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杨才,号楝堂,南溪居士,网名水依南山,1972年生于浙江永嘉。现为中学语文教师,诗人,国诗馆学员;温州诗词楹联学会理事,乐清市诗词学会理事;中华吟诵学会会员,温州吟诵学会理事;乐清市历史学会会员。自幼喜欢古典文学,尤爱诗词。 以下是《新文学评论》对曾杨才的访谈,原载2017年第4期。 一 请介绍一下您走上旧诗写作之路的历程,有哪些关键节点和事件? 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热爱古典文学。读乐清师范的三年,学校图书馆能借书,阅览室可以看书,我几乎天天泡在那儿。这段时间阅读过的书又多又杂,基本上都是文学和美学方面的。记得借的第一本书是《中国古诗名句集萃》,它让我感悟到了诗词的魅力,当时有大半本被我抄录了下来。不久便自己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痴迷地读背。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任教,但我依然大量读书,还买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来看,学写古诗。当时虽然已经大约知道了近体诗二四六分明,押平声韵的规则,但还是未真正懂得平上去入,只是照着普通话的伪四声来判断而已。这样,我也算是摸索着走上了旧体诗词写作之路。那时候写的诗词,现在看起来都是极为幼稚的,不过也有个别作品尚可一读(如《偶 成》“脆声三五读书孩,一抹晨阳红上腮。更有闲云爱听课,随风袅袅入窗来。”)。每当寒暑假回永嘉,我总要与弟弟比赛背诗词,我喜欢唐诗,他喜欢宋词。那段时间虽然完全是自己瞎琢磨瞎写,但我发现自己对诗词的语感还不错,也背诵了很多诗词名篇。 然而由于工作原因,对诗词的写作中断了15年,直到2011年时,得遇当地诗社名流刘妙顺老师,便抄了几首旧作与他看,他竟狠狠地鼓励了我,并给我指正了一些平仄格律上的问题。于是我兴趣复来,重拾诗笔,隔三差五地拿作品向他请教。也大约在这个时候,我接触到了网络诗词界,比如嘘堂、无以为名、胡馬、碰壁斋主、燕垒生等人的作品,眼界大开,顿悟原来当今还是有这么多高水平的诗人存在,原来当代诗词不仅仅只是诗词刊物和日报晚报上登的那些老干体。 2012年暑假,在首都师范大学参加诗词吟诵和写作的培训学习,益发明白了声韵的重要,也更激发了我对诗词的高度兴趣。开学后,我在校文学社的基础上发起并成立了一个学生旧体诗社——浅草诗社。它以“赓续文脉,发扬诗教”为宗旨,同时在诗社定期开办古典诗词吟诵、赏析、创作等课程,致力于在现代社会继承与弘扬古典诗词文化,培养写作旧诗的小诗人。现在已取得了不错的成就,2016年被授为“诗词之乡”的乐清市的诗教基地了。 2013年,我参加了乐清市的夏承焘诗词研究会的系统培训学习,每月两天。当时主讲老师分别为钱志熙、朱惠国、彭玉平、胡可先、陶然、陶文鹏等教授和熊盛元、马斗全、熊东遨、周燕婷、魏新河等诗人。既学习学院派的诗词理论修养,又学习诗人的创作实践经验,收获极大。 到了2013年冬,我在网上碰到了李子先生,突然间接触到李子体,题材、哲思、语言各方面都震撼了我。为了对得起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好,我正式拜李子先生为师,加入了国诗馆学习诗词创作。在这个平台上,我拥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并且至今仍在不断受益着。经过这几年的梳理锻炼,写的作品,很明显比原来成熟多了。 二 请问您平时是否阅读新诗?与新诗作者有否交流?您认为旧诗与新诗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只要是文学作品,无论什么样式,我都有兴趣读读的。在我的读书、工作生涯里,陆陆续续都有读新诗,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海子、余光中、纪弦、席慕蓉等,也包括更早的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等。奇葩的是,我更喜欢读的却是泰戈尔和纪伯伦的散文诗,很多句子都会背。泰戈尔诗中的语言张力、诗意跌宕和心灵纯真给我极大的震撼,我从中发现了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感。绝大部分新诗我都不太喜欢,也从来没和新诗作者有过交流。 我觉得从汉语多是单音节文字的特点来看,新诗是无法体现出汉语之美的。