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语文组
师:谁来谈谈你了解的孟子? 生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他有个故事叫做“孟母三迁”,讲的是第一次孟子家住在一个埋葬死人的地方,孟子天天学习哭死人。她母亲看到这样不行,就搬家了,第二次搬到了一个菜市场,但是孟子每天学习怎么卖菜,于是他母亲第三次搬家,搬到了学校旁边。我觉得孟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帮助和教育。 师:还谈了自己的看法,继续。 生1:还有就是孟子的主要观点是王道和仁政,还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师:你把孟子都说完了,我就没得说了。 (生笑) 师:本文的两个主人公是谁? 生齐:梁惠王和孟子。 师:其实孟子和梁惠王是老朋友了,不是第一次见面,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不有一次,梁惠王问孟子说:老头啊,谈点治国之道吧。孟子不急不慢地说:请问大王,用木棍子杀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什么不同呀。孟子又说,那么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又说,也没什么不同呀。孟子就说,现在大王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可是民间有人饿死,野兽吃人尚且百姓要恨之入骨,现在当官的人像野兽一样吃人,他们还会把你们当成父母官吗?孟子就是这样,千方百计抓住一切机会阐述自己: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今天,梁惠王又遇到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们看看孟子是怎么千方百计抓住机会来把话题引到王道的主张上来的,这是个有趣的探索过程。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课文。 学生齐读 师:困扰梁惠王的是什么问题? 生2:他觉得他用心了,他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可是发现自己国家的百姓却没有更多,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 师:用课文里的一句话说就是—— 生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师:他认为自己国家的百姓就应该比邻国多,邻国的百姓就应该比自己少。这就奇怪了,凭什么呢? 生2:因为他觉得自己用心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他用心了? 生2:寡人之于国也,用心焉耳矣;还有,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师: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语气词,这里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思考,议论纷纷。 师:要读出梁惠王付出了,尽心了,却得不到回报的什么之情? 生大多:失望 师:失望就很不错,不过老师这里有个词你看看是不是更好——委屈。不过那是你们的智慧,失望已经够了。 (生笑) 师:他是怎样用心的? 生3:比如,黄河以北闹荒灾,他就把那里的百姓移到了黄河以东,再把黄河以东的粮食移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闹荒灾也这样。 师:所以梁惠王觉得很委屈是有理由的,因为付出了没有回报。我们经常唱到:“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生笑)那么梁惠王真的做到最好了吗? 生笑:没有。 师:不管是河内荒灾还是河东荒灾,梁惠王治国的政策还真是很简单,就一个字 生齐:移! 师:是全部移走吗? 生:不是! 师:从何而知? 生4:移其粟于河内,说明那里还有人。 师:你们猜想一下移走的是什么人,留下的又是什么人? 生5:移走的是达官贵族,留下的是普通百姓。 师: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同意吗? 生4:我觉得移走的是青壮劳力。 师:你们赞同吗? 生表示赞同 师:其实如果移走的仅仅是大官贵族,那毕竟是少数人,恐怕梁惠王也不会把这点放在嘴上沾沾自喜,作为自己的大功劳。 生点头 师:至于是青壮劳力还是随机的一部分,大家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写在随笔上。 师: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不是犯了错误不知道改正,而是犯了错误—— 生笑:却还不知道错在哪。 师:孟子是给人指出错误的高手,孟子是用了什么手法回答他的? 生:打比方。 师:这里涉及到一个成语。 生:五十步笑百步。 师:孟子是拿什么来打比方的? 生:战争 师:为什么要拿战争打比方? 生:梁惠王喜欢战争。 师:那句话? 生:王好战。 师:大王喜欢战争我就用战争作比喻,这叫 生:投其所好。 师:这是语言技巧,更能被对方接受和理解,不能光用自己擅长的知识和对方谈薄弱的部分。如果换成是我们班的学生会怎么说?——大王,请允许我用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给您分析。那梁惠王马上晕倒在你面前。(学生是理科物生班) (生笑) 师:孟子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哪位同学愿意来把这个故事给大家复述一下? 生6:有一次战争开始了,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就逃跑了,一个人逃跑了五十步,一个人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五十步的人就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看不起他。 师:孟子会感谢你的。 (生笑)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这时候的孟子的神态?不急不缓,像在钓鱼一样,等着鱼儿上钩——谁是鱼? 生笑:梁惠王。 师:孟子的最后一句话“则何如?”,是为了引出梁惠王的哪两个字? 生:不可! 师:这样梁惠王就乖乖地掉入了孟子的逻辑陷阱。所以当梁惠王脱口而出“不可”时,孟子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梁惠王在否定这个逃跑五十步却不知羞耻的士兵的同时其实也否定了 生:自己。 师:我们刚才说了,孟子是千方百计抓住一切机会来阐述自己王道的观点的。那么孟子讲述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又是怎么来引到王道的呢? 生思考。 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先听听老师的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哲人做过一个实验,他问两个男人,如果有人愿意出100元买你们的爱妻,你们是否愿意?两人都摇头。他又问:如果出100万呢?其中一个人点了头,他继续问道:100亿呢?结果另一个人也点了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00元的基础上,两个男人都是道德的,100万时,一个男人走向了不道德,100亿时另一个人也下了水。是不是100亿的男人比100万的男人更道德些?我不敢肯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前者比后者经得起诱惑一些,他的抗诱惑的临界点更高。因此,他可以更多时候保持道德的风范。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过: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的诱惑太少。我不敢苟同罗素大哲人的观点,因为在如今这个五光十色的人类社会中。权力,金钱,美色,如同一把把利剑高悬于我们头上,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们走完人生的路程。面对如此众多的诱惑,我们不可能纯洁到视任何诱惑而不动心的地步,但我们可以提高自己抗诱惑的临界点,毕竟,100亿并不多。 生笑(应该是笑我认为100亿不多这句话) 师:有同学笑了,因为你没理解老师的意思。这个100亿可不是现实的,绝对观念上的货币,而是相对的,理论上的诱惑的分量。 生沉思 师:不过这个故事我不是要说明那个100亿的男人要比100万的男人更道德。 生笑 师:我们再回到孟子的故事。孟子究竟是要告诉梁惠王什么样的道理呢?下面大家跟着老师的思维一起走:如果说老师刚才故事中的两个男子是在道德底线上有所不同,那么两人在什么方面是一致的? 生:本质。 师:对,本质。本质都是无法忍受诱惑;同理如果说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的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的话,那么在什么方面也是相同的? 生:本质。 师:还是本质,本质都是逃兵,再往深一层,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那么梁惠王和其他国家的君主相比什么是相同的? 生:还是本质。 师:言下之意就是:这些君主们,当然包括梁惠王自己,本质上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真正的王道,都不是真正的仁政,充其量算作霸道而已。 (生笑) 师:继续我们的探索。梁惠王一直把自己在关键时刻应对荒灾的一点小恩小惠挂在嘴边作为自己所谓的治国尽心矣的借口和夸耀,沾沾自喜。可是他却回避了一个不该回避的却回避了的问题,是什么? 生思考。 师:梁惠王一直把自己在荒灾来临后自己的治国策略挂在嘴巴,但实际上他把什么回避了?生2:我觉得应该是灾后重建的工作。比如现在的抗震救灾,灾难来临他就知道把人移走,但是原来的地方就放在那里不管了。 师:是不是真的放在那里不管了,我们无从考证,书里面也没写。 (生笑) 师:灾难来临的时候他采取了措施,大家再好好想想,梁惠王这里究竟回避了什么问题? 生思考,恍悟:灾难之前和灾难之后的治国! 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师:这一场景让我们想起了伟大的诗圣杜甫的一句诗。 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师:可悲的是梁惠王不但没有承担责任,还把责任归罪给了谁? 生:年成。 师:自己犯了错,还把责任推给了年成,这里孟子又打了个比方,就好比是—— 生:拿刀杀了人却把责任推给了兵器。 师:这是孟子主张的王道的境界吗? 生:不是。 师:既然没有实现王道,就需要改革,《易经》中所谓“穷则变—— 生齐:变则通,通则久。 师:所以接下去孟子的叙述开始进入细节,开始进入他的政治主张——王道的叙述中。这时候孟子已经完全抓住了阐述观点的机会,已经彻底把梁惠王引入自己主张的阐述轨道中。 (生笑) 师:我们不妨来看看怎么实现王道。首先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做到哪几点? 生6: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做到这几点,就可以粮食吃不尽,鱼类吃不尽,木材用不尽,可以实现老百姓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遗憾了。因为古人很看重生和死,所以如果生和死的问题没有后顾之忧了,那么就实现了王道之始。 师:请大家注意他的回答方式,在回答问题后还能有自己的思考,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师:那么同样的,怎么样才能达到王道的成功呢?好像很简单,大家齐读一下。考考我聪明的同学,我们应该读到哪里呢? 生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学生齐读) 师:看来实现王道的成功也不难,种树养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笑) 师:为什么要提到种桑树? 生:因为可以养蚕。 师:养蚕是为了什么? 生笑:为了吐丝 师:吐丝来干什么? 生笑:穿衣服。 师:穿什么级别的衣服? 生笑:穿丝织品。 