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的兼济人生之路

 昵称35332402 2018-01-10
       白居易与李白、杜甫并称为我国唐代三大诗人,他本人一生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又是封建社会里深受百姓爱戴的亲民高官。
  白居易的一生其实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为官,兼济天下,就是得志时利用做官这个平台努力为百姓办好事;二是为人,独善其身,就是不得志时,则努力修身养性。白居易把“达则兼济天下”与“穷则独善其身”运用到了极致,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采用不同的处世策略,而始终不变的是他那颗兼济天下黎民百姓的心。
  公元815年,京城长安发生了一宗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朝宰相武元衡在上朝路上被藩镇派来的盗贼杀害。白居易(时任左赞善大夫)义愤填膺,第一个站出来要求朝廷缉拿凶手,以雪国耻。平时素恶白居易的官僚以他为东宫属官,犯了越职言事之忌,极力攻击、污蔑白居易。朝廷是非不分,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受到沉重的打击,但也因此得到了别样的收获。我们只要认真读一读他在江州写下的那篇振聋发聩的《与元九书》,就知道白居易谪居江州使他改变了许多对世界、对世道的看法,他是用另一种态度在重新审视和对待生活,换一种方式诠释自己一以贯之的理想和抱负。他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江州司马任上的白居易回顾为官之路的坎坎坷坷,特别是回顾这次被贬江州的前前后后,他意识到自己因为诗歌而成名,同样也因为诗歌而遭贬,意识到自己的政治处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还像在左拾遗任上“惟歌生民病”,天子是不愿意听的,何况自己已经贬谪在外,根本就没有接触朝廷的机会。然而,积极用世、兼济苍生的志向依旧扎根在心头,并没有受到江州之贬的打击就此减退。江州司马任上他在等待时机,果然,四年后白居易由江州履新忠州,有了释放积蓄能量的机会,于是便由兼济天下向兼济一方转移,揭开了兼济一方百姓的新篇章。
  江州之后,白居易先后任职忠州、杭州、苏州刺史,他的“兼济天下”的思想在“行”和“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忠州,他带领州民植树种花,修白公路,架白公桥,减轻税负,省事宽刑,做了许多惠及百姓的事情。在杭州,他带领州民筑堤捍湖,增加了西湖的容量,解决了杭州地区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又带领州民疏浚城中六井,解决居民吃水问题。离任杭州时,还把自己的“余俸”留给“府库”,以减轻州民的负担。在苏州,他带领州民开七里山塘河,沿山塘河扩展山塘路,并在阊门与运河相连,从而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使得山塘地区成为繁荣的江南市井。白居易的施政作为深得民心,离开杭州时“耆老遮归路”,离开苏州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百姓们含泪拦路不忍白居易离去。无疑,这是广大老百姓对白居易施政成绩的最大肯定。
  白居易的兼济精神可以追溯到他的人生早期,特别是在任翰林学士和左拾遗时期,白居易兼济天下的理念主要靠笔杆子。一方面是写奏章,供朝廷决策参考;另一方面用诗歌做武器,“惟歌生民病”,其代表作就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事实上,白居易无论是写奏章还是写讽谕诗,想以此来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愿望,那仅只是一厢情愿,在那样的社会里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例如,当朝皇帝昏庸的宪宗皇帝就认为白居易有意和自已作对,他曾对人讲,白居易是朕一手提拔的,而他处处挑朕毛病,“无礼于朕,朕实难奈”。再加上其他当权者“切齿”和“扼腕”,白居易最终被逐出长安贬谪江州就是明证。但他的大量奏章尤其是讽谕诗,客观上却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反映了广大老百姓的心声,有着强烈的人民性,彰显的是一位正直文人的良知。这正是称白居易是一位伟大诗人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