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十七章)

 浪子观心 2018-01-09

2017年3月19日



太 上 , 下 知 有 之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其 次 , 畏 之 ﹔其 次 , 侮 之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悠 兮 其 贵 言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我 自 然 。


此章讲世人对于“道”的态度,也算是表述一下世人对“道”的一些普遍理解。

《道德经》有很多其他的版本、注解及断句。

比如“太上,下知有之”这句,其他版本有作:“太上,不知有之”。

如果取“太上,不知有之”,则可以理解为真正懂得道的人,不知道“道”的存在,自然而然,我觉得更符合老子对于“道”及“知”的表述——“不知知,上”。

但是,因为本人是依据南怀瑾大师的一些书籍去学习的道德经。所以取南师的章节摘选。按照乡人的理解,南师的这个版本,则把世人对待道的态度,分成了五类,较“太上,不知有之”多出了一类。

第一等,太上,老子本人可以担起这个名号;

第二等,下知,大智若愚或者大愚若智之人,看起来粗陋鄙夷,但是实则懂道,依道而行,明白道的真实存在;

第三等,亲而誉之。认可道的存在,所以主动去亲近、并为道摇旗呐喊。修道之人便是。不过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四等,畏之。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但是并不诚心靠近,有些遇到事情“临时抱佛脚”烧香磕头的意思。也会尝试着去追寻“道”的规律,但是不是诚心诚意,只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靠拢或者离开。“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第五等,侮之。根本不相信这个东西,有人跟他提起,他甚至会嗤之以鼻,冷嘲热讽。“下士闻道,大笑而走之”。

说良心话,我的理解,觉得把第一、二等合为“太上,不知有之”为佳。也就是说应该是四等。


有信的不足的,有根本不相信的。

悠然自得,难以名说。贵言,不是说用金贵的语言来告诉你这个道理,而是说在高贵的语言也表达不了这个道到底是个啥东西。

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

自然而然,道法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