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米塞斯与《人的行为》。哈耶克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打破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授予数学家和凯恩斯主义者的局面。以此为标志,正统经济学界正式突破了马歇尔和凯恩斯的理论框架,许多研究和主张市场经济机制的经济学家也陆续获得了诺奖。在这背后,始终存在着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影响和影子。 在中国,随着凯恩斯药方在实践中的失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机制逐渐成为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学界也在寻求相应的理论工具。在此实践要求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悄然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的一大显学,成为不可忽视的理论动态。上海、浙江、北京的出版机构已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本著作基本翻译出版完毕。 米塞斯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哈耶克曾说:“如今活跃于世的‘奥地利学派’,几乎完全集中于美国,基本上就是米塞斯学派。”米塞斯著作等身,他的《人的行为》(Human Action,又译人的行动)是“关于一切”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书,是该学派一部里程碑式的全面的著作,公认为经济学巨著。这本书的原著对出版社来说是一本畅销书,而且也出了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中文和日语版。大陆的中文版采用台湾夏道平先生的译本,翻译质量高,忠实原著。 1.米塞斯的经济学方法论。在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中,经济研究分为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两类,由此发展出了经济学的制度学派和经济学的实证主义。二战后,制度学派衰败,实证主义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但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并没有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对大多数经济学结论,在问题、定义和验证方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任何一个现实经济问题,一百个经济学家总是有一百个答案,给不出明确又可靠的意见。米塞斯认为,原因在于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都没有建立展开其理论逻辑的坚实基础。他认为组成人类社会的是单个的人,必须从单个个人的行为出发研究经济学的规律。他的这一思想,相当于在力学分析中必须以质点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系统的运动状态是各质点运动的结果,而不能将系统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进行受力分析。应该说,这是毫无疑义的。但这个道理在经济学中,便不能将阶级、阶层这些人的组合和产品服务的组合这种组合后的“群”或“类”作为经济研究的基本单元。他的这种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与在微积分危机发生后戴德金通过重新定义“数字”重塑数学基础,具有同样的意义。 2.人的行为。米塞斯的人的行为,指单个个人在一定时间段内有目的的活动。它的要件是:有目的性,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由此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行为实现条件,条件是稀缺的。 (2)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行为实现条件。 (3)人对即将采取的行为的选择,即对各种拟实施的备选行为的价值,只有排序,没有赋值,不能用量来测量。满足的幸福感无法度量。 (4)人对行为价值的排序遵从边际效用法则。 (5)人有其自己的行为价值排序。 (6)行为的实现具有不确定性。 这些基本结论是米塞斯经济分析的出发点。 3.在社会架构里面的行为。从上述人具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机会和实现条件、社会上存在需要联合才能完成的工作这几点出发,米塞斯得出,“基本的社会现象是分工以及它的对称现象--合作。”分工合作遵循李嘉图比较成本法则。 社会分工合作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强调一切自主的行为都是与这个基本原则角力。其实不是与人斗,是与客观规律斗,与天斗,是要再一次从反面证明这个客观规律的正确性。米塞斯对此贡献了非常精彩的评论: “从个人的观点来看,社会是达成他的一切目的的一个大手段。一个人,不管他想用什么行为来实现什么计划,社会的保持是一个基本要件。即令是一个不驯良的人,不能把他的行为调整到适于社会合作的要求的人,也不想失掉来自分工的任何利益,他不致于有意地毁坏社会。只是想在大家联合生产出来的财富当中,夺取比社会秩序分派给他的那一份更多的一份。如果反社会的行为成为普遍现象,而其必然的结果--回复到原始的穷困--发生了的话,他也会感到悲惨。 “有的人这样说: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是幸福的,进入社会就放弃了这种幸福,所以,他们有权要求补偿他们所失掉的。这是无稽之谈。荒谬的想法以为任何人在一个无社会的情况下,会生活得好些,一有了社会反而变坏了。谢谢社会合作带来的较大生产力,人类得以繁衍,而且过着比野蛮的祖先所过的较高水准的生活。人的自然状态是极端的贫困和不安。缅怀原始野蛮的黄金时代,只是浪漫荒唐的念头。如果卢梭和恩格尔斯真的生活在他们以思古之幽情来描述的那种原始状况,他们决不会有那么闲睱来从事研究和著作。”(第160-161页) 米塞斯认为,“社会合作,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靠平等契约的合作,一是靠服从命令的合作。”这一分类,形成了两种组织社会的规则和两种社会形态。