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海记|中国企业2017年出海报告之食品:专注“食全食美”}

 医路守望 2018-01-11

中国食品企业出海,比较常用的方式是收购:2017年7月,三元集团参与收购了法国百年健康食品品牌St Hubert。8月,万洲国际通过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在波兰收购肉类加工厂及生猪屠宰场,扩展其在欧洲的业务;9月,史密斯菲尔德将收购罗马尼亚肉制品公司。9月,首农集团与中信农业联合收购英国肉鸭种源繁育公司——樱桃谷农场公司100%股权,并掌握全部育种技术和专利权。该公司改良培育并持有基因专利的肉鸭品牌“樱桃谷鸭”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位居第一。

另外一些品牌,则选择了战略合作的方式。2017年3月,乳制品巨头蒙牛集团在新西兰与鹏欣集团、安硕及塔希牧场(Theland Tahi Farm)签署协议,共同开展从专属牧场奶源供应到乳品深加工的战略合作。8月,中粮集团与美国第二大农业合作社Growmark就Cahokia港口合作项目签署合作协议;11月与美国ADM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加强大豆贸易合作。

通过上述收购和合作可以看出,中国食品企业出海的目标性很强,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几乎都是为了做大做强主营业务,鲜少有单纯的财务投资。

一、收购上下游产业。万洲国际收购的波兰肉类加工厂目的在于加强垂直整合供应链,收购罗马尼亚肉制品公司则着眼于向下游延伸,促使其几个海外厂商都能够做到全产业链垂直整合。

二、与关联公司合作。蒙牛与安硕及塔希牧场的合作,以及中粮集团与美国Growmark、与ADM公司的合作,均意欲加强和拓展已有产业的合作,从而巩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地位。

三、收购海外品牌及技术。将品牌及其技术全资纳入旗下,是企业扩大海外知名度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方式。三元收购法国健康食品品牌St Hubert后,即可在保持原有销售网络的基础上,将其产品返销国内,扩宽进口产品种类。而首农集团收购英国肉鸭种源繁育公司樱桃谷农场公司,则可获得其基因专利,进而提升全球产业话语权。

除此而外,外界因素和客观环境情况同样是推动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原因,如政策推动、国内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等。

国内食品行业成本上升压力大,促使它们去海外开拓新市场。业内人士指出,受土地、水资源等自然生产资源的制约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食品企业赴海外市场寻求优质优价产品及资源,节省成本是非常重要的考虑。“价格高”不仅体现在中国肉食品领域,也体现在乳业。某乳制品企业海外业务负责人说,在国外生产一罐奶粉运回国内,即使算上关税,成本也要比在国内生产少很多。

国内食品企业的生产加工技术与国际发达水平存在差距,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走出去是另外一个重要考量。首农集团负责人表示,收购英国樱桃谷农场公司后,将在国内建立独立的基因技术实验室,推动育种研发团队从英国转移到中国,利用遗传基因研发的优势,整合中国各地种源,从源头推动中国肉鸭产业链的完善巩固。

中国食品企业快速“出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一定的投资风险,如何应对国际品牌长期形成的近乎垄断的市场格局,国外消费者对国内品牌及文化的认同和接受,都需要过程。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情况、瘟疫、汇率波动等都会影响食品企业的投资收益。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资本投资海外食品领域的热情依旧高涨。不过,中国食品企业的资本输出速度要远快于食品品牌输出的速度,诸多海外布局瞄准的依旧是国内食品市场。想要实现中国食品真正的“走出去”,还需要一个过程。(采写/参考消息网 郭庆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