师:不容易啊。其实古代穿丝绸是当官们的事情,百姓是不太可以去想的。为什么要养猪? 生:为了吃肉。 师:你们每天都吃肉,也没有说这就是王道之成嘛。你们都学过《曹刿论战》,其中有句话叫“肉食者鄙”,是什么意思? 生: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师:吃肉的当官人的事情,百姓是别想了。没肉吃就吃素,吃素是饿不死人的。 师:不过王道之成不仅仅是物质文明,还有 生笑:精神文明。 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生笑:两手都要硬。 师: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有句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 生:衣食足而知荣辱。 师:吃饱了肚子才能谈艺术,否则饿得咕咕叫和你谈文学谈人生,是不现实的。 (生笑) 师:既要办好学校教育,还要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政策。这和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生齐: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者皆有所养。 师:其实是高度一致的。 师:历来中国的百姓要求是最低的。不需要有多么完美的建设,能吃饱饭他就满足了,绝对不会生异心。按照孟子的说法,百姓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以这样的生活条件作诱惑,还会吸引不了百姓来吗?方案已经提出了,不难,关键在于你做国君的愿意不愿意去做。以前齐宣王见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说:有一个人能举起三千金的重量,却说举不起一根羽毛,有个人说能看见秋毫的末梢,却看不见眼前的一堆柴草,你信吗? 生:不信。 师:你们的答案是齐宣王是一致的。 (生笑) 师:孟子继续说,如今恩惠能施舍给动物却施舍不到人,为什么?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的缘故;一堆柴草都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你不愿意施舍恩惠,用王道来统一天下罢了。不是不能做,是不愿意做。齐宣王又说,不愿意和做不到有区别吗?孟子说,我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说我做不到,那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人折根树枝,他说做不到,那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没有用王道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夹着泰山跳过北海的人,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根树枝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圣人之所以超过一般人,是因为他们善于推广自己好的行为罢了。如今你的恩惠施舍给动物却不施舍给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到孟子的治国思想:王道,仁政。 师:孟子的语言有不少特色,最典型的就是他灵活多样的雄辩技巧。就从本文来看,你可以总结出哪些技巧呢? 生7:(下课铃响起)孟子对于梁惠王提出的问题,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巧设比喻,五十步笑百步,让梁惠王承认肯定,为下文自己的论辩作铺垫,打下基础,设下圈套。然后抓住机会阐述自己“王道”的主张,并联系现实,将王道的境界和现在魏国的社会现实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王道的美好前景,令人向往。更容易让梁惠王接受。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非常透彻。 师:施行仁政中有一个思想一直到现在都闪耀着光辉,那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历代君主,又有几个人做到了这点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只有真正使百姓得福,谁才能真正王天下。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远在2300多年孟子的王道思想才开始熠熠生辉。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孟子的许多思想仍旧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下课!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beike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及反思本文作者(李小丽),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凭你对他的了解,你认为孟子是一位伟大的家?(板书) 生1:孟子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师:作为文学家,他留下了什么作品?作为思想家,他有哪些思想? 生1:他写了《孟子》;在思想上他主张实施仁政爱民。 生2:《孟子》并不是他写的。 师:那么是谁? 生2:孟子及其门人。就像《论语》也不是孔子写的,而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师:很好,基础很扎实。 生3:孟子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生4: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生5:我知道一个“孟母三迁”。 师:看来,同学们对孟子了解还挺多的嘛!