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塞斯论人的行为

 谢秉松 2018-01-10

人生的各个行为是不孤立的,多个行为连结起来达成一个较远的目标。也就是说,每个行为是近期目标的全部,同时也是远大行为中的一个部分。“成就伟大抱负的惟一方法,是从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做起。”

■ 孙宝强

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经济学家之一米塞斯推出的世纪巨著《人的行为》影响深远。米塞斯使用的“人的行为”(也译为“人的行动”)一词借用了波兰哲学家科塔宾斯基的《行动学》。米塞斯详细阐述了人的行为的特点,这是理解其学说的重要内容。

第一,什么是行为呢?米塞斯说:“行为是一件实在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意志之表现”,“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这就意味着行为不是心中的想法或者愿望,而是能够付诸实施而转化成某种效能的意志,是具体可见的,行动必然有目标。行为可以是花费劳动力,也可以是简单地说一句话,还可以是保持严肃。同时,行为意味着有所取舍,因为一个行为人选择了一个行为,必然不能同时进行另一个行为。行为是有意识的,受到观念的指引,告诉他手段是否合适,一个行为必然地体现了行为人的价值判断和意志。有意识的行为与无意识的行为明显不同,后者是身体的细胞和神经对外界刺激的反射和不自觉的反应,比如人听见巨响而打颤。在行为学上,不区分“积极的”或奋发的人,与“消极的”或懒散的人。

显然,行为意味着“变动”,不存在“安定”。为了改善生活状况而不断行动是人的天性,人的本身时时刻刻都在变,他的评值、意志和行为,也随着他在变。恰如米塞斯所言:“在行为的范围内,没有什么永远不变的事情。”

第二,什么是行为人呢?行为人不同于生物学、法学意义上的人。要想使得一个人行为需要有三个条件:首先是感到不安逸,其次是想象一个较为满意的情况,再次是预料其行为足以消除或至少足以减轻所感觉的不安逸。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先天缺陷而不适于任何行为的人不是行为人,但他属于法律或生物意义上的人。

第三,行为人总要行为。米塞斯说:“人,受制于有限的智力和体力,也受制于环境的变迁和他幸福所依赖的外在因素的稀少,所以人不得不有行为。”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行为就足以达成目的,在通常的情况下,需要许多个步骤。可以说“人生是由一个一个单独的行为不断地连接起来。”人生的各个行为是不孤立的,多个行为连结起来达成一个较远的目标。也就是说,每个行为是近期目标的全部,同时也是远大行为中的一个部分。“成就伟大抱负的惟一方法,是从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做起。”人的日常行为,大部分是简单的习惯重复,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作者查尔斯·杜希格所说的,我们每天40%的时间不是选择,而是习惯。

第四,行为的目的是消除某种不适。米塞斯认为:“行为的原动力,不是别的,是想消除不适之感。”“一个人所做的事,总归是为的增进他自己的满足。”一般来说,人们乐生恶死;乐于健康,厌恶疾病;乐于营养温饱,厌恶饥饿;乐于富有,厌恶贫穷。行为是为了追求快乐,这里的快乐是指人们渴望、需要和努力追求的一切。快乐、幸福、效用、满足等概念“包括了人类的全部目的,不管人类的行为动机是有德还是缺德,高贵还是卑下,利他还是利己”。在他看来,人的天性是努力改善提出新的想法,按照新的想法来安排他的生活。

第五,人的行为是为了将来。从行为的目的来看,行为总是趋向将来的,它本质上必然是为一个较好的将来而计划、而行为。行为的目的,总是为了消除将来的忧虑,即使这个将来只是立刻到来的时刻。米塞斯说:“行为不是关于一般的将来,而是关于一个确定的、有限的一段将来。”从时间自身来看,行为不是瞬时完成的,行为的开始和目的达成之间是有时间间隔的,肯定是为了“将来”。

第六,知识是行为的工具,其功能是告诉人们如何消除不安。从历史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不断增长和更新的过程。早期人类对于大自然普遍无知,对于风雨雷电感到惶恐不安,认为是神秘的力量在左右自然。因此,从古至今的人们都试图消除这种不安,早期依靠的是宗教、巫术、哲学,后来更多地依赖自然科学和技术为人类提供武器,至今人们仍在探索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不能帮助人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社会始终会存在问题,“人永远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并没有一个人间天堂。

第七,行为人不完全受环境的制约。人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肯定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米塞斯承认:“人的生命依赖于他无力改变的自然条件。”但是,人不只是一个完全受环境支配的动物,人与动物不同。“人能够抑制他的本能、情感和冲动;他能够使他的行为合理化。”人有自制力,为了满足别的更为重要的愿望,能够主动地放弃一个热切的冲动,包括情欲、食欲、情感。人能够把自己的期望和欲望安排得比较有度,有所节制,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不同。恰如米塞斯所说言:“人之异于禽兽者,正在于他能深思熟虑地调整他的行为。”当然,也有人没有节制。

第八,行为受到时间偏好的影响。米塞斯注意到,人的行为有一种显著的时间偏好,简单地说就是更喜欢为获得眼前的东西而努力。(作者系经济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