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喝中药期间不能吃哪些东西? 1、忌浓茶 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喝中药的时候同时饮用浓茶,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受到影响,会降低药效。 2、忌生冷油腻食物 这些食物容易影响肠胃对药物的吸收,并且油腻食物难消化和吸收,与药物混合,更容易阻碍肠胃吸收药物,降低疗效。 3、忌吃萝卜 萝卜有消食,破气之功效,如果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药材,吃萝卜容易降低不要效果,影响药物补益作用。 4、忌辛辣刺激食物 喝中药时不能吃辣椒,尤其是有热性病症的时候。服用清热凉血或者滋阴消炎药物的时候更加不宜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否则会导致中药药效尽失,或者药效减弱。 5、忌吃腐乳 腐乳中含有一种蛋白酶,容易与中药药效相互作用,导致药效消失。 6、忌吃大蒜 消化道疾病患者,如慢性胃炎,肝炎等病,在服用健脾和胃药物的时候要忌吃大蒜,因为大蒜中含有大蒜素,能导致肠胃受刺激,使所服中药不能有效发挥疗效。 7、忌吃发物 发物一般指患了某种疾病的人治疗期间不宜食用的食物。患有哮喘的病人在哮喘发作期间,牛奶,鱼虾,蛋等高蛋白食物时需要忌口的;患有疥疮等皮肤病患者忌食虾,蟹等发物;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熬中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煎药器具 煎中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 2、煎药加水量 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 3、煎药前浸泡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4、煎煮次数 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5、煎药的温度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6、煎药时间 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7、留取的药液量 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8、服用方法 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9、特殊煎煮的药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比如先煎、后下、烊化、包煎、冲服、兑入等。 喝中药的时间怎么选择? 1、饭前服 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 2、饭后服 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 在两餐之间服用药物,这样可以避免食物对药物产生影响,适宜餐间服用的药物是治疗脾胃病类的。 4、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5、隔夜服 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