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代表作品《寡人之于国也》(板书),首先请两位同学来通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1.生6读第一、二、三段,生7读第四段。两位同学都有点紧张,预习也不够充分,好几个字读错了。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不错,只是两位同学扮演的孟子先生啊,可能有点紧张,口误了好几次呢!(生笑)只要不紧张,就很完美了。有没有同学可以纠正一下这些口误呢? 生8:第二段“弃甲曳兵而走”的“曳”应该念yè,而不是zhuài。 师:很好,你能翻译一下这句话吗? 生8:兵器刀刃已经相接,抛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师:不错。希望接下去的同学纠正字音的同时,也能解释一下字义。 生9:第四段字音读错比较多。“谷不可胜食也”的“胜”,应该念第一声,而不是第四声,是完、尽的意思。“数罟不入洿池”的“数”,应该念cù,而不是shù,意思是细密的渔网不撒在池塘里。“养生丧死无憾”的“丧”,应该念第一声,因为它的意思不是丧气,而是丧事。“谨庠序之教”的“庠”,应该念xiáng,而不是念“痒”,是学校的意思。 生10:我总觉得“养生丧死无憾”的丧,不是丧事的意思,它应该是动词。 师:很好,那么你觉得它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10:不知道。(垂下了头) 师:你发现了问题,这就很棒。至于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拦路虎。“丧死”和“养生”应该属于并列短语,“养生”是什么意思? 生10:供养活着的人,“丧”的意思是“为……办丧事”,为动用法。(很高兴) 师:漂亮!所以疏通文言文字词时,有时要学会从临近的字词入手,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千万不要拘泥于单个字词。 生11:第四段还有念错的地方“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悌”应该念tì,而不是“弟”,是敬爱兄长的意思。“然而不王者”的“王”应该是第四声,称王、做王的意思,动词。 师:很好。根据词性读准字音,不错。 师:下面我们一起齐读全文,念准字音,读准句读,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记载了谁与谁之间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 师生齐读课文。 生12: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主要围绕“民不加多”的话题展开。 师:“民不加多”什么意思? 生12:百姓不增多。啊,不,应该是百姓不更加增多,注释上说“加”应该是“更”的意思。 师:很好,能利用注释,这是一个好习惯;能及时纠正错误,这更是一个好习惯。(生笑)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开始时,告诉了我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那么在这篇课文里,你能不能发现,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什么“家”呢?给大家5—7分钟时间自由读全文,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全文。 师:有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吗? 生13:我觉得孟子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相当懂得可持续发展这个道理。(师板书,生笑) 师:可持续发展,这么先进!你从文章哪里看出来呢? 生13:“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细密的渔网不要撒进池塘,不然小鱼儿都捕光了,还怎么繁殖?斧头要按照一定时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不然一下子全砍光了,子孙怎么办,怎么可持续发展?如果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百姓才有可能安居乐业,王道才有可能开始啊! 师:大家为我们这位孟子的知音鼓鼓掌!说的太好了!(生鼓掌)古人规定,鱼不到一尺不能卖,砍伐树木要根据一定的时节入山,讲的就是这位同学说的可持续发展啊!有谁可以把这段话读一读么? 生14读。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如何? 生15:挺好。 生16:我觉得在语势方面还要加强,因为这段话是一个排比语段,应该要念出那种铺陈的气势。 师:那么你来念一念? 生16个读。 生集体鼓掌。 师:我觉得还有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如果我能听到大家一起把这个语段的铺陈气势念出来,那才好呢。男生念措施,女生念效果,最后两句齐读。一起来试一下。 生:老师,那我们要准备一下。 师:没问题!准备一下,马上开始。 男女生轮流读,齐读。 师:为自己鼓掌!(生鼓掌,群情激昂)只要能理解文本,只要能理解文本的现代意义,只要能体会文言文的语势魅力,我们就能很好地诵读文本,即使它是古文! 师:还有同学可以说说,你认为孟子是一位伟大的什么“家”吗? 生17:我认为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学校教育,反复陈述孝敬和尊敬兄长的礼仪,这都是教育的措施,最后达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境界,尊老爱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不错,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板书)。这位同学做得很好的一点的,在回答之后,马上找出文本的依据,非常好。 生18:我觉得孟子是一位伟大的动植物学家。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看出来。