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乾隆书房三希堂的稀世珍宝,书法的境界全在这里!

 齐妙空间 2018-01-11


  三希堂:南半部西侧为一小室,原名“温室”,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三希堂”,是乾隆帝的读书处,其名取“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之意,堂内原来存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又传为米芾临摹)、王珣《伯远帖》三件珍贵书法。


一、快雪时晴帖(请把手机横过来欣赏)




  《快雪时晴帖》,为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墨宝,以行书写成,现存此帖一般认为是唐代摹本。此帖材质为纸本,尺寸纵23厘米,横14.8 厘米。如今则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至明清年间,为降清明官冯铨所藏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冯铨之子冯源济将此墨本呈献给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与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一起放在宫内“三希堂”中,成为“三希堂”第一珍品。


二、中秋帖(请把手机横过来欣赏)




  《中秋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献之的墨宝,全文二十二个字,现存此帖一般认为是宋朝米芾根据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乾隆皇帝将他与快雪时晴帖和伯远帖合称“三希”,并在养心殿西暖阁设立三希堂收纳这三件书法。民国初年被盗出宫。北平四大收藏家之一的郭葆昌在“品古斋”购得《中秋帖》和《伯远帖》。郭葆昌向故宫博物院文物馆副馆长马衡、徐森玉和科长庄严允诺,百年之后将此二帖无条件归还故宫。1940年,郭葆昌去世,此二帖归其子郭昭俊所有。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郭昭俊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逃到台湾。郭昭俊向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庄严表示愿意出售“二希”。当时台湾经济凋敝,庄严四处筹措资金,终究没能在约定的时间内拿出钱来。郭昭俊因做生意关系远赴香港,将《中秋帖》和《伯远帖》押给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以十多万港币抵押给香港汇丰银行,赎期定在1951年11月底。


  1951年10月初,正在香港的徐伯郊得知此事,立即向郑振铎报告。徐伯郊又写信给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马衡向中国总理周恩来报告此事的原委。1951年周恩来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以50万港币购回,称:“同意购回《中秋》、《伯远》二帖。惟须派负责人员及识者前往鉴别真伪,并须经过我方现在香港的可靠银行,查明物主郭昭俊有无讹骗或高抬押价之事,以保证两帖能够顺利购回。”,徐鹿君和徐伯郊三人化装成船员赴港与郭昭俊及汇丰银行方面谈判。是年12月3日,《中秋帖》和《伯远帖》回到了北京。23日,“二希”在北海团城进行第一次展出,马叙伦、陈叔通、章伯钧等均在受邀之列,马叙伦告诉马衡,《中秋帖》不是真迹,而是米芾所临。1951年12月27日,王冶秋亲自将《中秋帖》和《伯远帖》交故宫博物院收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伯远帖




  《伯远帖》,为晋朝书法家王珣的墨宝,全文五行四十七字以行书写成。


  北宋时,《伯远帖》入内府,录于《宣和书谱》。明代董其昌收藏此帖,题记曰:“晋人真迹惟二王尚有存者,然米南宫时大令已罕,谓一纸可当右军五帖,况王珣书,视大令不尤难觏耶!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董其昌在《画禅宝随笔》评价:“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乾隆十一年(1746年)《伯远帖》进入内府,清高宗将此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合称三希,一起放在养心殿的“三希堂”中。《伯远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清亡后,《伯远帖》与《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龙堤


壹号收藏官方合作电话:400-60-515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