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胜犹败:李世民征战高句丽被射瞎一只眼?

 liuhuirong 2018-01-10
虽胜犹败:李世民征战高句丽被射瞎一只眼?
       话说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最有气势的时期,也是大获全胜的黄金时代。此后,大唐也保持了上百年的对外进攻态势,使唐朝的版图不断扩大,对于曾经受过外国列强铁蹄残酷践踏的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来说,确定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大快人心的大好事。李世民的拓边战役基本上就是这样雷厉风行气吞万里如虎以至于外族人一听到唐朝军队到来便闻唐色变,高昌王就是活活被大唐军队的威风给吓死的。据说如此威武雄壮的天威在李世民时代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有点昙花一现的味道,也大大展现了李世民马上皇帝的“大有胡气”的英雄气概。

不过,之中的征战高句丽(或称“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因为高句丽也称高氏高丽)却遭到了一点小麻烦,打得不是那么爽,虽然勉强算是占了上风,但李世民却认为是失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说原先中朝友谊还是比较深厚,可谓万古长青啊,在政治经济上常有来往,有时还十分友好地互相交换引度流亡人员什么的,李唐灭了当时的世界另一超级大国东突厥之后,高句丽同志们更是毕恭毕敬,山呼万岁。

那为什么会打起来了呢?这个当然是冤有头债有主啦,不可能就糊里糊涂擦枪走火的,一定大有内情。这个绝对成立,据史学权威范文澜下的定论,是因为晚年“骄傲使人落后”好大喜功的李世民惹的祸,可以说是无妄之灾。

最据讽刺意味的是,战前曾放猛话玩高张的小李后来居然垂头丧气地空手而归,也居然还有脸埋怨魏老头早死害得他犯贱丢脸给海边小朋友。唉,这个你的烈女小妻徐惠不也是写谏文劝你的吗?好大喜功的你有没有听过?拉屎不出赖地硬,老人便秘了你。按照范老的口吻,你发动的这场战争是非正义战争, 失道寡助嘛!何况你老人家又那么的骄傲自满,好像天全是你的一样,伟人也曾教导我们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这么骄傲,眼睛生在额头上,不落后才奇怪呢!何况你又那么轻敌,你是如何用轻浮的口吻训那帮海边小朋友的?“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伟大军事家犯这样的常识性错误简直就不可饶恕,你还有脸怪魏同学?捡条老命回来不抛尸异乡就算好运了。

好,闲话少说,言归正传。现在来交代此场战争的来龙去脉。

首先,我们用几句话回顾一下唐朝在攻打高句丽前的战争概述,那时候大唐军队轮番上阵,几乎顷尽了所有精兵猛将,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俄罗斯轮盘赌似地对吐蕃、高昌(据说高昌王麴文泰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光荣耶)焉耆、西突厥、薛延陀和龟兹猛烈用兵,兵强马壮到同时能打十场战争的恐怖程度,李世民那么狂那么骄傲估计也是有充足理由的,谁叫他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掌舵人呢?星宿老君丁千秋也不敢在小李面前拽得起来的,我想,超级军事大佬也。

然后李世民把眼睛深情地投向海边小国高句丽,果然只剩下这块硬骨头了。隋炀帝用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以十分高昂的代价却几次大败而归,李世民很想知道高句丽人是用什么特殊材料构成的,喜欢高难度挑战的他终于想啃下这块硬骨头。而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符合国际惯例的充分战争理由,反正就是因为你是硬骨头看你心烦不顺眼就要打你,想打你便是充分理由。

公元642年,高句丽内部发生严重内讧。高句丽西部酋长泉(姓)盖苏文(名)杀高句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立高藏为国王。泉盖苏文专擅国政,用严刑立威望,高句丽内部自然不能相安。善于看出敌人弱点的李世民就像苍蝇见血一样欣喜,这不是灭高句丽的大好机会来了?于是公元644年不顾群臣上书劝阻决定御驾亲征(比千请万摧才动身御驾亲征慢过女人化妆打赢还进贡的宋真宗不知猛上多少倍),这个主要是要为将士们打气,因为唐时群臣和兵士还留有隋炀帝打高句丽惨败的疑惧心理阴影,他还宣布了五条“必胜之道”,就是要解除疑惧,事实上疑惧确是被解除了,但他产生了骄做轻敌的心理,要亲自去炫耀“老人”的本领,后来用兵失败,主要是因为骄傲轻敌以及战事的非正义性,所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嘛。尽管是千古一帝,以前战无不胜的他也在海边小朋友面前认栽了,这个没有办法,因为那场仗是他打得少有的最窝囊的“败仗”(或也可称胜仗)。

