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完戴蒙德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但因为外出,没有做读书笔记,在这里拖后三天补上。 戴蒙德的这本书由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之第五部分演绎而来,探讨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历史上诸多人类社会(文明)的衰败,乃至最终崩溃的问题。 在书中的前言,戴蒙德首先定义了崩溃的含义: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历经一段时期,人口数量和/或政治/经济/社会复杂性的遽减与衰败。人类社会的衰败有多种形式,温和的衰败形式包括正常意义上社会财富的减少,某个社会在小规模范围内政治/经济/社会的重组;也包括在未改变总人口规模或整个区域社会复杂性的前提下,某个社会被其相邻的社会所征服,或者由于强邻的崛起而导致自身的衰败;同时也包括统治精英的更替和改朝换代。戴蒙德在书中探讨的例子,如北大西洋格陵兰岛维京人社会的消亡、南太平洋复活节岛波利尼西亚人类社会的大倒退,中美洲玛雅文明的消失等等,都非前述几种温和衰败形式中的某种,而是人类社会极端衰败的表现,即人类社会的崩溃。 接下来,戴蒙德开宗明义地提出五点因素可用来解释任何类型的社会崩溃:一、生态破坏;二、气候变更;三、强邻在侧;四、友邦援助的减少;五、社会如何回应。 第一点涉及的是人类对环境的无意破坏。戴蒙德把自然环境分为两种,一种为脆弱型(易受破坏,难以复原),一种为复生型(遭破坏后复生能力强)。某些社会经历环境的崩溃,可能是人们的肆意妄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在的环境异常薄弱,或者两者相互作用造成。 第二点涉及气候变化。如果气候良好,一个社会所耗掉的环境资源就可以被补足。如果气候变得更为干燥、寒冷、炎热、潮湿或更变化多端时,一个社会就更可能处于崩溃的边缘。往往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气候的变化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人类社会的崩溃。事实上,如果不是一个社会已经部分地耗尽环境资源,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气候变化所引发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存活下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两者结合后产生的影响才是真正致命的。 第三点是强邻在侧。历史上,绝大部分社会的地理位置都离其他社会不远,多少有些相互接触的机会。与邻国的关系要不是处于暂时的敌对状态,就是长时期的仇视。实力强大时,社会尚能御敌自如;若变得弱小,任何原因都能使其兵败如山倒,这其中包括了由环境破坏而引起的衰败。由此可见,表面看起来引发崩溃的原因在于被军事征服,但究其终极诱因,要属导致实力变弱的那些因素。如罗马帝国灭亡的例子,人们普遍认为是蛮族的入侵导致了帝国的灭亡,事实上正是因为罗马的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的衰弱使其无法抵御蛮族的进攻。 第四点因素是友邦援助的减少。历史上大多数社会的邻国往往包括敌邻和友好的贸易伙伴。邻邦的角色也有可能在敌友之间变化。大多数社会对邻邦都存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往往需要从邻邦进口必需的贸易商品。如果一个社会的邻邦(贸易伙伴)变得衰败,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会给一个社会带来一些风险,甚至导致该社会的崩溃。 第五点因素是面临问题时,社会如何回应。即便是类似的问题,不同社会采取的回应之道也往往有所不同,这最终会导致了不同的结局。一个社会面临问题时的应对之道往往取决于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这些制度和价值观影响到社会能否解决其面对的问题,或者影响到社会是否尝试去解决问题。 戴蒙德详细地回顾了历史上五个人类社会崩溃的过程,这五个社会分别是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北美印第安人的阿纳萨兹,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北大西洋格陵兰维京社会。戴蒙德根据自己所提出的五点因素,详细地分析了它们崩溃的原因。 其中维京人(指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居民,泛指北欧海盗。)在格陵兰的命运最为典型,戴蒙德所提出的五大导致人类社会衰败的因素,都在他们身上一一得到验证。 欧洲文明起源于10000年前亚洲西南部的“新月沃地”,范围包括现在的约旦北部到土耳其东南部,往东至伊朗。世界上最早的作物、家禽、牲畜和带轮子的运输工具都出现在这里,最早的冶铜、冶铁技术也在这里被发明出来,最早的城镇、部落、国家以及有组织的宗教也从这里崛起。