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业态演进看新零售背景:需求及效率共振的必然 从历史来看,中国商业流通历经了“杂货店→商超→电商→新零售”的演进,每一轮均为消费者需求及产业端的供应链效率共振迭代的过程。 从历史来看,中国商业流通历经了“杂货店→商超→电商→新零售”的演进,每一轮均为消费者需求及产业端的供应链效率共振迭代的过程。1990 年之前,商品短缺和计划经济背景下,中国零售基本被粮店、副食店、纺织品店等杂货铺包揽,彼时的零售供应链尚未形成,流通以管制为主。1990~2010 年,消费者对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带动了商超业态的蓬勃发展,百货、超市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化的流通供应链体系。2002-2010 年间,传统杂货铺渠道占比从 37%降低至 15%,商超专业店等份额从 62%提升至 81%。自 2003 年淘宝成立以来,互联网契合了消费者对便利、便宜、长尾的购物需求,同时在供应链实现扁平化的提效,推动 2001-2016 年网购市场规模 CAGR +83%。而进入下一个十年,消费需求已进一步演进至“极致商品极致体验”,需求痛点的满足是本轮新零售创新的切入点,而科技则是提升流通效率的有效工具。 中国零售渠道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零售渠道演进特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应用科技提升效率是本质,双线迎接供应链变革 新零售旨在改造流通产业链各核心环节,以更高效地满足消费新需求。如商品生产:通过柔性化、定制化,满足消费端个性化需求,同时降低库存、提高周转。仓储物流:实现设备智能化、大数据驱动,保证快速、精准,如分拣机器人可实现自动识别快递面单信息、自动完成包裹的扫码及称重、以最优线路完成货品的分拣和投递。商业场景:双线趋融合、精准营销与金融服务等。 流通供应链各环节的效率进化成就新零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新零售代表企业:(1)网易严选,通过精选大牌供应商的方式,打造“大牌的品质,平民的价格”的消费形态,品类集中在大众消费品;(2)小米生态链,通过投资、理念输出、品牌背书以及线上线下流量供给的方式进行供应链的整合和小米生态的打造,品类集中在消费电子并逐步扩展到生活日用;(3)永辉超市,通过集中采购、源头直采、中央厨房、生鲜物流中心、自有品牌,及大卖场、社区店、BRAVO 精致超市、会员店、小店、超级物种、永辉到家等多业态组合,升级商品与服务。(4)名创优品,以连锁渠道的形式,整合了一大批零散的供应链以统一的标准给自营店以及加盟店供货;(5)南极电商,以电商服务商的角色,以自身擅长的保暖内衣起家,逐步扩张到羽绒服、男装女装、家纺等等品类,通过提供品牌授权的方式,服务于供应商和经销商,打通两者之间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从而提升产业链效率。 小米生态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南极电商商业模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电商企业强于流量及数据的经营,但缺乏供应链积累、体验场景等。在流量与成本再平衡背景下,双线深度融合、科技赋能实体已成趋势,实体零售企业改造升级将带来较为广阔空间。 双线融合资源互补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零售业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服务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