新诗虽然呈现为汉语的形式,其实是一种欧美诗歌的中国投射,是一种“舶来品”,它的方法论和精神气质,与中国诗歌传统无关。说到新诗与旧体之别,在一定的语境内,我认同“新诗不是诗”这个看似极端的论断,因为倘若把诗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韵文的话,单在音韵方面,新诗就不具备构成诗之为诗的要件,新诗常被讥为分行散文,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因此虽然都叫诗,但新诗和旧诗根本上是两种文学体裁。新诗的资源对旧诗在当代创作界的影响,我并无任何了解,我自己的旧体诗词创作,是偏传统的那一路。我倾向于认为,虽然新诗出现过很多在思想深度和想象力方面都十分杰出的文本,但新诗终究会被旧诗所全面替代,就如楚辞的骚体诗最终演变为近于散文的赋,两千多年来只有零星的篇章了,而赓续诗经传统的诗是五言、七言等齐言格律诗和重视格律的词曲一样。 三 能否对当代旧诗写作的现状作一番全景式的简介,存在哪些圈子、流派和风格?都有哪些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您自己属于这当中的哪一类人?旧诗作者是否呈现出职业和年龄上的特征?旧诗主要的读者对象是哪些人? 我对诗词圈的人直接接触并不是很多,多数是通过网络来认知、交流。感觉大约可分为学会派、学院派和网络派吧。学会派主要是中华诗词学会和下面的各省市的诗词学会的人,比如马斗全、熊东遨、邓世广、陈仁德、刘征、星汉等人,学会派是当权派,手中占有不少资源和权力,有少数优秀者,但整体作品水准不是很高;时有新事物、新气象入诗,终乏诗味,多被讥为“老干体”。 学院派多是在校的高校师生,比如魏新河先生、钱志熙教授、彭玉平教授、张海鸥教授、张一南博士等,以及一些刚毕业不久、和高校还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毕业生。他们写作多是模仿古代诗词,但题材狭窄,有的古奥难解,有的拟古造作,大多难以表现当代生活及事物的特色。网络派包括李子、胡馬、碰壁斋主、嘘堂、胡僧、发初覆眉、无以为名、顾从山、燕垒生、独孤食肉兽等等,大多学古而不泥,以现代语汇重构、复现我们身在其中的当代生活,语言新而不失应有的特质与品位,既带有清晰的新时代印迹,又有悲悯凝重的人文情怀,广袤深邃的思想意蕴,故常有佳作。也还有一批创作水平较高的旧体诗人,他们与诗词学会体系若即若离,逍遥自在,例如刘梦芙先生、熊盛元先生等。至于作品嘛,刘梦芙先生、李子先生的词,熊盛元先生、顾从山的七律,我都很喜欢。 旧诗写作群体目前渐趋平民化、年轻化。这个作者群的职业和年龄范围应该都很广吧,有很多老干部或老年人,也有一大把美女、少年,有许多学中文历史的,也有许多理工科出身的。特别随着近年来吟诵的推广和诗词进校园,写诗词的中小学生也是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老干体”这种歌功颂德的假大空写作,还是严重损害了旧诗在公众和新文学作者当中的声誉,并误导对当代旧诗不了解的人认为这就是当代旧诗的全貌,以至当代旧诗主要的读者,目前还是圈内热闹圈外冷清。当前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写旧诗的人,比读旧诗的人还要多。但相比于新诗,旧诗的读者群正在逐年扩大。至于读者对象,比较多元,各行各业都有。 四 您如何评价当代旧诗写作的成就?与唐诗宋词的辉煌时代相比如何?与当代新诗相比又如何? 当代旧诗写作的成就,在艺术高度和经典性上,是还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比的。但也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也有很多让人怦然心动,特质突出的佳作,虽然还没达到口耳相传、有井水处辄有人歌之的地步。当代新诗在生活广度和细节描写上,揭示人性和哲学思考上,做得比当代旧诗要好些;但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上,语言精警和声韵美感上,还是当代旧诗更胜一筹的。当然,看当代旧诗最杰出的文本,还是要不看纸媒看网络的。 五 在当代语境下,旧诗写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您认为旧诗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前景?很多人认为旧诗是一种落后的文体,它无法有效地表现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您对此有何看法? 