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六)——景物形象

 启程的男孩 2018-01-09


(四)分析写景作用

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但面对具体的诗歌,特定的要求,一定要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若面面俱到,或牵强附会,皆不可取。


[答题示例7]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阮 郎 归

[宋]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题: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1.审题。题干有两方面的限定:一是仅对上阕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而不是全篇的景物描写;二是谈“作用”,只针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而言,而不是面面俱到。


2.弄清全词抒发的感情是什么。显然是词中女主人公的“愁”——内心的痛苦——深闺独处的无奈和孤寂。


3.将“愁”与上阕的写景联系起来分析,景物的色调,与“愁”的色调具有一致性,所以,可认为其作用是以哀景写哀情,奠定了一种“悲愁”的基调。


4.梳理思路,先谈具体作用是什么,即亮出观点,再联系具体词句作分析。


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题指津]


1.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

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孕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快意。


2.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一定要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答题规范]


1.首先,明确指出其作用。


2.然后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一定要与“作用”对应。


3.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作具体分析。


[即学即练] 


1.[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思 远 人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描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点击以下文字,阅读更多内容

2018年高考大纲正式公布,语文这些变化你要知道

2018年高考也要大变脸,你准备好了吗?(一)

2018年高考也要大变脸,你准备好了吗?(二)——试题篇

一张饭局照背后的故事——一定要考好学校




来点语文

每天来点,进步多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