公元前7000年,以上的种种文明开始传入欧洲。 斯堪的纳维亚位于欧洲的西北部,离新月沃地最远,是欧洲最后开化的地区,一直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这里才开始出现农业。同时斯堪的纳维亚也是距离罗马文明最偏远的角落,罗马商人的足迹从未踏上斯堪的纳维亚,这里也从不曾与罗马帝国比邻而居过。在中世纪以前,斯堪的纳维亚一直是欧洲的蛮荒之地。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岸线曲折绵长,海运便捷。不过在最初,斯堪的纳维亚人只有无风帆的桨划船。公元600年左右,斯堪的纳维亚人从地中海引进了帆船技术,这成为他们后来对外扩张的重要条件。 中世纪暖和的气候和犁具的改良使粮食产量得以提高,斯堪的纳维亚的人口出现大爆炸。但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陡峭多山,只有3%的土地可以用来发展农业。到公元700年,斯堪的纳维亚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这一情况在挪威西部特别严重。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斯堪的纳维亚人借助他们从地中海学来的航海技术开始向海外扩张。 斯堪的纳维亚人驾驶帆船劫掠从西欧到南欧海岸边或靠内河的城镇,他们甚至还劫掠过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斯堪的纳维亚人由此变成维京(海盗)人,成为欧洲大陆谈虎色变的北欧海盗。 在驶向欧洲大陆的航程中,维京人的船只曾经被吹离航道来到北大西洋。维京人因此发现了法罗岛、冰岛。公元900年左右,他们发现了格陵兰。 公元978年,维京人开始在格陵兰定居。到公元1000年,格陵兰的维京人总数已达5000人,他们建立起一个繁荣的维京人社会。但是公元1435年左右,维京人在格陵兰消失了。现代的格陵兰人与当年的维京人已经没有直接关系。 历史学家大多都偏向于寒冷恶劣的气候是维京人最终无法在格陵兰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但是戴蒙德指出寒冷的气候不是格陵兰维京人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公元1300年以前,格陵兰曾出现过几次寒冷期,但维京人都熬过来了。公元1400之后,格陵兰出现了几次温暖期,但是维京人却败下阵来。而他们的邻居,因纽特人却在格陵兰寒冷的气候里,一直坚持到现在。所以格陵兰维京人社会的崩溃,不能简单归结于酷寒的天气。 维京人发现格陵兰之后,把原先自己的文明模式也带过去,在岛上发展农业和牧业。他们一到格陵兰就开始焚烧树林,开辟牧场和农田。随后由于木材和柴薪之需,又将剩余的树林也砍伐殆尽。牲畜的啃噬和践踏,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被砍伐的树林无法再生。 严寒的格陵兰冬天面临取暖的问题,维京人与因纽特人不同,他们不懂得用鲸脂来取暖和照明。树木用完之后,维京人为了取暖又开始燃烧草皮,而燃烧草皮又无异于摧毁牧场,相当于破坏掉自己一个重要的生活来源。 滥伐森林、燃烧草皮,过度的开垦和放牧导致了严重的土壤侵蚀,最终使农业和牧业无以为继,维京人进一步失去自己的生活来源。 滥伐森林的另一个严重结果是导致铁产量的减少,因为没有木材可以用来制造冶铁和铸铁时所需要的木炭。虽然可以从挪威进口铁锭,但铸铁仍需要木炭。铁产量的减少使格陵兰极度缺铁。由于缺乏铁制工具,农业和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如开垦农田、收割农作物或牧草、宰杀牲畜、剪羊毛都受到严重的影响。最为致命的是,格陵兰人失去了与因纽特人对抗的军事优势。 维京人最终在格陵兰消失了,但是因纽特人却生存了下来。因纽特人没有农牧业,靠渔猎极地的动物为生。他们在陆地上猎杀驯鹿、海象和大型陆鸟,捕杀海里的鲸鱼、海豹。维京人由于缺乏木头而无法盖房、取暖和照明。因纽特人则用冰块盖屋、用鲸脂或海豹脂做燃料和照明。由于缺乏木头用来造船,因纽特人用海豹皮覆在船的构架上做成皮舟。 因纽特人代表极地人类数千年来克服恶劣环境、在文化上所达到的制高点。如果维京人能够向因纽特人学习,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下来,但是他们没有。考古证明,维京人与因纽特人处于紧张的敌对状态,双方之间没有通婚,没有贸易,没有文化上的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维京人无法向因纽特人交流与学习? 戴蒙德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文化原因,作为基督教徒,维京人和中世纪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对因纽特人(他们把因纽特人看作异教徒)充满蔑视;另外一个原因是,维京人认为自己是格陵兰本地人,公元1200年因纽特人进入格陵兰之前,他们已经在这里狩猎横行了几百年,他们把因纽特人看作入侵者,这导致双方关系处于紧张的敌对状态。 