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二

 老刘tdrhg 2018-01-10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二

第二课时

一、说明方法分析

——从说明方法的分析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色:内容的科学性和笔调的文艺性。

1.明确常用说明方法的基本作用。

2.学生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体会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说明方法,明确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的具体作用。

打比方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等等。列数字使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20多克”等等。

举实例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说明荔枝的颜色时,就举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为例,为了说明荔枝肉质易变、不耐贮运,用了唐明皇为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都体现了作者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重点分析引用的作用。

⑴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下列古诗和文献资料具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完成练习:(小组合作)

①飞焰欲横天(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②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

③红云几万重(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④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不耐贮藏)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

8《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说明荔枝的大小重量)

⑵从作用来看,这些引用大致可分几类?

明确:分为两类。

①引用诗文,增强文学性。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②引用古籍、史料,增强科学性,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的数字。

小结:引用众多的资料,不仅为了充实内容、增添文采,也是为了纠正历来有关荔枝的记载中不实的或误传的成分,是出于科学性的考虑,是说明的需要,而不是无端炫耀知识的广博。同时,作者这么写正是体现了本文科学小品的体裁特点。

二、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第一要求是准确。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文章的科学性。

1.语言的准确一是表现在限定性词语的运用上。说说下面句子加横线的词语的作用。

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明确:“通常”限定了范围,表示一般情况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稍”、“微微”表明了小的程度和突起的程度;“浑圆”和“尖圆”则区别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圆。

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明确:用“现在知道的”加以限定,使说明更加客观、准确,因为“13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明确:用“大多数”限定范围,不排除特殊情况,使说明更客观、准确。

2.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词的运用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 “重达四五十克”等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三、总结写作特点

1.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结构严密,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引用诗文,生动形象,富于文采;

3.事实确凿,数字具体,科学性强。

四、拓展阅读

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五、课堂小结

1.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2.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六、布置作业

1.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作引用,使文章通俗生动。

2.积累并尝试背诵下列古诗文:苏轼《惠州一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白居易《荔枝图序》、陈辉《荔枝》、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