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人的行为》:米塞斯的经济学研究

 昵称14979747 2014-09-09

《人的行为》:米塞斯的经济学研究[上册]

笔记/曾星智

  《人的行为》(Human Action)是米塞斯的经典代表作,到今天我已经阅读过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几十部著作了,这些思想大师们,从第1代的门格尔、第2代庞巴维克、第3代米塞斯和第4代哈耶克,他们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从“物”转到了“人”的本身,本书正可以说是这派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并且直接以“人的行为”来讲述经济学的研究。——我阅读的这个中文版,是台湾在1976年出版的,由夏道平翻译,是我目前找到的最好的中文版本。
  米塞斯关于“自由”意义的重要说明:“我用‘自由’……来指称‘以自由企业和市场经济替代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法;以宪政代议政府替代君主或寡头专制;以人人自由替代各种奴役制度’这种伟大的政治和文化运动。”(P第3版前言,1966年)

  “观念造成历史,不是历史造成观念。”(P90)

1、主观经济学:把市场价格理论变成人的选择行为的通论

  “一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政治经济学还是人的行为中‘经济’方面的一门科学,也即关于财富与自利的学理。它所处理的人的行为,只限之于由那个被称为利润动机所激起的行为,而且它声明,此外的行为是其他学科所要处理的。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所传授的这一思想的转变,是由现代主观学派的经济学来完成的。主观学派的经济学把市场价格理论变成人的选择行为的通论。
  “人们有个很长的时期没有看出从古典的价值论转到主观的价值论决不止于是以一个较满意的市场交易论代替一个较不满意的。……它决不止于讨论人们在‘经济方面’的努力——为取得货财,为改善他的物质福利而作的努力。它是人的全部行为的科学。选择,是人的一切决定之所以决定。在作选择的时候,他不只是在一些物质的东西和一些劳务之间来选择。所有的人类价值,都在供他选择。一切目的与一切手段,现实的与理想的,崇高的与低下的,光荣的与卑鄙的,都在一个排列中让人取舍。人们所想取得的或想避免的,没有一样漏落在这个排列以外。……这个现代价值论,扩张了科学的眼界,也扩大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从古典学派的政治经济学里挣脱出人的行为通论——行为学。……经济问题本身的处理,决不能避免从选择行为开始;经济学成了一门较普遍的科学——人的行为通论或行为学——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截至现在还是行为学当中最精密的一部分。”(P绪论3)

  “行为学的范围,限之于对人的行为元范之说明。关于行为学一切定理的推演所需要的,只是关于人的行为之本质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我们自己的知识,因为我们是人;人,除非他因病理的关系,变成了植物性的存在,决不会缺少这种知识。为要了解这些定理,无须特别经验;对于一个不会先验地知道什么是人的行为的‘人’,经验也不能叫他了解这些定理,不管经验如何丰富。认知这些定理的唯一途径,是我们对于行为元范的固有知识之逻辑分析。我们必须反省并想到人的行为之结构。行为学的知识,同逻辑和数学一样,是我们所固有,不是外来的。”(P71)

  “行为是一个人的意志的表现。……因为‘意志’一词的意义不是别的,只是指一个人对于不同的情况加以选择的能力,选择这,放弃那,以及按照所作的决定以达到所选择的情况,放弃另一情况。”(P15)

  “关于一切价值判断和最后目的的选择,行为学是中立的。它的任务不是赞成或反对,而是陈述。”(P33)

2、谁也不能决定什么事物会使别人更快乐

  “人的行为的最后目的总是行为人的想望之满足。满足的程度较大或较小,除掉个人的价值判断以外,没有任何标准;而个人的价值判断是因人而异的,即令是同一个人,也同时而异。使人觉得不安逸或较少不安逸的是什么,是由他从他自己的愿望和判断来决定的,从他个人的和主观评价来认定的。谁也不能决定什么事物会使别人更快乐
  “行为学不关心行为的一些最后目的。它的发现,对于所有各种行为都有效,不管它们所要达成的目的是些什么。它用‘快乐’一词,是就形式上的意义讲的。在行为学的术语里面。‘人的独特目的是在谋取快乐’这个命题,是个异词同义的反覆语。它对于‘人所希望得到的快乐是来自什么情形’这个问题,没有提示任何说明。
  “‘人的行为的诱因,总是某些不安逸,而它的目的总是尽可能地消除这些不安逸,也即是说,要使行为人觉得比较快乐’。”(P16-27)

