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圣坛的?

 cqyuanye 2018-01-12

简单地说,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是孔子的弟子们对老师的尊崇打下了第一步的基础。孔子死后,弟子们一起为他守墓三年,并回忆他的教导,结成了《论语》这部书的初型。孔子的影响力,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最早扩散去的。也正是他的弟子们,最早称他为圣人,比如弟子子贡就评价老师“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也。”

孔子逝世,鲁哀公在诔辞中尊称孔子为“尼父”,为其离去深感内疚。而“尼父”也成为孔子死后获得的首个官方敬称。

而100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秦代“焚书坑儒”,孔子的评价在官方那里跌到低谷。汉初推行黄老之学。而很多人都知道,到了汉武帝那里,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孔子儒学思想第一次成为官方认定的指导思想。

司马迁的《史记》,则为孔子地位的奠定做了重要思想鼓吹。《史记》中有200多处提及孔子,引用孔子言论近100处,还将他一介布衣与王侯将相置于同等地位,作《孔子世家》。孔子“至圣”称号便来自《孔子世家》中“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的评价。

同一时期在民间,甚至对孔子进行了神化。比如有人说,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也对孔子崇敬有加,比如北魏孝文帝定孔子谥号“文圣尼父”、隋文帝追其为“先师尼父”、唐高祖定“先师”、唐太宗先定“先圣”又改为“宣父”、唐高宗尊为“太师”、唐玄宗追谥其为“文宣王”。等等。

到了宋代,儒学思想再次被官方指定为指导思想。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同一时期的西夏人甚至给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

到了元代,对孔子的封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而到了明代,明世宗朱厚熜觉得孔子称王有点不伦不类,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虽然不称王了,但孔子在圣坛上的地位仍牢不可破。

到了清代,清代顺治二年,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亲自为孔庙写下“万世师表”的匾额,雍正帝颁诏“加封孔子先世五代俱为王爵”。

鲁迅说:“孔夫子到死了以后……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这个过程大致就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