对这两种合作形态下个人的积极性和特别是社会运转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形成了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关于计划经济的意见。 4.经济计算。经济计算这个概念在米塞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人有不同的目的,对这些目的有不同的价值排序,相对应实现这些目的的是有限的资源,因而有各自不同的资源配置。于是产生了问题:对个人来说,一旦目的是繁多的、复杂的,各目的的价值又不能定量,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对社会来说,各人的目的的价值排序不同,如何在大量个体交换中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解决这个问题必然需要有一个经济计算的依据。米塞斯说: “在分工的社会里面,金钱的计算是行为的导星(按:guiding star,引路之星)。它是生产者的罗盘。他计算,为的是要辨别有利的和无利的生产途径,为的是要辨别消费者喜欢的是哪些人、不喜欢的是哪些人(按:意思是哪些消费者喜欢公司要生产的产品,哪些不喜欢)。企业活动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受金钱的计算之检查。行为的预谋,成为商业上成本与收益的预计。对于过去行为结果的回顾,成为会计上盈亏的处理。”(第223页) 货币是交换的中介物,因此,“经济计算不包括那些不用货币来买卖的东西”。经济计算的依据是财货的货币价格。经过市场的定价过程,各种资源和消费品的相对重要性被转换成货币价格这一一般形式。货币价格既满足了计算目的所需的一个通行标准的需要,也造成了分散人群的个人决策得以相互协调的过程。市场形成的价格具有精确的协调性,因为它是经济计算中一个主要的考量因素,使经济计算成为可能,构成了各种决策者行动的基础。货币价格是交换比率,不是价值尺度。它表达了市场交换的参与者在一个给定时刻对于增量财货的价值排序。由于人们的主观价值变幻无常,以及特定财货和服务的供应也随时变化,因此货币价格是持续变化的。人类爱好变化的天性使他们对行事方式和获取满足的手段加以改进,这使得市场经济中不会出现永久稳定的价格。通过这种经济分析,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源于人对其目的的价值排序的主观性,市场价格是一个包括消费的临时喜好和社会流行风潮变动等主观因素在内的有无穷因素影响的动态调整的结果,就像大海海面的波动一样,任何政府定价都不会是合理的。 因此,人们对价格稳定的偏好是一种谬误,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社会成员身上。它是人们在本质上不确定的事情上追求确定性。这种价格稳定偏好谬误体现在货币政策上,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入支平衡、金融稳定等等。货币政策应该是保证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受人为的干扰,让它体现出所有影响它的客观因素,而为了各种宏观目标而进行的货币调控便是对市场施加人为的干扰。他说,“经济计算所必要的条件,是一个其功能不受政府干扰的货币制度。为增加政府的支付能力,或为暂时降低利率,而增加货币流动量的那些作为,都是对于币制的骚扰而破坏经济计算的。货币政策第一目标,应该是防止政府从事通货膨胀,防止它鼓励银行扩张信用。”(第218页)。米塞斯关于货币政策的这一意见,不同于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观点,影响越来越大。比较而言,传统教科书把货币政策的目标,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而随意设置,而经过米塞斯的分析,这些前提不再是理所当然的。 5.市场社会的交换学或经济学。运用人的行为的根本概念,米塞斯对许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做了重新的审视。通过这些审视,可以发现以前对这些概念和假设理解上的一些漏洞。比如,追求利益最大化假设和理性人假设是不必要的假设,只要人们有自己目标的排序就行,这种排序可以是非常主观的,可以是前后变化的;经济的静态与动态分类并不存在,市场是一个如大海般变化的系统,没有静态的大海和动态的大海;市场经济仅仅是人们的财产权及相应权利不受限制的行使;财富不平等、两极分化不是市场机制的缺陷,正如乔丹与普通球员在篮球得分上出现两极分化,这是在比赛中实现的,但不是比赛制度的缺陷。 米塞斯的分析有时显得很简单,但其结论又让人出乎意料,或者说会出乎大部分东方国家人的意料。比如,对国民经济这个概念,米塞斯认为,市场交易是两个产品或服务的拥有者之间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交换,这与两个交易者是哪个村、哪个县、哪个国家的人没有关系,甚至与火星人也可以交易,“市场经济之为市场经济是不管政治疆界的;它的领域是世界。”而“国民经济是由政府统制的一个主权国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体”,本质上它是计划经济体系的概念。使用了国民经济这个概念,就会追求自给自足,因为“一个有任何国外输入的国家就是缺乏经济独立,它的主权只是假的。” 其结果,它自动产生一种倾向,“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生产本国所需要的东西,那就必须对外征服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领土。”“所以,国民经济这个观念是对市场经济的一切法则做极激烈的否认。过去几十年所有的国家的经济政策或多或少是被这观念指导。引起这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会燃起未来战火的,是这个观念的见诸实行。”(第306-307页) 米塞斯认为,利率是人们对财产的时间偏好所致。人们喜爱眼前的财货胜于未来的财货,未来财货的价值低,这是一种主观的偏好。当你把你所相对看重的现货资本100元转成相对不看重的未来资本时,为了保持你的看重(价值)不变,未来的资本不能还是100元,比如是103元,多出来的这3元便是我们叫做利息的那个东西。它的多少取决于市场中所有人的时间偏好水平。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土地上,土地的价格也是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的。显然,把利息看作是资本在现在与未来两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而发生的现象,这种解释角度更加自然,还不会出现生产资料本身是否创造价值的困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