当代旧诗作为文学的一种,与其他文学样式并没有本质区别,语言应该是第一要素。每个作家的不同风格,首先是呈现在语言上。所以我以为第一个问题是对汉语的音韵、意味、典故等知识的普及与文言语感的培养,能有一批真正有水平的诗人来为社会做一些普及教育(可以值得庆幸的是李子先生正在做这一项事业,虽然是杯水车薪,也总是聊胜于无了)。第二个问题是在写作技巧上,如何把现代生活纳入旧诗的审美体系,让新事物意象化、审美化;诗人们能多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让诗词能有人物、有细节、有画面,有效表现现代人的生活与情感。那种把旧诗等同于琴棋书画等古典艺术,空有雅趣的作品还是尽量少写吧。 我认为旧诗不但不是一种落后的文体,而且是一种适合汉语特色的美的文体。它形式决不落后,内容可有革新。从古至今,生活在发展变化,但人类的基本情感是亘古不变的。因此文学也有三个特质:永久性,个性和普遍性。包括我在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诗人用这个文体表达现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就是证明。只要继承古人优秀传统,扎实创作的功力,厚今而不薄古,完全可以把新的思想与生活内容容纳于传统的形式之中,创作出优秀甚至经典的作品来。 六 您认为旧诗写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禀性和知识结构?比如需要阅读哪些书籍,增加哪些阅历,培养哪些品格? 我认为诗人的天赋更重要。正是诗词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词总是成者自成,不以学为第一的。哲学气质,哀乐过人,想象力丰富,审美能力强,这些是一个优秀诗人所应具备的天赋。文言是旧诗的基本语言,因此要求作者有较强的文言语感,要大量阅读前人的诗词作品与经史子集等其他古代经典。其次,学习吟诵,理解文言的声韵意义,往往能让诗词的下字更稳妥,更富美感。比如李子先生、徐晋如教授就是诗词吟诵俱佳者,故皆能自成一家。再次,要观察、体会生活,阅读当代经典,以增强描写现实的能力。 七 旧诗是否特别重视渊源和门户,当代的任何一位诗人,都能从某位古代诗人那里找到渊源,是这样的吗? 古今都是如此,专学前人某一家,极力模而范之的总是少之又少,真正有所成的诗人都是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者。旧诗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的《诗经》,虽形式嬗变,但韵和律总是相对恒定的,有颇为固定的审美规范和言说风格,也有大量的惯用词语和典故,不大量学习前人作品,要写好诗词是不可能的。因此当代人写旧诗,是不可能把古人完全撇开的。就是像李子先生的诗词,向来以创新著称于世,被誉为“李子体”,但细究其作品,其中不少的语言和技法依然能在古人中找到渊源。 八 有人说当代旧诗的出路在于创新,您是否同意?较之古代,当代旧诗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诗歌创新,这种说法理论上是对的。王观堂在《人间词话》中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作为文字与声音完美结合之艺术的诗词,一直都是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的。因此,当代旧诗的发展演变,应该不只是时间嬗变,它必然要涵有大量疏离变化了唐风宋月的元素,包括语言的、文化的、思维的,不一而足。在创作上,不失跬步、不越藩篱固然也好,但那是没有多少前景和价值可言的。所以,当代旧诗的作者想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必须把当前中国的现代公民意识、人文情怀与中国文化的传统实现对接,遵循艺术规律,符合时代发展,也就是要守正开新。守正是在诗体的守成上要固守格律,要有亲和的诗味,使之具有文学价值;开新是在创作中汲取现代的元素,包括语言、题材和其它艺术的精华。只有守正开新才能让旧诗随着时代脉搏的律动而蓬勃生辉。几乎所有的自称不愿受格律束缚的写作者,实际上都是水平很低的。回望诗词发展史程,唐诗与曲子词共存,宋词之由俗而雅,化俗为雅,元曲与明传奇之俗与雅,这些都是守正与开新的变化所使然。当代旧诗的创作,还是要大胆地去开新的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旧诗所表现的事物明显种类更多,涉及空间时间跨度也更大。