  “的确,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因而它不作任何价值判断。它的任务不于告诉人们应该追求什么目的。它是一门手段科学。手段是为达成已经选定的目的而采用的。当然,它不是一门选择目的的科学。关于目的的最后决定,评价,和选择,那超出任何科学的范围。科学决不告诉人应该如何行为;它只指出如果你想达到某一既定目的,你就得如何行为。”(P10-11)

  “应该视为最后目的的,是社会还是个人;个人利益应该高于社会利益,还是社会利益应该高于个人利益,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行为,总归是个人的行为。社会成分是些个人行为的某一取向。”(P155)

  “作为一门科学的行为学,不能侵入个人的选择和行为权。最后的决定是在行为人,在不理论家。科学对于生活和行为的贡献不在于建立价值判断,而在于说明人们所赖以行为的诸条件,在于说明不同的行为所将引起的后果。它供给行为人所须要的一切信息,让他在充分了解一切后果以后自作选择。它好像计算到成本与收益。如果他漏落了一项有关于作选择做决定的信息,那就是它失职。”(P186)

3、行为的目的必然是在将来,在不确定的事情

  “科学方面用心的方法与普通人在世俗生活中的用心,并非种类的不同。科学家所用的思想工具与普通人的一样;他只是用得更技巧,更谨慎而已。了解并不是历史家所独有的。每个人都会了解。每个人在观察他周遭的环境时,他就是一个历史家。每个人都是用了解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他必须为未来而调整他自己的行为。投机者的推理,也即对于那些决定未来情事的各种因素的一番了解。这里,让我提前强调一点,即:行为的目的必然是在将来,因而是在不确定的情事,所以行为总是投机(speculation)。行为人好像是用历史家的眼光来看未来。”(P65)

  “人要行为,必须知道一些有关事情的因果关系。他为达成所追求的目的而行为,其可达成的程度,取决于他对其中的因果关系知道到什么程度。”(P26)

  “当一个投机者进到证券交易所的时候,他会有个大概的确定计划如何做法。就那些急于想把行为分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人们所给予‘合理’的意义而言,不管他是否坚持他的计划,他的行为都是合理的。这位投机者在这一天当中所做的买卖,从一个不明了市况变化的旁观者看来,不能解释为行为的一贯。但是这位投机者是坚持他的意图的,意图利得,避免损失。因而他必须调整他的行为以适应市况的变化,并适应他自己对于价格前途所作的判断的改变。
  “……‘不合理的’行为这个观念中的所谓‘不合理’,总是基于一个任意的价值判断。”(P114)
  (曾星智注:从行为学来看,每个投资者都是理性的,都是依据自己对未来的判断、根据市场发生的变化去行为的,只是背后的因果逻辑不一致。所以,投资者提升自己的关键,不是从非理性变成理性,不是心态、心理或人性,而是提升理解市场的逻辑认识。)

4、人的认识有限,只有逻辑工具去接近真理

  
生活与现实既非逻辑的,也非不逻辑的;它们只是那样。但是为了解生活与现实,我们人只有逻辑这个工具可利用。……我们相信:有许多事情是我们的心灵所接触不到的。但是就人之能获得知识(尽管是有限的)的限度而言,他只能利用唯一的途径来接近它们,这就是理智为我们开辟的途径。
  “……人,不是没有错误的。他寻求真理——也即,尽其心灵与理智之可能寻求对于真实的适当了解。人决不会成为无所不知的。他决不能绝对地确信:他的探究不会导向歧途,而他所认为的某项真理不是错误。人所能够做的,只是把他的一切理论一再地加以最严格的检讨。就经济学家来讲,这就是把所有的定理回溯到它们的最后基础——人的行为的元范,并且对那些导源于这个基础而得到定理的一切假设和论断加以最谨慎考验。我们固然不能说这种程序可以保证无错误,但是这确实是避免错误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P74-75)

 “明智的理性主义者,并不以为人的理知可以使人成为全知。他们充分知道这个事实,即:知识虽然可以增进,但总有些东西永久是最后的假定而不容解析清楚的。但是,他们又说,人,就其能够得到认知的这限度以内来讲,他必须以来理知。最后的假定是个非理性的。知识,就我们已知的而言,必然是合理的。我们既没有非理性的认知模式,也没有一门非理性的科学。
 “关于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可容许各种不同的假设,只要它们不抵触逻辑和一致公认的经验的资料。但是它们只是一些假设。”(P97)

