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谏官白居易为何不招皇帝待见?

 雁帛 2017-08-09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代,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据说读的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小小年纪就头发花白,如此用功,自然也会结出硕果。他的诗歌作品就是很好的证明。

 

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当官为正道。白居易志向高远,一心想兼济天下,所以,为官从政乃不二选择。大概28岁时,白居易中了进士,31岁时,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官阶九品,负责校勘整理图籍,也算是美差一份。不过,这等职位远不能满足白居易兼济天下的重任,谁料命运不济,就是这样的小职位,白居易也没保得住,因为说话太直惹下祸患,被降为县尉,报到之时,看到府衙内新栽莲花,作诗《京兆府新栽莲》,将自己担任县尉比喻成青莲植根污泥之中,可见白居易对县尉一职简直厌恶至极。

 

白居易官场失意,似乎也只能以诗歌言志,所以,他将著作的视角,更多地聚焦在普通百姓劳动艰苦、生活贫困的社会现实上来。《观刈麦》就是典型的例子。该诗指责造成人民生活困苦的的繁重租税,表达自己无功无德既不劳动又能丰衣足食的愧疚之情,表现了白居易身为封建官吏的人道与良心。而《长恨歌》,则以爱情题材揶揄唐玄宗荒淫误国,不过在形式上,让人直观感受到的确是他和杨贵妃缠绵无期的爱情之美。

 

酒香不怕巷子深。白居易文采四溢,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至于搞的皇帝都知道了。皇帝恨不得招纳天下文人为我所用,一来好参与朝政,二来好歌功颂德,听闻白居易如此才能,遂令其回朝任职,授翰林学士,后任命左拾遗。

 

左拾遗是谏官职务。 《旧唐书·职官志》上说:“补阙、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之遗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陈事状而荐言之。”《唐会要》说:“非谏官,不当先谏官言事。”由此可见,在唐代,谏官左拾遗虽无多大实权,官阶仅从八品,但因为可以议论朝政得失,举荐人才,彰显忠孝,且又是皇帝的身边人,为皇帝所依赖,所以,他担负的责任及影响力就非同一般了。

 

在白居易看来,自己能被皇帝赏识并提拔到如此重要的岗位,为皇帝决议建言献策,那是何等荣光,似乎距离实现兼济天下的梦想不再遥远,所以,白居易唯能全心全意尽言官之责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皇帝任命白居易为左拾遗,很合他的性格,这不仅在于白居易能观察时政,批判社会,更在于他敢于直谏,敢于实话实说。在左拾遗位上,白居易也不负众望,未负皇恩,他上书言事,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便是唐宪宗,他也敢当面指出错误,以至于令皇帝面子上过不去颇有些不快。有一次,唐宪宗向大臣李绛抱怨,白居易凭着皇帝提拔到现在的位子上,谁料他不知轻重,竟然无礼于皇帝,真是令皇帝难以容忍。可见,胸怀天下的大唐皇帝,即便是臣子出于一片忠心言语冒犯,心里还是挺为不悦。

 

既然做了官僚,就要与同僚和平相处,搞好团结,不能到处树敌,给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另类印象。但白居易不这样想。他自以为对皇帝赤胆忠心,写诗作歌直逼社会现实,刺痛了富商巨贾达官显贵的心,自然也令皇帝不满。说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到底还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让人上书言事,不过是让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伟大和正确,哪怕是善意的批评,也得批评的有些技术,要让皇帝心悦诚服。白居易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其他朝廷重臣,那就可想而知了。

 

以恪尽职守的名义为大唐尽忠,到头来也不过是皇帝面前的过往云烟。很快,白居易被疏远冷落,四年之后,被任命为左赞善大夫。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白居易的命运。当朝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震动京城。诡异的是,朝廷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上书朝廷。白居易看不下去,竟不顾自己已经不再是左拾遗的身份,上书朝廷请求彻查此事,严惩凶手。该案该不该查,该怎么查,没人接茬儿,更别说褒奖他热心国事,不过,倒是有人斥责白居易上书言事超越权限,违反朝规。遂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名的《琵琶行》,就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所作。闻听琵琶声,则慨叹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以至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可见白居易对官场失意的绝望与现实生活的不满。自此之后,白居易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曾经的兼济天下理想,也只剩下独善其身的好自为之。

上海办公室设计上海办公室装修 办公室装修设计 厂房装修办公室装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