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西泠创社名家

 拼搏686 2018-01-11

西泠创社名家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面积七千多平方米;由浙派篆刻家吴隐、叶铭、王禔、丁仁等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首创者西泠四友诗书画皆能,又各有所长,非特以篆刻鸣世者,福厂印章第一,潜泉印泥第一,辅之集谱第一,而叶舟则考据第一。马衡亦为创社者之一,继吴昌硕之后,担任第二届社长。

吴隐(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潜、遯盦,号潜泉,浙江绍兴人。近代篆刻家、文化企业家。年少家贫,十余岁即到杭州一碑版铺习碑刻,工余之暇,与叶铭同游于戴用柏之门,学古文,习许书,又博购金石拓本以自临习,久之,学艺遂进于道。廿余岁时曾有诗云:“敢将岁月等闲过,断碣残碑一室罗。金石能为臣刻画,随他刀笔汉萧何。”盖以自况。光绪三十年(1904),丁辅之、王福庵、叶铭等,于西湖孤山创办西泠印社,以为印学研究之所,石潜参与筹措,拓地经营,不辞劳瘁。越九年,轩合庭园,已具规模,所蓄印谱及金石图籍,亦蔚然可观,于是修启立约,招邀同道入社,时值癸丑(1913)重阳节。吴昌硕先生被推为首任社长。昌硕先生向乐掖後辈,见石潜及其夫人孙锦(织云)合制之印泥而善之,遂勖其创办一专制印泥之企业,以适应建社後篆刻艺术发展之需要。同年,石潜在沪上自设一社,仍名西泠印社,销售所制纯华印泥。1921年昌硕先生亲篆招牌,指导改进配方,选定色泽,1916年命名所产第—个品种为“美丽朱砂印泥”。以制作精细,配料严格,质地细腻浓厚,色泽沉著而鲜明,冬不凝冻,夏不透油,印于纸上有立体感,取名潜泉印泥;一经面世,便誉满印坛。后复增制“特制珍品朱砂印泥”、“精制上品朱红印泥”优级产品,于是潜泉印泥之名,益不陉而走。收入既佳,以余资搜集古代玺印、古今印谱,及陶、砖、古钱等金石墨本,编辑图籍,从事出版。昌硕先生以所作书画篆刻委之印行,以示信任。石潜先后编成《逐盫金石》、《逐盫集古印存》、《逐盫古陶存》、《逐盫古砖存》、《籑籀簃古玺选》等数十种,风行一时;而集古今名人楹帖三百余家缩刻於石,名曰《古今楹联汇刻》,尤为巨制。所创木刻仿宋活椠,排印书籍,亦一时称善,所辑《逐盫印学丛书》、《逐盫金石丛书》,即以是种刊本行世,沾溉艺林,可谓大矣。石潜以是而成小康,故对印社之建设,颇具热忱。在印社之西,筑堂数楹,名日“逐盫”,以祀吴氏先德,张祖翼为题联云:“既逐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后因山泉铲石抔土,导为一渠,潴而为池,题日“潜泉”;又筑“味印亭”於逐盫之前。皆献之于社,亦欲借湖山新迹以传名也。在山川雨露图书室前,旧有石泉所书一联:“气冶铜利石,拨蜡销金,解得汉人成印处;揉艾研砂,封泥署纸,流传谱录任君参。”存否今已不详。印社自甲辰至甲寅十年间,石潜募捐共有四次,共捐大洋四百九十元,是数量最多的一位。石泉于壬戌(1922)四月病殁,卒年五十六。子三,长子殇、仲幼潜、次振干,均能传其艺。

