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渐消失的大余民清建筑!

 东山观海 2018-01-10
良语善言 2017-12-22

以前,善良也写过关于大余县城那些逐渐消失的民清建筑的帖子,大余县在清朝时期处于老南安府的交通地道与商业繁华的中心地位,造就了县城的赣派建筑成为经典,但是大余县又受到广东岭南外来文化的熏陶,县城之内有民清老建筑,同样也有西洋建筑。不可否认老南安府当年的辉煌,但是曾经带给我们记忆深处、刻满了老南安府烙印的民清建筑,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前段时间,善良偶然路过县城水城小学后面那条路时,又看到了一幢破烂的民清建筑。

正门:

划线文字转自网络:江西民居都习惯采用天井式的类型,并且也都使用穿斗式、木构架的结构体系,但也很明显存在地域差别。赣西北和赣东部分地区大量采用砖或土筑(坯)墙的砖木或土木混合结构。到了赣中吉泰盆地一带,天井类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安福、莲花等地,天井已经推到厅堂之外成为天井院,于是,出现了一个属于天井形式的亚类型。到了吉安、吉水一带,他们干脆彻底摒弃了天井而演化成独立的中小型住宅。这一变革克服了天井式建筑内空间潮湿的缺陷,但随之出现了室内,特别是厅堂的采光、通风等问题。于是,他们创造性地采用天门、天眼、天窗(风窗)等高位采光的形式来补其不足。

江西民居结构上布局上一般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两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堂,厨房、家畜栏舍等一般傍房或别搭建。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使构成了一幢封闭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即“两堂式”。在此基础上,房屋需要扩大或本来规模就大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与横屋间留一走衢,称“巷”或“塞口”,江西和湖北称为“横坪”。走衢前后对开一个小门,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用来采光和排水。横屋各房间都朝着巷道,这样便以正屋的正厅为中轴线,加上两侧的巷和横屋,构成了一幢通称为“两堂两横”式房屋。

破烂的正厅

偏房

到处都是破烂的痕迹

这些木材最少也有上百年的,现在已经全部腐烂。

窗花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雕刻工艺,可惜现在这样的能工巧匠已经不多见了!

后门处

说到大余,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在赣南有着深厚历史的县城,曾经的南安府管辖四个县,进出赣粤的必经之路,繁华的地点,所以也造就了当年大余县城的民清建筑辉煌的过往。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中国的破旧立新运动,曾经老南安府的象征——城墙被拆除,仅存的民清建筑群最集中的代表——坝上民清建筑在1998年之后也被拆除,散落在县城的民清建筑在2009年7.3洪灾之后被洗劫一空,现在大余县城内,只有区区的一两幢民清建筑还在勉强住了,剩下的全部都成为危房无人居住。在县城电商一条街住方屋塘的位置,还有一家蔡姓的民清建筑,还有人居住。

大门是典型的赣派建筑代表,用红长条石所构建而成,其中的含意不言而喻。

正厅的老式迎风屏,现在已经成为废物堆放的地点。

看到这种老式的门窗,你的心里会不会有那种怀旧的感觉呢?

老式的天井,那时可是通风与采光设计独特的象征。

这种做工与雕工,现在的木匠估计没几个人能做得下来。

看这花纹,想必这户当年也是大户人家。

这是一幢两进两出的大房子,第二个天井。

正幢边上的偏门。

中间的门梁,也不知道历经多少个春秋。

皮实的青砖,在岁月的打磨下,已经悄然起“屑”。

被现代建筑“夹”在周围,已经难现当年的宏伟。

这是后井,可以看到,那高耸围墙风檐。

后门处。

后门也由长条石砌成。

做工相当精细。

考究的后门,可以想象当年的主人是何等的富裕。

征求同意拍摄后,善良也仔细问了下现在还住在这房子里的人,他说这家是姓蔡,现在在住的都是原本太公手上“分枝”下来的,在7.3洪灾之后,因为房屋分割面积的不统一造成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被拆除,得以保留至今。从这户占地的面积来看,最少在600平米以上,这在民清时期,应该是大户人家。善良也没有仔细问清到底是什么时候所建,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但是善良知道,终有一天,这幢建筑会走向“死亡”,伴随着大余最后那仅存的一点民清建筑灰飞烟灭,曾经的老南安府将再无任何历史见证!

方屋塘往建材街出口处的一幢老建筑。

蔡式建筑旁边的老式建筑。

还有一座规模稍微小点的民居,与蔡姓民居就在同一条街上,只不过隔了不到一百米的距离。

正门

看不太清。

雕刻精美的木饰

可以想象,当时这也是一大户人家。

进入里面后,两边的边房已经没有人居住了。

正厅堆满了杂物。现在这种老房子,几乎无人居住,都是租给那些社会低收入者。

正厅的天井。

供台

八仙桌

厢门

精美的门窗。

还看到大红中国结。

边门

单单从边门的制作水平来讲,可以代表赣派经典的特色。

后门。

与现代建筑相比,老建筑如果加以修整完好,无论是做工还是居住的舒适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估计这里原本也是有一幢建筑,应该是毁于7.3洪灾吧。

飞檐

红条石的门窗。

木制门窗。

大门铁环。

这个你猜猜是做什么用的?

这个呢?

联想下,把答案用留言的方式写在文章背后吧。

院内还放着破损的石碑。

从这块墙壁上的竖砖,我们就应该知道当年这户人家是姓刘。

惜母民居。

大余中学后门处

据说,德国政府曾经用巨资把一面有着三百年历史的老墙用最先进的手段保护好,目的就是让他们的后代知道三百年前的先人所修筑的房屋历史!

下图:厂房虽已拆除,但外墙被严格保留了下来。如今,外墙后面是一溜用现代建筑材料建起的办公室。

方屋塘的两户民清时期的民居,无论是规模还是保存完好度,都应该是目前大余县城比较罕见的代表作。因为一直没有人修缮,导致两幢建筑面临倒塌的命运。也希望大余的有关部门,能够以保存历史古迹为已任,把这两幢历史建筑出资购买下后,重新按照当年的样子重新修缮好,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知道老南安府的老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如果终有一天,当我们的后代问起我们:大余被称为老南安府,那有什么建筑能够证明老南安府呢?而我们指着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对他们说:那是曾经辉煌的老南安府!我们留给后代空白的老南安府记忆本身就是对后代的一种罪过!

仅以此文献给那硕果仅存的老南安府民清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