每当海外移民开始建立新家园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将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资本带过来,这种文化资本包括知识、信仰、生存方式和社会组织。 维京人也是如此。他们在格陵兰发展农业、牧业,而不像因纽特人以渔猎为主。他们继续保留他们的基督教信仰,把因纽特人看作异教徒,敌视因纽特人,拒绝和他们贸易、交流,拒绝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 格陵兰的维京人过度砍伐森林、燃烧草皮,过度发展农业、牧业,造成土壤侵蚀,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他们又没有学习因纽特人的生活方式以应对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同时又因为远离欧洲大陆,在濒临崩溃和面临因纽特人的进攻时,无法得到来自欧洲大陆的支援,所以维京人最终消亡在格陵兰的冰天雪地里。
这是一个怎样绝望与凄凉场景! 格陵兰维京人社会的崩溃符合戴蒙德提出的导致一个社会走向崩溃的五点因素。维京人破坏了格陵兰的自然环境,当环境和气候变得更加恶劣时,没有有效应对的办法(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未能向因纽特人学习),同时面临强敌的进攻(因纽特人的进攻),又得不到友邦的援助(远离欧洲大陆)。 书中让人震撼的还有关于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分析。戴蒙德指出这场人间惨剧不是因为种族仇恨,而是因为自然资源不足而引起的厮杀! 戴蒙德在书中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古代的人类并非像我们平常想象的那样具有天人合一,注重环保的思想。从50000年前智人发展了狩猎技能,提高了狩猎效率开始,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就开始了。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又进一步加剧。只是相比较现代工业出现后对环境的破坏而言,古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小得多。不过,古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虽然比现代人类小,但是古代人类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后,应对能力也较差,所以历史有诸多文明因为自然环境遭破坏而最终走向崩溃的例子。除了格陵兰的维京人社会、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因为环境的恶化而崩溃之外,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亚洲西南部的“新月沃地”也在耗尽各种自然资源之后而走向衰落,至今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 戴蒙德在书中列举了多个人类文明崩溃的例子,也就是说这种人类社会的失败一再上演。为什么人类社会会犯这种错误?戴蒙德提出了一个观点,是群体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戴蒙德把群体决策失误分成四种情况:首先,群体可能在问题确实发生之前无法预测它;其次,问题发生后,群体有可能仍然无法察觉问题的实质;再则,他们看到问题,可能没有办法去解决它。最后,他们可能努力解决问题,但没有成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戴蒙德通过对人类历史上诸多文明因为环境遭到破坏而走向崩溃的例子的详尽分析,目的在于对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预警,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办法。 戴蒙德的这本书更加学术化。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举出多个例子进行详细而反复的论证。如果缺乏耐心,看到后来会觉得比三部曲的前边两部《第三种猩猩》《枪炮、病菌和钢铁》更加啰嗦,可读性很差。但如果有耐心仔细看下去,会发现戴蒙德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一环扣一环,整本书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 尽管在书中,戴蒙德多次重申环境因素并非人类社会衰败的唯一原因,但是他还是因为过多地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遭到很多同行的批评。但不可否认,戴蒙德在书中的观点看起来是合理的,是成立的,并且也能够引发现代人类对目前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这个严峻的问题的思考。 |
|
来自: laipigou00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