5、行为的目的:以较满足的事态来代替较不满足的事态

  
行为的目的是想以较满足的事态来代替较不满足的事态。我们把这样一个意愿的代替叫做交换(xchange)。以不大喜欢的情况交换较喜欢的情况。放弃前者取得后者。前者之被放弃是为取得后者所付的代价。所付的代价也叫做成本(cost)。成本等于附着在那份必须放弃的满足值上。
  “代价的价值(所付的成本)与达成的目的的价值之间的差叫做利得(gain)、或利润(profit)、或净收益(net yield)。利润,在这个原始的意义下是纯主观的,它是行为人的幸福之增加,它是既不能量也不能衡的一个心理现象。不愉快的感觉有时消除得较多,有时消除得较少;但是个满足超过另一个满足究竟超过多少,那只是凭感觉,没有客观的方法来判定,价值判断无关乎计量,它只是程度的排列,分等级。它只能以序数不能以基数来表示。
  “说到价值的计算,等于白说。计算,只有利用基数才可能。两种事态的评价,其间之差异完全是心理的,个人的。它不能投射到外界。它只能由当事人感觉到。不能传递给别人。它是心理方面的一种强度。
  “……行为也常常达不到目的。如果行为的结果,虽然不及所希求的目的,但比事前的情况较佳,那末,这还是有利,尽管不及所希望的利。但是,行为的结果,有时也会比行为所要变更的情况更坏。这时,对于结果的评值与所已支付的成本的评值两者之间的差就叫做损失。”(P106-107)

6、行为是在实在的“现在”中

  “行为,使人具有时间观念,使他觉得时光如逝。时间观点是一个行为学的范畴。
  “行为总是趋向将来的;它本质上必然是为一个较好的将来而计划而行为。它的目的在于使将来的一些情况比没有行为的干预而形成的情况更好些。促动一个人去行为的那种‘不安逸’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想到如果不以行为去改变的话则将来的情况是叫人苦恼的。无论如何,行为只能影响将来,决不影响现在,现在只是无限小的一刹那,一下子就沉没在过去。一个人当他计划把一个较不满意的现状变到较满意的将来情况的时候,察觉到时间。
  “……从行为学的观点来讲,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有一实在的扩面的现在在。行为之为行为是在这个实在的现在中,因为它利用瞬息间因而体现出它的实在。……给行为提供一些条件和任务的,是现在;前此则太早,今后则太迟。
  “……时间的经济有一个特征,这是由于时序的独特性和不可倒退性。”(P110-111)

7、处理“未来”的三个不同方式:赌博、工程与投机

  “了解,总是基于不完全的知识。我们可能知道行为人的一些动机,他们所想达成的一些目的,以及他们为达成这些目的而计划采用的一些手段。对于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后果,我们有一确定的见解。但是这种知识是有缺陷的。我们不能预先否定我们有错误的可能性;我们可能把那些因素的影响估量错误,我们也可能对某些因素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参与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或者预料得不对。
  “赌博、工程、与投机是处理‘未来’的三个不同的方式。
  “赌博对于他所赌的结果所赖以发生的事情,毫无所知。他所知道的不过是他所希望的那些事象发生的频率而已,对于他的赌博,这是无用的知识。他信赖幸运,这是他唯一的计划。
  “……工程师对于解决他的问题所需要的一切技术知识他都具备。至于有些他不能控制的不确定的边缘,他就留着安全的余地来避免危险。他只知道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那些现代知识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他的原则是只在确定的轨道上活动。他的目的是要充分控制他的行为因素。
  “……在这个实际世界中,行为人所面对的,是一些像自己一样为着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行为的人群。所以一个行为人必须随时对着别人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个必要就使得他成为一个投机者(非恶意的-夏道平注);他的成功或失败就看他了解未来的能力或大或小。每一笔投资是一投机方式。在人生过程中没有安定,因而也没有安全。”(P124-125)

8、要成为富人,必须好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不仅决定消费财的价格,而且也决定一切生产要素的价格。他们决定市场经济里面每个分子的所得。
  “……诚然,在市场里面,不同的消费者不是享有同等的投票权。富人的投票比穷人的多。但是这种不平等的本身是以前投票的结果。在纯粹市场经济里面,要成为富人,必须好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个富人要想继续保有他的财富,也只有靠继续以最有效的方法为消费者服务。
  “所以,生产要素的所有人和企业家实际上是消费者的受托者,而这受托者每天都有被撤消或继续当选的可能,因为消费者每天在继续投票。”(P286-287)

  “市场的选择过程是由市场经济所有份子的努力合成的。每个人都有消除不适之感的冲动,被这个冲动驱使,他一方面致力于使自己能够提供最可满足别人的贡献,一方面致力于取得别人劳务所提供的利益。这即是他想在最贵的市场卖出,在最便宜的市场买进。这些作为的总结果,不仅是有了价格结构,而且也有了社会结构,指派了各个人各别的的工作。市场使人富有或贫穷,决定谁去经营大规模的工厂,谁去为人擦地板,确定多少人开采铜矿,人组织交响乐团。这些决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天都可取消的。这个选择过程永不停止。它在继续调整社会的生产机构以适应供需的变动。它一再地复核以前所作的决定,而使每个人不得不接受更新的考验。大家无所谓安全,过去取得的任何地位没有什么权利可以永久保持。谁也不能逃避市场法则,这个法则就是消费者至上。”(P322)

