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销售高手,他们这样卖掉最难卖的产品……

 悟道然 2018-01-12

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

文/叶云燕:CHFP国家一级理财规划师,大单高手,中国平安保险代理人;贺大卓:资深媒体人,完成深度报告近百篇。


本文由商业洞察

战略合作伙伴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


没有最难卖的产品,只有不会卖的销售!


有些产品,如何在较短时间内销售出去,甚至在客户并不需要的时候让其购买呢?


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比如保险业,产品的销售存在一定阻碍,因为消费者对其认知有一定的误解和局限性。


那么,销售人员面对一些难卖的产品,到底该如何破解局面呢?



卖掉最难卖的产品


代理人制度的出现让寿险营销从被动营销变成了主动营销,这显然符合寿险的产品形态——销售一件客户意识不到自己会需要的产品,必须要走出办公室,敲开客户的大门,至少,应该告诉人们这个产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就是身为保险代理人的价值,我们就是把保险两个字写在家家户户门上的人。


但寿险确实是最难卖的商品,因为我们要与健康的人谈疾病,与富有的人谈失败,与年轻的人谈衰老。


看出来了吗?寿险本身并不是一种让人愉悦的产品。


更为糟糕的是,我国的寿险代理人面临的是双重困境,除了产品之外,还有推销员自身。因为我们并不是一个擅长推销的民族,也不是一个乐于接受推销的民族,这是因为很多人不具备那种能对他人产生适当影响的心理素养。


2000多年前,孔子就教导人们要对任何性质的雄辩表示怀疑,他认为雄辩是伪善的一种欺骗形式,这让人们尤其怀疑目的在于让他们出钱的雄辩。


事实上,孔圣人特别谴责那种现在看起来有资格被称为理想推销员的人,也就是外貌漂亮、衣冠楚楚、谈吐合意的人。长久以来,从来没有人说过为推销员辩护的只言片语。


当人们评价一位保险代理人是否成功时,总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保险卖得好,那么其他东西都能卖好。


其实,说这句话的人或多或少会对保险存在误解和偏见,他们甚至排斥一切推销行为。这是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不喜欢被推销。


当然,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普遍提高,我已经把这句话看作是对保险代理人的赞美。


既然保险是最难卖的商品,那就要坚信,让客户接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对产品的接受过程,也包括对代理人的接受过程,这个过程是不能压缩的,否则将产生销售误导的恶果。



发掘客户的需求


在26年代理人发展史上,销售误导一直是保险消费者对保险业最主要的“槽点”之一,这个问题从代理人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存在,已经成了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顽疾。


按照保险原本的理念,买保险的人最应该关心的是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是风险来临那一刻,理赔金够不够用。很多人之所以思考有偏差,主要原因就是很少会主动去考虑死亡和伤残的问题,尤其是死亡。


死亡是一个大家都很忌讳的话题,客户不愿意谈及,代理人也不能强调。反而对于养老、子女教育的问题大家都感觉良好并乐于谈及,于是很多人只买养老险、大病险,以及为子女买的教育储蓄险,对寿险却不闻不问,其实这些都是购买保险的误区。


反过来看,销售误导也是一面镜子,映射的也是消费者的个人私欲,国人的保险意识普遍不强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恰恰是消费者主动把保险产品与理财、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比较,获取收益的欲望大于获得保障的欲望,于是,保险产品不得不伪装成理财产品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这样的行业误区也对优秀代理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仍然要秉承“专业”和“道德”的标准。保险代理人要帮助客户发掘他的需求,事实上潜在需求一直存在,只是需要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启发和搭配。


我一直强调“让一家之主更有尊严”。2012年12月,我的一位客户在做完体检之后被拒保了,这位客户4年前已经为妻儿做了全面保障,自己却一直没有购买保险。经过多次沟通,客户终于决定为自己投保,却在体检时被发现身体出现状况。



当时我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写在了微博上,很替客户惋惜,其实这也正是保险产品的特性:不需要时购买,需要时使用。


我并不忌讳和客户谈论生死,反而认为在快节奏、高营养和多变化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应该对隐匿在身边和周遭的风险加以重视和防范。


从来没有一位死者家属对保险代理人这样说:“人都走了,花死人的钱太难受了。那理赔款就不要再给我们家了。”相反,他们都说:“人已经走了,可家里面上有老、下有小,这么困难,保险公司能不能多些赔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