比如作为飞行员的魏新河先生的飞行词,就是古人所无法想象的,在当今词坛也是别具一格。我相信,假以时日,今人定会写出超越古人的经典作品。 九 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质?能否结合一两首具体作品作一番自我解读? 我当前的作品,还远远不够格谈特质,尚处于向李子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今后是否能有进步和写出佳作,就取决于我的努力程度和我的悟性了。就内容而言,我算是本色写作,所写的内容与我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的。就诗词观念来说,我觉得,诗词的创作,是文学艺术,也是一种修身方式,要审美生活,为生活创造美,所以我重视诗的温柔敦厚,以美为旨归,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定要拿一首出来献丑的话,比如下面这组诗: 回乡偶书五首 其一 一阵秋风起,行囊归故乡。 尖岩立无语,枫岭满斜阳。 其二 离家廿五年,近来人事偏。 泠泠小溪水,依旧在门前。 其三 屋前枫叶稀,屋后几声鸡。 稚子多闲逸,临风念《式微》。 其四 慈母多白发,殷殷添绿醪。 东山明月上,伴我读《离骚》。 其五 南山红叶稀,云脚落清谿。 行到云深处,蓦然山鸟啼。 这组诗是我在去年深秋时节回永嘉老家时有感而作。我注重生活细节的撷取,饱含深情。第一首是在尖岩(老家边一风景)见到老屋之景,“秋风起”暗用张翰之典,以写思乡之情,“行囊”则寓漂泊之倦意,“无语”便可见百感交集了。枫岭斜阳,一语道尽家乡之美。第二首写母子相聚之情景,以“近来人事偏”一句,以少总多,写母亲向我说了多少家乡的变化;我未变的乡情,又含蓄地包含在门前小溪的描写之中了。第三首写的是儿子的喜悦,摘枫叶、戏鸡,吟诵,童趣盎然。《式微》一诗,既是写实,又隐含我的念想,一语双关。第四首既道出了天伦之乐,老母怜子,频频劝酒(家酿的糯米酒),又写出了我的生活本色,更写出老家的清幽美丽,夜来月光如水,万籁俱寂。最后一首写的是次日活动,我早起去老屋南边小山上走走,这秋叶,这山云,这清谿,这山鸟,这都是我童年的伙伴,这就是我如今的桃花源。整组诗中,所有的味道情感,都未曾说破,细思来还是清楚明了的。就写法上来说,我一直践行李子先生的“以物证心”诗歌观,就是把诗词写得像小说和电影,强调现场感、画面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将情感和主旨隐藏在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文本后面,让读者自行体会,即便体会不了的人,也能从文本中获得阅读快感和美感。 还有这两首令词: 浣溪沙·拾荒者 残月云间一泪珠。远山惨淡水萦纡。时时街口过豪车。 黑暗绵绵流恐怖,光明隐隐在蓝图。鸱枭寒夜叫如如。 卜算子·铜铃山深处水之湄茶亭小憩 一水破山来,幻此清奇界。壶穴深山路转迷,人在斜阳外。 潭面落花浮,石底盘根怪。漫坐茶亭饮一瓯,绝壑听天籁。 旧诗是艺术,更应是文学,所以它的应有之义,要涉及生活细部;又因为诗词的字数非常有限,每一个字都不能浪费,所以我几乎把所有主观感受、价值判断和抽象概念都从文本中撤离了。好比一部故事片,要尽量让观众通过故事本身来体会,而不是时不时地弄出一堆画外音、解说词来。上引的两首词就只是客观地对拾荒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现状作描述,或对我自己游山情景和风景的描绘,绝不做主观的解说,是愁是喜,是褒是贬,读者自见。 十 您认为诗歌写作的意义何在,是一种个体的的言说和宣泄,还是某个群体的代言,抑或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工具? 旧诗是文学的一个类别,文学的主要功用还是创造美、丰富生活。至于改造社会,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的作用是越来越小了。作为个体的诗人,还是要立足于个体言说来写作,记录自己,娱乐自己,剖析自己,发展自己,这是诗词写作的主要意义所在。 妄言要去代言别人,甚至豪言要改变社会的,往往会流于口号式的老干体,空洞无物。一首作品,能够审美生活,书写真情,就已经很成功了。 十一 您认为您的作品能流传于世吗,为什么? 我们的时代,决定了当前的文学家、诗人都只是过渡期人物。我只是努力地我手写我心而已,其余的一切,留与后人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