---------------------------------------------
《人的行为》:米塞斯的经济学研究[上册]
Human Action
: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奥地利]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949年初版于纽约
1966年修订第3版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76年7月台北第1版

《人的行为》:米塞斯的经济学研究[下册]

《人的行为》:米塞斯的经济学研究 (2011-09-02 10:51:28)

《人的行为》:米塞斯的经济学研究[下册]

笔记/曾星智


  《人的行为》(Human Action)是米塞斯的经典代表作,到今天我已经阅读过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几十部著作了,这些思想大师们,从第1代的门格尔、第2代庞巴维克、第3代米塞斯和第4代哈耶克,他们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从“物”转到了“人”的本身,本书正可以说是这派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并且直接以“人的行为”来讲述经济学的研究。——我阅读的这个中文版,是台湾在1976年出版的,由夏道平翻译,是我目前找到的最好的中文版本。

9、较近的满足比较远的满足更受欢迎(负效用发生于等待中)

  “一个消费行为的延缓,即是这个当事人宁愿用后来的消费所提供的满足代替目前的消费所可提供的满足。一个较长的产生期之选择,即是这个行为者对较长的生产过程所生产的货财的评值,比较短的生产过程所生产的评值要高些。在这样的深思熟虑后所决定的选择下,这个生产期就显得像等待期。
  “……如果行为人没有注意到等待期的长短,他就不会说一个目标在时间上是这么遥远以致谁也不会想达成它。……在其它事物不变的条件下,较近将来的满足比较远时期的满足更受欢迎;负效用发生于等待中
  “……行为人会区别两个时间,一是欲望得到满足以前的时间,一是满足在继续的时间。如果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没有任何作用的话,对较近和较远的同样长的时间予以同等评值,那就不会有问题。这样的同等评值也即表示人们并不关心成功的或迟或早,那就等于时间因素完全从评值过程排除掉。”(P494-495)

  “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一个在作选择的行为人,是否把一个在较远的将来才可得到的一个功用,和一个在较近时期即可得到的功用给以相等评值。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复是:行为人不是仅就时间的长度来给时期评值。他为消除未来的忧虑而作的选择是受‘较早’和‘较迟’这个范畴指导的。时间对于人,不是一个只有长度可计的同质的东西。它不是长度方面的‘较多’或‘较少’,它是一般不能倒流的流,其中的一些片段,按照它们距评值和决定的时刻之或近或远而显现于不同的展望中,在较近将来的一个欲望之满足,在其他事物不变的条件下,比一个在较远将来的满足更受重视。现在的货财,比将来的货财更有价值。
  “时间偏好是人的行为的一个绝对必要因素。我们不能想像一种行为不是把近期的满足看得比远期的更重要。欲望满足这件事的本身,即意含目前的满足重于后来的满足。如果一个人不是把近期的满足看得比远期的更重要,他就永久不为满足欲望而消费。他永久是累积而不消费享受。”(P495-495)

10、受了商业循环影响的市场经济

  “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之受欢迎,想以信用扩张使人们富足这种企图的最后根源,以及商业循环波动的原因,出现在习惯的用语上。人们惯于把市面忽然兴旺(boom)叫做生意好、繁荣、向上。把那不可避免的后果——适应市场的实际情况而重新调整——叫做危机、消沉、生意坏、萧条。人们拒绝了解:市面兴旺期的错误投资和过份消费是促成波动的因素、而这样人为的市面兴旺终归是要崩溃的。他们却想用仙术使它永久持续下去。
  “……我们应该把市面的忽然兴旺叫做退步,把萧条叫做进步。市面兴旺是经由错误投资而浪费稀少的生产要素,同时也经由过度消费而减少了物资的存量;它的所谓利益是以穷困作代价的。相反地,萧条是个回头走的路,走向所有的生产要素都用在使消费者最迫切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境界。
  “……市面兴旺产生贫乏。更坏的是招致精神颓丧。它使人们心灰意冷。在市面兴旺的虚幻繁荣下愈是乐观的人,他们的沮丧心情和受了委屈的感觉愈大。人,总是喜欢把他的好运归之于他自己的效率,而把它看作他的才干和品德所应有的报酬。但是到了运气转坏了,就总是责怪别人,大多数是责怪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荒谬。他从不指责原先促成市面兴旺的那些当局。
  “……凡是不喜欢重新调整期的这些困苦的人们应该及时停止信用扩张。
  “至于想用新的信用扩张来重新调整,那是没有用的。这种办法如果不是引起一个新的市面繁荣而带来所有的必然后果,那就是对萧条的矫枉过程加以干扰,使它中断,使它延缓而已。
  “……在市面繁荣期愈是乐观的人,沮丧的心情愈重,他们失掉了自信心和企业精神,以致即令有好的机会他们也不能利用了。过了几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信用扩张,老故事又重演。”(P585-588)