吴隐能诗工书画,善刻印,篆、隶骎骎入古,山水秀润有新意,尤以精制印泥著名。更创制仿宋聚珍排印书籍。尝集古今名人楹帖缩刻于石,名古今楹联汇刻,又集所藏印为遯盦集古印存。又有遯盦印话、铁书、古陶存、泉存、砖存、编遯盦金石丛书。其治印初宗浙派,自得昌硕先生授以钝刀中锋之法,印风丕变,并广涉古籀及陶玺封泥,参错为用,苍粹浑厚,较前为胜,中国印学社曾有《吴潜泉印谱》之辑。昌硕先生有《题逐盫画像》二绝,句云:“湖水萦纡天蔚蓝,禅通文字石同参。卅年印学窥奇特,敢与龙泓(即丁敬)对座谈。”“印社闻居我不孤,肴陈彝鼎酌商觚。他年再涉西泠道,忍去寻碑倚酒瓿。”字裏行间,俱见对石潜之称许与两人之交谊。丁辅之有集《论印绝句》以咏石潜,诗曰:“绝技刀藏埒数公(沈心),阿谁双眼辨真龙(丁敬)。风流更有吴公子,钿阁尤传铁笔工(杨复吉)。”可谓天衣无缝矣。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 <wbr> <wbr>西泠创社名家
                           民国  吴隐  篆刻二枚

吴隐书法楷、行、隶、篆均苍老如其印,尤擅篆隶能入古。先生隶联,有见于西泠印社收藏之四言联:“司徒弘道,太史书年。”古拙宁重,大朴不雕,有字如其人之感;其七言隶联(林乾良先生收藏):“高风自乐石长寿,旧雨相亲尊不空。”署“丁酉(1897年)午月石潜吴隐书于愿学长生楼”。此联为先生早年之作,迹近华山庙碑,于隶法已见端倪。其行书追唐宋大家,法度与神采兼具。传世墨迹多见于信札、隶书《节临武斑碑》、《高风旧雨七言联》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 <wbr> <wbr>西泠创社名家
                         民国  吴隐  隶书节临武斑碑

《节临武斑碑》,隶书纸本立轴,纵48厘米,横33.5厘米。书款:“节临武斑碑,遯盦。”钤印:“遯盦(白文)。”“武斑碑”全称“敦煌长史武斑碑”,碑立于汉建和元年(147年),纵172.6cm,横76.5cm。碑末署书者姓名“纪伯允”,在汉碑中少有。碑现藏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碑文记述武班生平及功德。碑文书法方正典雅,近似《史晨碑》。此件临碑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展示出书家功力之沉厚。

 

叶为铭 (1866—1948),又叶铭, 字盘新,又字品三,号叶舟,徽州新安人,寄籍新州,世居浙江钱塘(今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少善篆隶,十余岁即工铁笔,初宗西泠诸家。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仁、王禔、吴隐创建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后溯周秦两汉,于古玺、汉铁印、凿印、玉印及宋元朱文印,皆功力深邃。摹拓彝器款识,尤得僧六舟及李锦鸿秘传。有手摹《周秦玺印谱》。刻碑亦臻绝诣,复精金石考据之学。而《列仙印玩》乃为其母六十寿祝嘏者,遍刻传说中诸仙人名,以不同体式镌石,蔚然可观,丁立诚为题诗云:“以铁作笔石作纸,寿同金石歌乐只。婆娑燕喜项高堂,奉觞上寿不知纪。仙之人兮多于麻,童颜驻景醉流霞。以心印心乐无极,长春堂北开蘐花。”又纂散刻为《铁华盒印集》。民国15年(1926)夏,请吴昌硕、黄宾虹、吴谷祥、黄山寿、陆廉夫等25位著名画家作《歙县访碑图》,历10年集成画集行世。晚年治细线元朱文、战国小玺,秀润遒劲、典雅自然。卒年82岁。生平著有《七十回忆录》《徽州访碑录》《叶舟笔记》8册、《广印人传》16卷、《再续印人小传》《二金蝶堂印谱》《补遗广印人传》《金石家传略》《歙县金石志》《说文目》《逸园印辑》《遁庵遗迹》《松石庐印汇》等。辑有《广印人传》《叶氏印谱成目》《列仙印玩》《铁花庵印集》《叶氏丛书》、西冷印社10周年《社志》等,并编辑《西泠印社三十周年纪念刊》,偕吴昌硕精心选择审定《金石书画录》10册,其原件皆为西泠印社社员珍藏。

