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博良:古城情怀 文化抚顺

 问道轩 2018-01-10

(图片选自网络)

  我爱高尔山,更爱高尔山上的那座古城。

  如果你沿着高尔山那起伏逶迤的山峦行走,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城城墙的遗址,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新城,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古老的城池虽说已经不复存在了,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它毕竟是我们抚顺最古老的建筑,从它的遗迹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抚顺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这座古城是沿山势而建,呈不规则形状,由东、南、西三座相对独立的城垣并联而成,东城是主城,西南两城为辅城。山城总体呈马蹄形,东西总长约1200米,南北总宽约900米,城最高处有6米,最矮处仅3米左右。城墙共有三个城门,南北门为正门,东门为偏门,主城门处城楼已塌,早已不复存在,但建筑的土门楼还在。

  这座古城城墙大都是黄土垒成,南门外城墙和大门处是用青砖和条石垒砌而成。东南角处利用突出的楔形山势还筑有两个小城,西北角处亦有小城和东城相连,作为卫城,这主要是用于军事上的考虑。城墙的最高处还著有多个墩台,作为瞭望哨,现可清晰见到就有十多处。

  山沟处还建有多处水井,井水充沛,水流如注,可满足城里人日常饮用,正门城墙底处还有留水的通道,遇有大雨时城墙不至于被冲毁。

  古城是我国少数民族扶余人朱蒙建立的高句丽人居住的,是一座军民混居的城池,犹以军事为主,被称为边陲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作为军事要塞城池也十分坚固,整个城墙是沿山势而建,占尽山势之天险,山脉的制高点全部包括在内,具有居高临下之感,易守难攻。隋唐时期在此发生过多少次战争,都没轻易攻打下来,因此,唐朝著名将领李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新城是高句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若不先图,余城未易可下”。

  据宋朝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记载;在隋朝时期这里就发生过3次战争,唐朝时期发生过5次战争,每次战争都是因为这里的人固守和顽强抵抗,还有浑河涨水、天气原因,或是物资供应出现问题,都没有取得完全胜利。

  在唐高宗乾封二年,即公元667年,高句丽内部发生内讧,摄政王盖苏文去世,他的两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发生战争,大儿子当时在边境驻守,二儿子驻守京城。二儿子在各位大臣的协助下,篡夺了王位,大儿子理论不过一气之下,投降了唐朝并愿做向导,唐朝派兵遣将,由辽阳总兵李勣做元帅,薛礼薛仁贵做先锋,率领二十万大军直捣新城,在城下展开了厮杀,将这座城围困了69天,也未攻下城池,最后还是城里人发生了兵变,有一个叫师扶仇的人投降,把城主绑缚扔出城来,开城投降,唐朝这才攻下此城,通过这件事足可以了解到这座古城的坚固和难攻。

  唐朝攻下新城后,直捣高句丽的老巢,从此高句丽王国已不复存在了。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虽然现在只剩残垣断壁,但仍是碧水青山,树木葱茏,层林尽染,有鲜花簇簇,香飘依然。遗址内有土门叠翠,古塔佛殿,更有那皑皑白雪早已把北国的风光装点。

  我常光顾这座古老的城堡,每次抚摸它的遗迹也曾让我浮想联翩,这座千年古城坐落在高尔山之麓,虽饱经风霜,但雄风依旧,浩气犹存,从它的残垣断壁能领略到它当年的雄伟与壮丽。

  高大的城门虽已不在,但它的气势犹存,俨然再现出我们抚顺久远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的历史渊源。

  我也经常登上将岫之峰,这是这片山峦的最高处。俯瞰全城景象,真是感慨万分,南郭北塔,历历在目,儒峰雨霁,柳塘春絮,一水背城,万山朝塔,高阁宵灯,浑河晓筏,十六佳景依然辉映。

  现在这座古城虽已破旧,但却凝聚了抚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在这里也曾留下多少美丽的传说和历史的光痕。

  我经常站在古城脚下,去细细欣赏这座古老的城墙,遥想当年古城之下刀兵相见,喊杀之声,响不绝耳,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现在脚踏此地,甚感它的悲壮与苍凉,俱往矣,暮然回首,这里早已换了人间。

  我爱高尔山的古城,更爱抚顺那厚重的历史与当年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