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彦,闫守国 ⊙编辑:一墨 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曰:“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以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名医别录》论大黄曰:“平胃下气,除痰疾、肠间热结,心腹胀满,女子寒热血闭、女子因寒血凝而作胀小腹痛……。”《本草纲目》论大黄曰:“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金匮要略》《伤寒论》论大黄更多。诸家名医对大黄功用虽有建树,但以仲景颇多,理论自成体系,真可谓是一药治百病矣。本文不对诸家名医评说,仅就仲景应用大黄及有关文献做以研讨。 1.1 急性热病燥屎 在急性热病的病程中,若见潮热,手足汗出,腹满而喘,谵语,心中烦热,目不了了或目不闭合。甚则独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直视,腹满痛而心下硬,尿数或不利,大便坚硬,或热结旁流。舌苔黄干或老黄,甚则苔焦起刺或黑焦燥裂,脉滑数,滑疾或沉而有力实大者,是燥屎已成,热盛伤津之侯,应急下之,宜大承气也。 1.2 宿食内停,以和胃气 急性热病未尾,邪气将衰,正气未复,宿食不化而停于胃;或邪伤脾胃,不能正常运化,也易停于肠胃,形成燥实无痞满者。应用大黄为君,以清热攻下,芒硝为臣以软坚,佐以甘草甘缓和中,调胃承气汤治之。对于杂病宿食下利,因其宿食津液不化不能上腾,且因下利耗津,虽为杂病,并不亚于急性热病对体内津液之损伤,故用大承气汤下宿食以保津液。其结果下其宿食以安其中,中气得复,正气可保,其病势便转危为安矣。 1.3 胃热呕吐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虽大黄苦寒,但清阳明胃家之热,佐以甘草缓其冲逆之急。《内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矣。 1.4 治诸留以痰浊 治水热互结的结胸证:症见日晡小有潮热,舌燥而渴,脉沉而紧,急者用大陷胸汤。方中以大黄为君,芒硝软坚为臣,甘遂为佐。其中大黄取其清热软坚,攻利经隧之水。缓者用大陷胸丸,方中以大黄伍杏仁、葶苈,以利上焦之水;合白蜜取其丸者,因其邪高于上,不可急下。②水以挟胃热:“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金匮要略),从而以达清胃之职,寒热互用,辛苦并施矣。③肠间有水饮:腹满,浮肿,口干舌燥等,已椒苈黄丸主之,以达二便俱通,分消水饮。④治支饮胃实,症见胸满胸痛,而兼便秘等,厚朴大黄汤主之。⑤水血俱结于血室:《金匮要略》曰:“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室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1.5 瘀血及干血 久久不愈化为“干血”。新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用桃仁承气汤。病程稍长者,其人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脉微而沉或沉结于里,或下利小便自利,消谷善饥,或好经血不利者,则用抵当汤,以达祛瘀生新之功。若病程较久,或正气较衰不可猛攻者,取其“丸以缓之而用抵当丸缓下其瘀血”。 1.6 诸般痈肿 肠痈属于邪热互结的郁热证,大黄牡丹汤主之。大黄清下郁热,丹皮、桃仁凉血化瘀,佐以瓜子化其痈肿,芒硝发挥软坚作用。无论内服外用,均离不开大黄作用。 2.1 与泻下药配伍 (1)攻下润燥:芒硝咸寒润燥,两者相须,使润下推荡之功,泻热之力更强,荡实作用更大。正如吴又可云:“得芒硝则大黄有荡涤之能,”言简意赅,颇中鹄的。 (2)以下逐水:甘遂性较峻猛,功能逐水祛饮,与大黄合用,泻热逐饮,可使于胸中之水热从大便而去,则诸症自愈,如大陷胸汤。 (3)润肠通便:与质润多脂的火麻仁、杏仁伍用,可润肠通便,下泻热如麻子仁丸。 2.2 与清热药配伍 (1)苦寒泻火:如与芩连柏栀共用,上中下三焦俱清,使邪从二便走,即可祛热,又可治疸。 (2)清热凉血:代表方剂大黄牡丹汤。多用以治疗肠痈初起脓未成者。 2.3 与理气药配伍 在应用大黄时,多配用枳实、厚朴等理气药,取大黄泻热攻积,枳实、厚朴行气破滞,除痞之功,达到攻积破滞作用。 2.4 与理血药配伍 大黄与活血破瘀药桃仁、水蛭、蛀虫、虫等配伍,如桃仁承气汤;鳖煎丸是大黄与鳖甲、虫、桃仁、丹皮等配伍以破瘀消症;大黄虫丸逐干血,并能消除症瘕;下瘀血汤中与桃仁、虫相配,共奏破血散结,下瘀通经之功效。 2.5 与解表药配伍 张仲景将大黄与解表药相伍,达到表里双解,邪从表里同去之效,如桂枝加大黄汤。唐代孙思邈领会仲景旨意,创立“水解散”,以大黄配麻黄,清热发汗解表,主治时行头痛壮热。两药相配,汗下兼行,使时行郁热之邪自内达外而解。 纵观仲景应用大黄之经验,虽过2000载,仍为医中之精华,指导后人之临床,疗效颇佳。我们要在仲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基础上,承继出新,拓展层面,融现代理论于一体,提取精粹,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6月第20卷第3期。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