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造自然,于非闇绘画亮相苏博

 耽读斋 2018-01-11

  自清代以来,传统工笔花鸟画日趋衰落,进入民国之后又逐渐复起,这与京都画家于非闇的传承与发展密切相关。为了缅怀他继承、复兴之功,苏州博物馆联手北京画院主办了“妙造自然——于非闇绘画作品展”。该展于元旦前夕在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拉开帷幕,共展出于非闇从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末创作的绘画作品40幅,以工笔花鸟为主,兼及山水,展示了这位工笔花鸟大家妙造自然的艺术风采和孜孜追求的心路历程。

  于非闇(1889—1959),祖籍山东蓬莱,生于北京,其父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后随母亲改为满族。自幼随祖父和父亲学书画,同时钻研笔、墨、纸、砚、颜色等。1931年师从齐白石习山水与篆刻,后听从张大千建议,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苦心孤诣,乐此不疲。他汲取传统工笔花鸟的精华,为现代工笔花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

于非闇《双飞喜鹊》

  此展中有一幅于非闇在生命最后一年所作的《喜鹊柳树图》,他在画上题跋道:“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自后就我栽花养鸟一些知识从事写生,兼汲取民间画法,但文人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泉源,浓妆艳抹、淡妆素服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以此出也。”他的工笔花鸟,得李公麟的笔墨技法、赵佶的风神意趣、陈洪绶的高古气息,并借鉴民间绘画之长,融会贯通,糅合出新。但于非闇师古不泥古,持之以恒走进大自然汲取营养,因而得以别开蹊径,自成一格。观看此次展出不少作品上的题跋,如《腊梅山禽图》《梅竹双鸠图》《牡丹双鸽图》等,从中可知,这些均是其观察、写生后创作的。古稀之年的他,秋天到老舍家看菊花时见丹柿满枝,停住脚步仔细观察,灵感顿发,一气挥就《丹柿图》,正体现了其师造化一生不止的精神。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题材广泛,擅绘梅、兰、竹、菊、杜鹃、山茶等,尤爱画牡丹;鸟禽善画鹰、雀、鸽、鸠、黄鹂、锦鸡等,尤爱绘喜鹊,画来栩栩如生,又精于设色,浓妆淡抹均恰到好处,重彩敷色也雅而不俗。探其奥秘,他不仅长期研习历代花鸟大师的经典之作,崇尚古意,得自然天真之趣,而且擅长书法,用笔洗练,随心所欲,勾写十分到位。其书法专师赵佶的“瘦金体”,造诣深厚,是近代写“瘦金体”首屈一指的大家。他以书入画,双勾墨线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相得益彰,曲线富于变化,因而所塑造的花鸟形象越发显得灵动多姿。

  展览还以展板的形式展出了于非闇10幅工笔花鸟课徒稿,是其教授后生的见证。他热心美术教育和传播,著有《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中国画颜色的研究》《都门养鸽记》《都门艺菊记》《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选》等。他耳提面命的弟子中,最出名的当推田世光和俞致贞,两位都是美院的教授,弟子亦多,代代相传,可见于非闇在工笔花鸟画的承前启后上,成就不同凡响。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