叶铭博学多识。擅金石书画,善刻石拓碑,素有“郑虔三绝”之誉;精金石考据,曾多次返里访求古碑。叶舟精金石考据,所著《广印人传》最为驰名。按印人史事之撰述,始自清初周亮工。周氏集印为谱,即以各印人事迹题识其上。亮工身後,其子在浚,钞录成书,分为三卷,从文彭到李颖,连同不知姓名者一人,共六十三人,刊以行世,题曰“印人传”。虽原属题跋,然所述皆印人史迹,此为印人立传之始。乾隆间,汪启淑辑《飞鸿堂印谱》竟,又仿亮工之作,以时贤精手可企颉古人者,一一为之撰传,成《续印人传》八卷,都凡一百二十八人。叶舟以两书之後,历百余年未有赓续者,乃竭多年精力,搜辑史传、旁采志乘,以及私家记载,上起元明,下迄近代,成《再续印人小传》,得五百五十一人,补遣五十人,于1910年夏间付梓。同年冬,叶舟在《再绩印人小传》基础上,再鈎稽周、汪两书,广事补辑,人众而史略,成《广印人传》十六卷、补遗一卷,共得一千八百八十六人(其中第十六卷为日本印人六十三人),由西泠印社印行。吴隐称其“偻指六百年来专门名家,浸以大备,网罗之富,编集之工,茂矣嫩矣,蔑以加矣!”以言网罗,其人数确远胜周、汪,而史事之翔实、文辞之典雅,则叶舟所作为不及矣。补遗部分多出诸参阅者之提供,往往有名无传,或夤缘得以附人,未必确长治印,此恐为叶舟所未详者。另有《金石家传略》、《叶氏印谱存目》、《歙县金石志》等。叶翁实开印社系统研究印学之风。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 <wbr> <wbr>西泠创社名家

                      民国  叶为铭  篆刻作品

叶舟篆刻,宗法秦、汉之余,追踪宋、元,近代皖浙诸家,皆悉心摹习,融会贯通,功力深厚,铁线朱文尤灵秀,得古人精髓。从“明月千秋”、“自是人中风”“观自在斋”等印来看,深得秦、汉人神韵。刘江教授《西泠印社九十年》中数语补白云:“叶为铭在治印方面,宗法秦汉,对古玺、汉印、元朱,以及近代皖浙诸家,皆悉心模习,融会贯通,功力深厚,面目多样,章法规矩而变化,刀法纯熟而不油滑,字法平稳而不板滞,气息高古平和。尤其是汉铸、玉印一路,能得古人神髓。先生于七十九岁高龄,尚能作细线元朱文、战国小玺,且秀润遒劲,典雅自然,实为难得。”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 <wbr> <wbr>西泠创社名家
                          民国  叶为铭  节临钟鼎文

叶翁亦善书,尤擅篆隶,淳雅古朴,结体谨严,用笔凝炼。《节临钟鼎文》,水墨纸本金文,纵91厘米,横41厘米。钤印:“叶氏铭印、叶氏老人、生于丁卯、肖形印”。鉴藏印:“大为心赏”。题识:“明祥先生雅属,壬午夏,叶为铭,时年七十又六。”此件金文书法间架平稳,整齐遒丽,古朴厚重,端庄典雅。

 

王福庵(1880~1960),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父同柏,精究金石,有《石鼓文集联》、《塘栖士心》、《武林丛话》等书传世。福庵先生幼承家学,於文字训诂、诗文,皆富修养。10余岁即以工书法篆刻闻於时。25岁与叶铭、丁仁、吴隐等创设西泠印社於西湖孤山,共相擘划,以底於成。早岁以其精擅之算术及测绘技术服务於铁路。1922年曾漫游湘楚鄂渚。後应邀赴北京任印铸局技正,共事者有唐醉石、冯康侯诸公,皆并世俊彦,时全国官印,悉由印铸局篆铸。又兼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监定委员,《金薤留珍》之辑,与有力焉。46岁时,因手拨电风扇开关触电伤脑,曾卧病两年,愈後每伏案稍久,即感头晕目眩。此後,刻印必仰卧於藤榻之上,右手执刀,左手握石以外,小指上悬以小镜,两手擎空*作,边刻边以小镜照示,习以为常,作边款亦复如此。胸间石屑遍陈,不之顾也。因印面向下,刀锋取势较难,於笔力不无影响。1930年南归,定居上海,鬻艺自给,於四明村置屋一所,日夕钻研是间,所诣益进。好蓄青田旧石,所藏极富,自称印佣。得未刻之石,暇则奏刀以自存。海内外求印者门槛为穿,生平刻印,数以万计。喜吸烟,凡刻印写字,唇间必含—烟斗,烟之熄灭与否在所不计,以为如此可助文思,否则便感若有所失。平居和易,乐於扶掖後辈。不独悉心传艺,即对生活上困难者,亦竭力相助。弟子中若韩登安、顿立夫、吴朴堂、徐家植、江成之等,皆深受其沾惠。福老晚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并任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以摄护腺肿胀开刀未能愈合,寻复转化为肺炎,1960年不治逝世。

