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市教研二室特邀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执行主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顾之川先生来我市讲学。上午的活动中,我市曾获得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三位优秀教师就必修教材中的不同文体执教观摩课;下午,顾之川先生针对观摩课进行详实的现场点评,并结合我市高中语文必修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作了《高中语文:教学与评价》的专题报告。以下是李晓观摩课《劝学》的教学设计。
劝 焦作一中 课前准备:学生读两遍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①解决字音问题,②完成初步翻译,写在纸上,上课备用。 学习目标: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二.理思路、背诵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论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 (板书 学不可以已{青→蓝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 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 (板书 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反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 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板书
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篇文章我们一节课就背会了,大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 理解文意 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 三.小结 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生硬之感。原因是什么? (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 四.结语作业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好文言的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比如这篇《劝学》,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口,读背这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 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一篇《劝背》。 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