种桑树,蚕吃桑叶,吐丝,然后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绸的衣服;家畜不要错过繁衍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按照时节去种植,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 生19:我倒觉得这个语段并不能说明孟子对动物和植物有多了解,动植物学家应该是了解动物和植物的构造和生理特点的,孟子能吗?我认为这个语段应该表现出孟子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只有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才有可能稳定,才有可能实现王道。刚才这个语段就统统是物质基础,孟子深深地知道物质基础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他自己也说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师:动植物学家,社会学家,同学们更倾向于哪个? 生(异口同声,包括回答是动植物学家的同学):社会学家。 师:我也倾向于社会学家(板书)。但是我认为觉得孟子是动植物学家的同学也很棒,他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别人反驳自己观点时能认真的听,并毫不掩饰自己的赞美,刚才他可是用很钦佩的口气说赞同是社会学家的呢!很好,这是一个现代人应该有的素质!(生笑) 师:这个语段引起了大家的争鸣,有争鸣才会有火花。看看我们的朗读能不能给这火花增加一些更绚烂的色彩呢?女生念措施,男生念效果,最后的一句我们一起念,也要注意排比语势,准备一下,马上进行! 男女生轮流读,齐读。 师:读书,其实真的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啊!真希望以后能多听到大家大声读书的声音。 师:还有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生沉默。 师:在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是一场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一个是君,一个是臣,想想我们以前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不是都有类似的场景? (很快地)生20:我觉得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辩论家,或者说心理学家。在回答梁惠王的问话时,他并没有马上说该如何治理国家,而是先用了一个比喻,而且选择了梁惠王喜欢的作战作比喻,充分了解梁惠王的心理,也使梁惠王更易于接受他的见解。 生21:还让梁惠王自己说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师:一位伟大的辩论家或心理学家(板书)。这个孟子啊,真是太厉害了。你们也很厉害,我只是一提示,你们马上就知道了。如果你是孟子,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说这句话? 生22:狡黠。 生23:一本正经。 师:念一念? 生23读。 师:这样的孟子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有点不一样,好像与我们的距离有点拉近了,好像更有人情味了,不错,我喜欢。大家一起再念念这段话,好吗? 生齐读第二段。 三、总结 师:我们这个单元的话题是“我有一个梦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一个梦想,它代表孟子的理想国,里面包含着孟子的教育理想,环境理想,社会理想,等等,时至今日,你觉得这个理想国离我们是慢慢近了,还是愈发遥远了?课后请以“我有一个梦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短文,也要注意运用排比句式哦! 下课! 四、教学反思 1.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是,问题的设置应该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本课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立足于学生已有基础:孟子是一个伟大的什么“家”,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随着学生研读课文的深入,追问这一问题。这样一来,问题的设置既有延续性,也因学生研读课文的深入程度而具有了梯度性。 2.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或是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一点对于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要。本课教学设计本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思考:孟子的哪些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这个环节已经融合在“你认为孔子还是一位伟大的什么‘家’”的问题中了,而这一融合就是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的。 3.探究时,不仅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还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百家争鸣”。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而评价时,则应当在自己的“心理预期”上等待,找出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再做适当评价。当学生说出孟子是一个伟大的动植物学家时,教师没有马上制止或纠正,而是进行冷处理,很快的另一个学生指出了错误。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