公元644年,李世民派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舰五百艘,载士兵四万三千人自莱州泛海向平壤。派老狐狸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兵六万及一部分西北方胡兵向辽东,两军合势并进。又令新罗、百济、奚、契丹配合唐军分路合击高丽,简直就是一个联合国维和部队。小小高句丽让李世民这么重视这么如临大敌简直是太抬举他们了,谁叫他们曾几次打败过隋炀帝的中原军队呢!有优良革命传统啊。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率诸军自洛阳出发到幽州。李世民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好像要痛说革命家史的样子,以教育参战部队要誓死捍卫中原部队的天威。

唐军长途奔袭向辽东进军。李勣、张亮两路都获有战果。李世民亲到了辽东城下督战,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日夜攻打。高句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句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营州都督张俭和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四月,唐军攻破高句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高丽卑沙城,俘虏八千人。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在鸭绿江边雄纠纠气昂昂地阅兵。

李世民又继续进军攻安市城,高句丽大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兵十五万人来救援安市,李世民看到大量敌兵,居然很兴奋,好像人越多打得越HIGH的样子,高兴地亲自上阵指挥(果然是另类皇帝,如果让他在皇帝和军头之中只能选一项的话,他绝对会先选军头吧,就如老狐狸李靖把当总理为业余爱好一样,他估计也大多是把当皇帝当作业余爱好了,只是为了发号施令的需要,战神嘛,打仗当然是最好玩最刺激的游戏),还出谋划策用诈败让敌人以为唐军不堪一击而骄纵怠慢,然后又说我们唐兵来你们这里,是因为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对你们国王的枉死过问一下的(呵呵,举凡超级大国都有一点当国际警察的专业操作和业余爱好),顺便搞个跨国旅游什么的,诡计多端的样子,居然骗得高延寿信以为真几乎是自动缴械了,最终是高句丽兵败如山倒。

他的好兄弟李道宗后来献计说,高句丽全国兵都在这里,平壤守备必弱,请给我五千精兵,直取平壤,使他们首尾不能相顾,这样,数十万敌兵必然溃败(后来扫兴回国后李道宗问起他这事,他居然扮选择性失忆说当时匆匆不记得了)。

李世民似乎不曾听见,一心指挥作战。此役唐军大破高句丽军,高延寿、高惠真率残兵三万余人到军门投降,一见我们的伟大领袖李世民脚仔就软了,像个乖巧儿子一样立马就跪拜,偶像啊(历史牛书《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李世民于是虚荣心得到了大大满足,那时候他哪会想起死鬼魏征,他老人家重生面前也当他透明了,教育小朋友做人要紧,教书育人百年树人啊。

于是对手下败将的此二人说:“东方年轻人,在海边跳来跳去,说到打仗,哪能比得上我们老人,今后还敢同天朝皇帝我打仗吗?”此二人自然是聆听伟大领袖兼导师教导兼亲切友好接见而感到非常荣幸如沐春风了(一般人没这特殊待遇),当然也是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什么的“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语句,就像是小FANS见到自己崇拜的天王巨星能亲切交谈一样受宠若惊。

这还没完,意犹未尽感觉极有脸面的李世民(原来伟人也需要别人肯定和赞美)好像发觉缺了点什么,大概就是自己的辉煌战绩像锦衣夜行空谷幽兰没有人知道不够威风吧,于是又连夜写家书给儿子李治和留守大臣妻舅高士廉自我表扬说,我做将官,本领怎样?史学牛人范文澜说,所有这些都是他老人家骄气十足的表现,他当然知道李道宗献的是好计,只是以为击破高延寿主力军后,率大军便可以势如破竹到平壤城下受降,更能满足自己的骄傲自满心理,因此就当作没有听见。

