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医疗机构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首先是预约诊疗制度。三级医院要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预约时段精确到1小时。三级医院优先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对于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引导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其次是远程医疗制度。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查房、远程监护、远程培训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范围,使更多的适宜患者能够在家门口获得上级医院诊疗服务。 第三是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实现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增加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增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临床路径累计印发数量达到1212个,涵盖30余个临床专业,基本实现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全覆盖,基本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第四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各地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全覆盖。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实行互认。 第五是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负责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等服务。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等,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 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在以下10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 (二)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 (三)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四)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 (五)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 (六)以“一卡通”为目标,实现就诊信息互联互通。 (七)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八)以签约服务为依托,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 (九)以人文服务为媒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十)以后勤服务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