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好多家长,就怕孩子缺了什么营养,尤其是微量元素,只要能补,那就立即补,千万不能输在“营养线”上,那到底什么是微量元素,有什么用,该不该查呢?听听育学园儿科诊所的穆煜主任是怎么说的吧。 穆煜主任写的非常好,王小妞编辑的非常棒,全部粘贴过来了,请大家欣赏。 之前有妈妈咨询,宝宝“钙铁锌全都缺”,该怎么补? 我们医生在回复中建议:别急着谈“补”,先要明确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因为大家接触到的一些检测方法,实际的临床价值可能非常有限。 家长看到纷纷留言,想再详细了解一些关于微量元素检测的内容。 微量元素检测,顾名思义,与检验科的工作相关。 OKOK ~小编马上请出育学园诊所检验科的穆煜主任,和大家聊一聊这个微量元素检测,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文你将看到:
穆煜 北京崔玉涛育学园儿科诊所 检验科主任
担心宝宝营养不够,会不会缺点什么,体检的时候顺便测一下微量元素吧—— 如果报告单上的结果都正常,那么皆大欢喜; 如果结果显示偏低了,那,赶紧掏钱买买买,钙铁锌镁抱回家给宝宝补上。 这恐怕是很多家长朋友都有的想法。 检测缺啥就补啥呗,有问题么? 有! 问题就出在这个“微量元素检测”上面了。
首先,各位家长可以看看,国家卫计委对于微量元素检测的态度: 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就已经下发通知,对于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做出了指导和建议。 文件的态度很明确: 微量元素检测不宜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为什么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会单独为微量元素检测发一份文件进行规范呢? 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 各种不负责任的宣传,使家长甚至许多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都把微量元素检测当成常规项目,当成是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素状况的依据和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曾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证。 结论是: 大多数医疗单位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在诊断微量元素缺乏方面,参考意义不大。 临床上诊断相应微量元素缺乏,需在儿科医生详细病史评估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 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都在给微量元素检测“泼冷水”;另一方面,各地的微量元素检测却依然开展得如火如荼。 家长一定疑惑,宝宝到底要不要做这项检测呢? 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微量元素是什么说起。 什么是微量元素 在决定要不要做微量元素检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微量元素是什么。 说到微量元素,家长朋友们可能会想到各种儿童补铁、补锌、补钙的保健品,也可能回忆起上学时,元素周期表上那一排排抽象的字符。 那么,究竟什么是微量元素? 目前多数科学家认为,生命必需的元素共有28种。 在这28种生命元素中,按体内含量的高低,可分为常量元素(或称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虽然微量元素在体内微乎其微,但这些元素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什么是微量元素检测了解了微量元素,我们再来看一份比较常见的微量元素报告单模板: 大家对照咱们前面提到的微量元素定义就会发现,检测项目并不只针对“微量元素”。 其中,“钙”、“镁”都属于常量元素,而“铅”则属于可能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虽然含量甚微,但也不应归为微量元素。 检测这些元素,是因为长久以来,家长都非常关注宝宝是否“缺钙”,是否存在“铅中毒”,使得钙、镁、铅等非微量元素也成了微量元素检测中的必查项目,让这项检测变得名不副实。
手指血?头发?不同检测方式有何区别目前,用于微量元素检测的标本主要是头发和血液(包括静脉血和末梢血)。
从上述几种不同标本类型的比较来看,似乎静脉取血检测微量元素更可靠。 但是,使用静脉血检测微量元素,就能真正反映宝宝是否缺钙、缺锌、缺铁么? 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为血液中的微量元素不能等同于这种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 血液微量元素结果≠体内含量刚才我们讲了,通过抽静脉血可以检测血液中各元素的含量。 那么,它为什么不能用来确定宝宝是否真的缺什么微量元素呢? 这是因为,微量元素在人体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元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 这个问题,我以钙元素在体内的分布和功能为例,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钙是我们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常量元素。 人体内的钙含量约1~1.25kg,占体重1.5~2%。
钙元素对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作用。
因此,为了保证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基本恒定,我们人体进化出了一套应对机制。 这是一幅钙调节机制示意图: 骨骼中的钙,是人体钙元素的储存库和缓冲区。 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降低时,会迅速动员骨钙源源不断地进行补充;反之,若血钙浓度升高,机体会将其沉积于骨中储存起来或经肾脏排出体外。 这一机制保证了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在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中无明显差异,始终保持着一个基本恒定的浓度。 所以,我们能够明白两个问题:
除钙元素之外,人体内的铁元素主要分布于红细胞内;锌元素主要存在肌肉与骨骼中;铜元素则主要储存在肝脏…… 所以说,血液微量元素检测,测得的只是血浆内各元素水平,其结果不能反映体内微量元素整体状况,也不能作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的诊断依据。 通过血液微量元素检测,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素状况,是一个误区。 有事没事都补点,总没坏处?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朋友可能会说了,虽然微量元素检测结果不能反映宝宝体内的实际状况,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额外补充一些,总没有坏处吧? 其实,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要知道,各元素在肠道吸收的过程中,存在竞争关系。 比如钙、铁、锌、铜等,都是二价阳离子,在胃肠内吸收途径相似。 其中一种元素多了,就会抢占其它元素的“运力”。 锌补多了,会影响铁的吸收; 钙补得过多,锌、铁的吸收就会减少。 所以,建议大家把喂养重点放在均衡营养上,不要迷信保健品的作用,以免破坏了体内营养元素的平衡。 其实,微量元素检测不是常规项目。 只有极个别真正存在吸收、利用障碍的宝宝,比如早产儿、某些先天性遗传病患儿,或者存在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发育迟缓、严重偏食、挑食等情况,经专业儿科医生评估后,才有可能需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测。 而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化验结果也只是作为辅助参考,需要儿科医生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评估和正规治疗,而不能单凭一份实验室报告就进行判断。 家长如果还是不放心的话,我可以给各位一个简明的判断标准: 如果宝宝的生长发育都在正常范围内、进食正常、营养摄入均衡,母乳喂养期间注意补充维生素D、早期添加辅食选择富含铁的婴儿营养米粉,就没有必要检测微量元素。 以上是关于微量元素检测的介绍。祝所有宝宝都健康成长,欢迎各位家长留言交流。 |
|
来自: XueLi3x9r1t8i3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