11、比别人更能预料将来的人在赚取利润

  “在一个未受束缚的市场社会里面,一个人之所以获得利润的不是由于他的同胞们的困境或苦难,而是由于他减轻或完全消除同胞们不适的感。……利润的最后根源,总是关于将来的远见。比别人看得远看得准而又能把自己的活动调整来适于将来的市场情况的人们,赚得利润,因为他们能够满足大众最迫切的需要。有些人所生产的货物或所提供的劳务,购买者抢着买,因而他们赚得利润;有些人拿到市场去卖的商品是大众不愿以够它总成本的代价购买的,因而他们赔本。但是前者的利润并不是来自后来的亏损。这些亏损是因为对于未来的消费者需要缺乏先见之明。
  “……在市场经济里面,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利益没有任何冲突。亏损是由于对将来的缺乏远见。如果每个人和市场社会的所有分子都能正确地预料到将来情况而且据以行动,则大家都有利得。如果情形真是这样的话,则资本与劳力不会有一点浪费在较不迫切的欲望之满足上。但是,人,毕竟不是全知的。
  “从怨恨和妒忌的出发点来看这些问题,是错的,把视察点限之于各个人一时的地位,也同样是错的。这里有些社会问题,必须就整个市场制度的运作来判断。可以保证社会每个分子的需要得到最可能的满足的,正是‘那些比别人有更能预料将来的人们在赚取利润’这个事实。如果要为那些受害于市场变动的人们而削减利润,则供给对于需求的调整不仅不会改善,而且弄得更糟。如果我们不许医生有时收取高的诊费,那并不是使选择医生职业的人数增加,而是这种人数减少。
  “交易总归是买卖双方都有利的。即令一个人在赔本的价格下出卖,也比完全不出卖或只在更低的价格下出卖,还好些。他的赔本是因为他缺乏远见;即令他所接收的价格是低的,出卖逼近使他的损失有一限度。如果买者和卖者都不认为在当时的情形下交易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最好的行为,他们就不会实行交易。”(P677-678)

12、人的本性,是要消除不适感、寻求快乐(行为学和经济学不做价值判断)

  “现代科学之所以常被指责,因为它不表示价值判断。……科学不作价值判断,但是,它给行为人提供他在做价值判断时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只有在‘生活本身是否值得活下去’这个问题提出时,科学是保持沉默的。
  “……关于个人的未来,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死’。从这个最后而不可逃避的结果的观点来看,一切一切的人生努力,似乎都是徒劳无益。
  “而且,即令仅就直接的目标来判断的时候,人的行为也可说是空虚的。它决不能带来充分满足;它只在一刹那的时间使不愉快之感消失一部分而已。一个欲望刚刚满足,马上又产生新的欲望求满足。
  “……可是,所有这样的一些不安、怀疑和内疚,统统被那不可抗拒的生命力驱除了。不错,人是逃避不了死的。但是,现在他是活着;即活着,支配他的就是生活,而不是死亡。不管将来是怎么样,他总不能逃避当前的现实。一个人只要他还活着,他就不得不服从本能冲动的摆饰。人的本性是要保持和增强他的生命力,是要消除不适应之感,是要寻求所谓的快乐。在每个人的身体内部有个莫明其妙而不可分析的‘意底’发生作用。这个‘意底’是一切行动力的行动。是驱使人进到生活和行动的力量,是追求快乐人生的渴望,这个渴望是原始的,而又是根深蒂固不能拔除的。只要人活着,它就发生作用;只有生命结束时,它的作用才消失。
  “……的确,行为学和经济学不会告诉一个人应否保持或放弃他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本身以及创生它和维持它活跃的那些不可知的力量,是个最后的与件,因此,它超出了人的科学范畴。行为学的论题,只是人生的本质展示,也即,行为。”(P899-900)

---------------------------------------------
《人的行为》:米塞斯的经济学
研究[下册]
Human Action
: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奥地利]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949年初版于纽约
1966年修订第3版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76年9月台北第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