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灵兰诵读4)

 醉清風0909 2018-01-12



宋本《伤寒论》第21、22条: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条文解析:


【成无己】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恶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


【柯韵伯】促为阳脉,胸满为阳症,然阳盛则促,阳虚亦促,阳盛则胸满,阳虚亦胸满。此下后脉促而不汗出,胸满而不喘,非阳盛也,是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症。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酸寒,则阴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若微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热。仲景于桂枝汤一加一减,遂成三法。


【尤在泾】阳邪被抑,不复浮盛于表,亦未结聚于里,故其胸满、其脉促。促者,数而时一止也。夫促为阳脉,胸中为阳之府。脉促胸满,则虽误下,而邪气仍在阳分。故以桂、甘、姜、枣甘辛温药,从阳引而去之;去芍药者,恐酸寒气味,足以留胸中之邪,且夺桂枝之性也。若微恶寒者,其人阳不足,必加附子,以助阳气而逐阳邪。设徒与前法,则药不及病,虽病不增剧,亦必无济矣。


——《中医经典三家注·伤寒论》




拓展阅读:


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


桂枝去芍药汤证:


胸闷案

    

李某,女,46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之证。    

   

桂枝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服药二剂后症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三剂后,症状消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胸痛案

    

王某,男,46岁。多年来胸中发满,或疼痛,往往因气候变冷而加剧。伴有咳嗽,短气,手足发凉,小便清长等证。舌质淡嫩,苔白略滑,脉沉弦而缓。此乃胸阳不振,  阳不胜阴,阴气窃踞胸中,气血运行不利。治疗当以温补心阳,以散阴寒为主。   

    

桂枝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附子10克


连服六剂,证情逐渐减轻,多年的胸中闷痛,从此得以解除。    


【解说】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都是桂枝汤的加减方。这两个方子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有振奋胸阳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都是通过桂枝汤去芍药而得以实现的。因为桂枝汤的组方特点是阳中有阴,若去掉酸寒阴柔之性的芍药,就变为辛温扶阳之剂。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辛温气雄的附子,使其补阳的作用就更为突出。


胸闷或胸痛,是“胸痹”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产生的主要病机在于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所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则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所以,胸痹的临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就以疼痛为主。



——《经方临证指南》,作者/刘渡舟,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