王福庵精篆刻,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其印初宗浙派,後又益以皖派之长,复上究周秦两汉古印,自成体貌;整饬之中,兼具苍老浑厚之致;偶拟明人印格,亦时有会心。尤精於细朱文多字印,同道罕与匹敌者。於近代印人中,允称翘楚。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诗咏之:“法度精严老福庵,古文奇字最能谙。并时吴赵能相下,鼎足会分天下三。”并注云:“王福庵,名褆,杭州人。印法端谨,尤精熟六体,叩之随笔举示,不假思索。与吴昌硕、赵叔孺同时各名一家。”词人姚景之曾有《百字令》一首题其印稿:“穷年兀兀,守高曾,直欲嬴刘凌越。心事千秋惟我在,此席伊谁能夺?凿白利朱,周规折矩,脱手锋铓发。勒铭才调,镜涯催老华发。堪叹力尽雕龙,一编矜重,抵摇签琼牒。料得斯文天未丧,真宰潜通臣颉。兵象同论,硅符合契,异代渊源接。清风据几,冲襟长葆贞洁。”盖道其绝艺也。其著有《说文部属检异》—卷、《麋砚斋作篆通假》十卷;藏印曾编成《福庵藏印》十六卷;自刻印有《罗刹江民印稿》八卷、《麋砚斋印存》二十卷(有一九三六年辑本、一九三八年续辑本、一九四七年宣和印社辑本)。三四十年代,福老为友好所集古印及名家印谱撰序至多,不下数十篇,文字双美,生辉谱录,时有精湛见解,汇辑成编,亦—印学佳著。福老逝世前—年,已将毕生刻印精品三百余方献诸上海博物馆。逝世後,其夫人遵照遗志,将家藏三百余印,及书画碑版四百余种捐赠西泠印社,以裨後学士思至善也。其书工数体,金文、小篆,均匀整而劲健;晚年从汉洗文字悟得天趣,参以缪篆排叠之法以作篆隶,朴厚古拙,尤独出冠时;隶楷亦自出机杼,别树一帜。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传世墨迹有《说文部首》、隶书《宋人孙仲益春事诗》、《节临兮伯盘铭文》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 <wbr> <wbr>西泠创社名家
                           民国  王福庵  篆刻作品

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致。下面我们以此为蓝本,择字进行具体的技法分析指导,以期对小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 <wbr> <wbr>西泠创社名家
                         民国  王福庵  节临兮伯盘铭文

《节临兮伯盘铭文》,纸本金文立轴。兮伯盘也称兮田盘或兮伯吉父盘,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出土。铭文一百三十三字。记述兮甲(即尹吉甫)随从周宣王征伐玁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清吴式芬《攈古录》卷三作“兮田盘”,吴大澄《愙斋集古录》卷十六作“兮伯盘”,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卷七作“兮伯吉父盘”。原书书体厚实壮美,笔画较粗,在西周一代的金文书法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开春秋时代金文用肥笔的先声。王氏此书较之原铭笔法则为瘦劲停匀,结体略偏方整俊逸。

 