然而,李世民居然打错了如意算盘,因为他在高句丽的最黑暗日子就在后头就在安市城。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小而坚,安市城主杨万春非常骁勇,在他的领导下多次打退唐朝军队的疯狂进攻,据朝韩野史小说载他居然还射瞎了当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李世民的一只眼,使英俊潇洒曾迷倒万千少女的“万人迷”美男小李成了“独眼龙”(很可能是他们意淫YY的吧,满足一下虚荣心,他们能说的就是这点破事了。据说小李是受点箭伤,但说是眼睛瞎了好像没有什么有力证据。东西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讲,眼睛瞎了女粉丝会玩跳楼的,这样小李就不美了,是不是像被徐娘半老的小老婆用“鬼脸”对待的南朝梁元帝一样尴尬就不得而知了,坚决顶住),唐军围攻数月不克。唐军百计围攻安市城,守城人坚守不屈,这时候天气寒冷,草枯水冻,粮食又快用完,兵马无法久留,战无不胜的李世民只好从安市城下退兵回国。

唐军夺得十个城,掳获辽、盖、岩三州居民七万人,算是这次战争的收获,不是空手而归。

李世民深悔不该出兵,叹道,魏征如果活着,一定不让我走这一趟!史学大佬范老还评述说李世民行施欺骗高句丽军民的手段(这个可以商榷,在战场用计是允许的,不管是什么正计诡计都不为过,军事大佬孙武也是首肯的,说兵不厌诈嘛,如果像薛延陀人那样一队人一人牵马几人步战,打赢上马追打输骑马跑的机械战法估计就如刻舟求剑的人一样可笑了),确是用尽心计,但是他终于失败了,百战老人并不比东方年轻人强多少。

此战虽重创高句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民怨也大(包括小李那如花似玉的徐惠妃),最终却未能完全彻底地灭亡高句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一战属于是战败了(正如在三八线签和约的美国佬也认为韩战失败了一样)。但这一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战胜民风顽强也比较团结爱国的高句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夺取的中华领土,也算是克复中华吧,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高句丽打下了坚实基础,所有努力都不会白废。

关于后来李世民问老狐狸李靖不能灭掉高句丽的原因,李靖居然认为是不能出奇制胜奇袭平壤,不然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是有可能的。在此引述《资治通鉴》的有关记载:高延寿、高惠真请于上曰:奴既委身大国,不敢不献其诚,欲天子早成大功,奴得与妻子相见。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今奴以高丽十馀万众,望旗沮溃,国人胆破,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馀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群臣亦言:张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丽凶惧,并力拔乌骨城,渡鸭绿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上将从之,独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连降将高延寿等为了和家人团聚,以便“老婆儿子热炕头”(老外也是蛮顾家,情同一理)也主张奇袭平壤,群臣也希望张亮直取平壤,指日可待,可惜这些都是如果,打住,不然就是无稽之谈,高句丽也认为是有失厚道了。

说到张亮,这个曾被李元吉打得半死也不做“二五仔”供出主子李世民的猛将倒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小插曲,据《资治通鉴》记载,张亮所部到达建安城下,可能是唐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纷纷染上了统帅李世民的骄傲轻敌的情绪(所以有时居安很难思危,骄字害的),士兵居然还未安营扎寨就跑出去玩,欣赏一下异国美丽风光。高句丽军当然不会放过报仇机会,乘我军不备偷袭。 成孤家寡人的张亮吓得面如土色,眼睛发直,脑像被洗过一样空无一物,等死的样子,再也没有面对元吉屠刀架到脖子上的那种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而最富于戏剧性的是,结果他的士兵解读错了他的表情,认为是腥风血雨都安然无事度过的主帅在笑看风云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于是军心大稳,信心倍增,更不把小高句丽放在眼里,擂鼓反击,竟然将高句丽军击退。这大概是大唐军事史上赢得最不可思议最富于喜剧色彩的一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