 生:有理,是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有利,得璧、倚柱后才怒形于色,让秦王投鼠忌器。有节,使用缓兵之计,给秦王留下了和平解决的机会。 师:文中说,“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赵城,实不可得”,秦王有什么表现吗? 生:秦王辞谢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真诚。还有就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些行为表明秦王根本没有诚心,赵国的璧都送来了,他的“十五都”还没有指定,至此才临时指定。一“指”字,也说明了他的随意性。 师: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过程险恶异常。谁分析一下,蔺相如冒的风险有哪些。 生:1,与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没有服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与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杀死相如。 师:还有一个危险,可能同学们把这个关键人物忽略了。然而,却也是决定性的。 生:“从者”。 师:这个人物也是决定性的,怀财而贪,人之常情。我们为这个“从者”设想一下,他在“怀璧,从径道亡”的路途中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以及各种选择的利弊。 生:1,回到赵国。2,投奔秦国。3,怀璧而逃。回到赵国是他现实中所做的。投奔秦国的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此会被人看不起。怀璧而逃是下策,很难找藏身之地。 师:如果他没有按照相如所说,结局就不是秦王空欢喜一场,而是相如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相如在选择这个“从者”上一定要选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这个人,一是想说明蔺相如的行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二是想说明,成就一个事情往往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做事时考虑周密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段是有几个字需要注意一下:“舍相如广成传舍”的“舍”,“使其从者衣褐”的“衣”,“廷见相如”的“廷”。 总结一下,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作者对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备,重点在智。其次还有建立在对事理认识基础上的自信。 完璧归赵的结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实对于弱小的赵国来讲,平局也是胜利,尤其是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秦国以空言求璧的阴谋。 现在我们阅读“渑池会”的有关内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对比。 生:秦赵的军事实力、战略态势对比,秦国主动,赵国被动;赵国的有备和秦国的无备;秦王的奸诈和赵王的朴实;相如的欺软怕硬和相如的针锋相对。 师:这一情节中相如所表现主要是智,还是勇? 生:勇。 师:为什么这里相如主要表现出的是勇?考虑环境事件的变化。 生:这一次两国国君面对面,闪挪的余地很少,事关国家的荣誉,还有,就是做好了军事斗争的准备。 师:作者在介绍“渑池会”的结局时说“位在廉颇之右”,“右”是什么意思?其作用是? 生:说明相如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和前文廉颇相如的地位对比作呼应,也为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师: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 生:没有。不应该生气。 师:要是你的话你不生气吗?我看廉颇的生气很有道理的,他说的都是实际情况:自己有军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来的,相如只凭口舌为劳,却居于上位。合理不?单纯从功劳上讲,凭良心说,谁的大? 生:廉颇的大。 师:我看也是。我感觉这个赵王够呛,他因为相如给自己挣了面子,就不顾事实地超拨相如。造成了相如和廉颇的矛盾。廉颇不平是正常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说戏廉颇负荆请罪就没有必要了呢? 生:有必要。这个要看廉颇为什么请罪。廉颇请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颇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的高下差别。这正是廉颇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说廉颇请罪是在廉颇宣恶言后产生的。 师:分析得非常好。我们再看负荆请罪中有多少内容是对比着写的。 生:廉颇和相如的认识及行为对比,舍人和相如认识及行为对比,廉颇和秦王的对比,廉颇的前后态度对比。 师:在人物形象上,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的智还是勇? 生: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国事为重的胸怀。 师:我看表面上对廉颇隐忍退让,是无智也是无勇,其实是大智也是大勇,因为相如于无声处折服了勇猛的大将军廉颇。想一想相如,如果没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怎么能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没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敢于在渑池针锋相对?所以,负荆请罪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释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备的源头活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