丁辅之(1879~1949),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从孙。近代篆刻家、书画家。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海内。幼承家学。一度同王禔供职于沪杭铁路局。公余之暇,探讨金石书画。1904年与王禔、吴隐、叶舟等发起创办西泠印社于杭州孤山。社址即设于丁氏幼年读书处。该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对当时及以后的篆刻、书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壮年时,他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积七年之功,作诗一百余首,以卜文书写成《观水游山集卷》。寓居上海后,1916年前后与其弟共创方形聚珍仿宋版字模,提供上海中华书局用于排印诗文集,1921年归于该书局排印大型丛书《四部备要》。他四十六岁开始学画,初即以梅花为主,后及松、柏、瓜果,系用彩色没骨法画成,其造型之妙,章法之奇,设色之传神,笔墨之高雅,均显示出匠心独具和超凡功力;经常与吴昌硕、王一亭、童大年、黄葆戉等相聚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切磋探讨金石书画。1929年成《全韵画梅诗》,以平仄各韵,分五绝、七绝遍咏画梅,後附画梅月令诗,颇有因难见巧之意。1899年,甲骨文面世,引起文化人士重视和研习。丁辅之于商卜文辞探索有素,曾在罗振玉等人基础上,集自撰联语、诗作,于1928年刊印有《商卜文集联(附集诗)》。1932年农历九月与郭和庭、方介堪等游雁荡山,作雁山纪游诗四十余首,同年参加上海友声旅行团作华山及开封洛阳游,是年五十五岁,钤有纪年印“倘年七十犹强健,尚得闲行十五春。”1934年参加友声旅行团作华儿同行有王福庵、费新我等。1935年正月与王福庵同游奉化雪富,四月与陈叔通、王福庵、李嚼雪(梦熊》、朱公修五人同游天台后再到雁荡旧地重游,并游处州、丽水、新昌等地。1938年刊有《商卜文分韵》及《唐宋三百首集联》、《全韵画梅诗》、集商卜文《观水游山集》。1949年,丁辅之患眼疾多年而终。

丁辅之幼承蒙熏,从小受父辈督责,耳濡目染刻苦治学,对诗文、书画、篆刻、古文字、鉴藏等有较深的造诣。擅诗文,有《观水游山集》、《鹤庐诗词稿》、《鹤庐题画集》。善绘花卉瓜果,尤长梅花,作品画面色彩浓丽,行家谓“极璀灿芳菲之妙”。嗜印成癖。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宗法秦汉,兼取众长,深得浙派妙谛。他的治印宗法秦汉又崇尚浙派。在印作中仿玉印、战国官玺、私玺,各具神态,其刀法精细,印风苍郁朴茂。丁辅之精研浙派,虽不常刃石,然用刀劲健,布局安详,深具功力。尤为可贵的是其印面光洁润泽,不人为制造斑驳、漫漶,于印事极严谨,一生共辑印谱近二十种,曾将家藏及自藏之印章,先后辑成《西泠八家印谱》三十卷(1904)和四卷(1925)、《杭郡印辑》、《悲盦印賸》以及袖珍本《丁氏秦汉印谱》二卷。其工书,长于甲骨篆文,结字停匀,用笔疏朗瘦劲,变恣意天然的古朴卜文书风为整齐工丽且带有装饰效果,颇具整体感。传世墨迹有《观水游山集》、《甲骨十二言联》、《楷书四屏》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 <wbr> <wbr>西泠创社名家
                           民国  丁辅之  篆刻四枚

《甲骨十二言联》,水墨纸本立轴(二幅),单轴纵135厘米,横22厘米。钤印:“辅之今事、丁仁友、丁辅之印”。题识:“阳明有言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华封上祝多福多寿福寿无疆;泳沂先生雅正,甲戌(1934年)嘉平月之望西泠,鹤庐居士,丁辅之篆于海上小龙泓馆。”丁辅之书写甲骨文始于1928年,其书法隽秀,用笔刻意追求刀笔效果,点画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毛笔书法本色,起笔和收笔注意藏锋,锋芒不见外露,因而其作品精气内敛,透露出淡雅的书卷气息。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 <wbr> <wbr>西泠创社名家
                     民国  丁辅之  观水游山集册页(局部)

