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驱力的修正理论:伊迪丝-雅各布森 哈特曼、斯皮茨以及马勒强调个体与养育者非常早期的关系具有发展性影响,这直接与弗氏所建立的某些原则相冲突。 在这个方面,特别具有争议的两个经典概念是死本能和原始性受虐狂。在弗氏的阐述中,力比多最初(自恋地)指向内部,然后才转向外部客体。他也同样的使用这种模式来理解攻击驱力。So,他也提出。攻击驱力最初也指向内部,源自死本能。婴儿在生命之初既有指向自身的爱,也有指向自身的破坏性。这个修正版的弗洛伊德式婴儿,现在被注入了性和攻击的能量常常处于一种增强的张力状态中,为力比多或攻击性的感觉所刺激,难以区分被唤起的快乐与痛苦。在弗氏看来,精神病人的受虐倾向源自一种的精神渠道(他把这一现象用原始性受虐狂(primary erotogenic masochism)这一术语表示),这个渠道往往被用于经过伪装的俄狄浦斯满足,因为它可以把痛苦变为性刺激。 当弗洛伊德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他往往退回到素质上来解释。弗氏对素质的强调如何与发展心理学家对环境的强调相协调?雅各布森提出,生物学和经验相互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生交互作用。 雅各布森同意哈特曼的观点,她提出本能驱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物性上预设的先天潜能。尽管受到内在成熟过程的影响,但它们的独特特征是在早期关系中获得的。体验从一开始就记录着,即对婴儿来说感受如何。正常情况下,婴儿体验的主要是满意;力比多逐渐从好体验的集合中浮现出来,称为幼儿生活中强大而坚固的动力力量。在理想情况下,攻击性的表象水平较低。然而早期体验可以改变这种平衡。如果大部分体验式挫败的,被记录为负性,更强烈的攻击驱力就会被巩固,扭曲仍然脆弱的正常发展过程。雅各布森强调,因为体验是主观加工的,所以无法简单的从客观上定义“好的”养育,而只存在对于某个特定的幼儿来说被感受为好的养育。 雅各布森的模型描述了真实体验和驱力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早期主观经历的情感色彩不但为形成力比多和攻击驱力做出了贡献,还为感受自己和他人方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影响感受自己和他人的体验,即self images和 object images。她同意斯皮茨的观点,认为当体验被感觉为好的,一个拥有爱并能够给予的妈妈意象和快乐而满足的自体意象就在婴儿徐不哭开始积累,相反,一种挫败的、没有爱的母亲形象和一个愤怒并挫败的自体形象就会积累。雅各布森认为,由于新生儿最初不能分辨自体和他人,这些最早的额意象常常是融合在一起、彼此混淆的,而非相互区分、独立完整的单元。个体关于自体和他人的最深刻的主观感受最终也将从这些最在的意象聚合中产出,成为一组透镜,不断过滤日后的体验。 大约6个月的时候,婴儿能够很成熟地区分对自己的意象和对他人的意象,并且对二者进行更现实的记录。雅各布森观察到,这种对好和坏的意象的整合(即,那个令人挫败的坏妈妈同时也是令人喜爱的好妈妈)必定会促进整合冲突感觉状态的能力。在对爱和恨的感觉的融合中,两种驱力早期形式的粗糙原始的特征(幼儿式力比多的贪得无厌与幼儿式攻击性的猛烈爆发性特征)得到缓和。其结果是,强烈地爱和恨的单一情感被更多样而精细的感觉状态所代替。 个体获得情感整合的自体意象及他人意象,极大地增长了承受更为复杂体验的能力。 雅各布森的新模型灵活的补充了弗氏原始性受虐狂和死本能概念在逻辑上的不可能性。如果新生儿只是带着未定型的、无指向的力比多和攻击驱力来到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清晰独立的自体,力比多和攻击驱力在最初就不可能是指向自身的。雅各布森移除了弗氏驱力派心理玄学中关于能量的关健组成模块,并在此插入了新的自我心理学观点,详述了心理发展过程得意发展的人类环境之间令人着迷的相互作用。这包括对超我的发展,认为超我要经历想当长时间的发展,期间儿童对人类环境的体验被持续内化,逐渐改变了儿童的源自驱力的冲动和愿望。她认为,早期与母亲在俄前期的经历对于个体发展有两种广泛影响,从而影响超我形成。满足和挫败的体验塑造床两种驱力形式上的巩固,而母亲的约束和禁止带来的体验在早期意象背后留下痕迹,后期(俄狄浦斯期)的超我围绕着这些意象得意形成。所以,超我的形成要更为广泛地依赖于对他人的情欲与体验之间的复杂渗透。 雅各布森拓展了驱力的功能性影响力,在弗氏后期的著作中,把力比多描写成把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合并力量,而把攻击驱力描述为解开联结的力量。对雅各布森来说,力比多和攻击驱力作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平衡物行使功能。满足时唤起的力比多促进拉近、吸收;挫败时唤起的攻击性促使推开、移出。力比多和攻击驱力都在稳定认同的发展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稳定的认同是一种成就,从根本上依赖于一个人自主行使功能的能力,通过吸收环境的方式得以建立并持续丰富。 雅各布森认为,力比多所激发的合并愿望毕生都具有令人高度满足的力量。在所有 心理发展阶段,合并的幻想都会被唤起,尽管自我界限的质量在很大成年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对此的主观体验。在生命晚些时候,正常的话,因为自体和他人之间已经划清界限,融合幻想是最能够带来最深层满足的来源之一。然而,对于自我界限不够清晰的人来说,融合幻想是致命的,是拉向心理瓦解的强大退行力量。这是,唤起攻击的挫败感和设置界限能够起到建设性作用,制衡退行的牵拉。对那些感情脆弱的成人来说,唤起攻击性能够产生类似的功能。这里攻击性本身并不是作为驱力在运作,而是作为一种体验,积极唤起自体加强自身的标定。然而,这种暂时性的缓解并非总能实现。要让攻击性有能力执行该功能,攻击性必须已经得到巩固,而其得以巩固的氛围是由充分的满足性力比多体验天界而成的。如果缺乏这种平衡,唤起的攻击性将过于强大,个体会在互动中具有太多伤害性和破坏性,恐惧会湮没并中断自体标定的尝试。 感受和评论: 雅各布森修正了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对弗氏的驱力理论与自我发展心理学家强调的后天环境之间做了很好的联结。心理活动的动力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大亮点,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的动力。对这一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将会极大地影响精神分析学说。雅各布森详细的叙述了,在婴儿早期(俄前期)与母亲互动过程中的驱力作用过程。 |
|
来自: 昵称50042799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