《观水游山集》,宣纸册页本,纵26cm,宽15.5cm。此册为他游览名山大川、古迹遗址时的记游诗,前有书画家郭大祥题跋,卷后有金石家王福厂、王渔隐、高野侯等人的读后记,成书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丁辅之虽以铁笔、藏家名世,而其书法功力亦十分深厚,尤以甲骨文见长,以往时有所见他所书写的甲骨文对联、条幅等,而像《观水游山集》这样以甲骨文长篇书写诗文,则弥足珍贵,从而显示其在甲骨文上的精湛造诣和笔墨水平。综观全集的书写,气势遒劲郁勃,气息通达矫健,气韵酣畅丰逸,笔画线条间弥漫出浓郁的金石味,凸显了其篆刻家的书法底气和造型能力。如此首游黄山西海门时所写的诗,“西海门前望,盘游喜我心。泉幽鸣曲曲,树古立森森。高下千岩合,回环一谷深。云山观不足,日暮宿狮林。”用笔爽捷老辣而锋颖犀利,结构方正稳健而灵动多变。特别是其起笔凝重而收笔迅捷,以表现一种锲刻之势,生动地展示了甲骨文那种奇谲瑰丽之美和威猛森严之势,令人味之无极。而诗后作为释文的小楷,亦运笔秀逸儒雅,结体严谨和谐,深得《灵飞经》之神韵。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早年在南洋公学肄业,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导师,同时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早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24年11月受聘于 “清室善后委员会”,参加点查清宫物品工作。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曾兼任临时理事会理事、古物馆副馆长,1926年12月任故宫博物院维持会常务委员。1928年6月南京政府接管故宫博物院时,曾受接管代表易培基的委派,参与接管故宫博物院的工作。1929年后,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7月任故宫博物院代理院长,1934年4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抗战期间,他主持故宫博物院西迁文物的维护工作。抗战胜利后,主持故宫博物院复员与西迁文物东归南京的工作。1948年底,平津战役打响,南京国民政府频频来函来电,催令马衡启程南下和挑选故宫北平本院珍品文物运往台湾。然而,年近古稀的马衡从人民意愿和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决心留在北平等待解放,并努力使南京方面抢运故宫北平本院珍品文物的计划落空。为确保故宫建筑与文物的安全,他坚守院长岗位,并与社会名流呼吁国民党当局避免战火,保护北平文化古城。北平解放后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马衡先生兴趣广泛,能诗文书画,善昆曲、骑术等。其一生致力于金石考古研究,锲而不舍,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许多研究结论至今被国内外金石考古学界视为定识,声誉久享。编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印存》等,著《凡将斋金石论丛》等。马叔平先生精于篆刻,其治印真可谓大金石家事雕虫艺,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其对文字的讲究远甚于刀法的计较,曾在一文中自写道:“若徒逞刀法,不讲书法,其不自知者,非陋即妄。知而故作狡绘者,是为欺人也。”他认为“徒恃其运斤之力,以攻方寸之石”,肯定是“剑拔弩张,狰狞可怖,毫无美感可言”的。他的印章,法度谨严,直追周秦两汉,总体风格整饰渊雅,含蓄古朴,具大家风范。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 <wbr> <wbr>西泠创社名家
                            民国  马衡  篆刻作品

在书法上,他几乎是篆、隶、真、行、草的全才,其行书诗简和楷书对联,章法平匀,线条灵动自然,儒雅而有书卷味。翰墨作品具商周金文遗韵,书风古雅,自然天成,将笔墨与篆刻相结合,深得碑刻之法度,形成个人书法不朴不华之独特风格,在四海之内享有盛名。西泠印社草创时期,他已列名社籍,时年三十岁。马衡先生以他卓越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受到当时艺林学子的普遍敬重。其传世墨迹甚多,有集石鼓文《硕人吾道七言联》、篆书四条屏、楷书诗轴、隶书《当头到耳七言联》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十 <wbr> <wbr>西泠创社名家
                        民国  马衡  篆书硕人吾道七言联

《硕人吾道七言联》,集石鼓文大篆纸本对联。内容为“硕人自有安心处,吾道寓于游艺中。”入署“慕陵吾兄两政”,款识“叔平马衡集秦猎碣文”。钦印“马衡无咎”。慕陵即庄尚严,号六一翁,四十年代末带家眷从大陆护送故宫古器物到台湾,在台中任故宫古物馆馆长。此联篆书参入小篆运笔,笔法停匀精熟,可谓略无凝滞;结体较之猎碣略为方整端庄,瘦劲伟岸,字如其人。此联书法出乎常日的字正庄严,所赠“慕陵吾兄”,应是很好地体现了联辞所暗示之深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