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人才,如何从“招分”变成“招人”

 老沈阅览 2018-01-12
          ■整理 解放日报记者 徐蓓

  日前,第二届“君子养成”教育研讨会在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举行。研讨会上,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萧功秦、复旦大学原招生办主任丁光宏各抒己见,探讨了当代选才之道。

  好奇心、陶醉感和思想力
    
  ■萧功秦

  我有一个人生座右铭,那就是“好奇心、陶醉感和思想力”。我觉得这也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启示。他是在告诉我们,知识是一种非常崇高的超越功利的东西。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有同样的想法。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颗超越功利的好奇心,只要不扼杀它,它始终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好奇心是可以始终存在的,它是我们思想和精神的支撑点。始终有好奇心,就可以成为哲学家、诗人、科学家,成为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人。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就对知识产生了超越功利的热爱。我高中毕业以后没有考进大学,在工厂生活了12年。在这12年间,我自己记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外部的动力,我在读书过程中完全是自得其乐。在这样的过程中,我逐渐培养出了一种对于哲学、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学的热爱。
  过了若干年以后,我非常凑巧地看到报纸上有一位著名学者写了一篇文章,呼吁大家共同研究清朝前期的历史,我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老先生看到一位青年工人对于清朝的历史有这样的兴趣,于是给我回了信,我们之间就有了通信往来。后来有一次他给我写信说,现在开始招考研究生了,你是不是来考我的研究生?当时我没有读过任何一本大学教材,甚至不知道大学教科书是什么样的,但我想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也非常凑巧,在考试前的一个多星期,我在工厂图书室里找到了一本 《中国经济思想史》,没有上册和下册,只有中册,我读了一个星期,然后就去参加了考试。非常幸运的是,考试中的三道题目竟然和书里的内容是一致的,就这样,我达到了南开大学初试的标准。
  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幸运和偶然的,但我想,更关键的是,我在平时记下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使我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握住书里的要点,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后来,南开大学并没有录取我,我进了第二志愿南京大学。在南大,我的导师知道我的研究兴趣和他的研究领域有相当的差距,但我的导师没有改造我,而是让我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研究。毕业以后,我到了上海,又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近代史进行研究。所以,从我个人的经历看,好奇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源泉。
  除了好奇心以外,当我们用自己的知识来理解现实的困惑,我们就会由于这种价值的自我实现而产生一种知识的陶醉感。有了好奇心、陶醉感,我们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对现实进行思考,我们就有了一种思想力。
  因此我认为,对于选拔人才,好奇心、陶醉感、思想力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要有了这三个要素,人的精神生活就会非常丰富,从而使人获得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进步。

  提高素质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丁光宏

  我曾经在复旦大学当了8年的招生办公室主任。复旦大学的招生网站上曾经发布过一个名单,那是恢复高考后1977年、1978年考进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名单。他们当年从数学系毕业后,去向是什么,做了哪些工作,我们都公布了出来。有意思的是,许多人看了名单后,向我指出其中的一个错误,因为有一位毕业生写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数学系毕业怎么可能去当中文系系主任呢?我说没错,就是中文系的系主任。
  原来,这位学生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虽然被数学系录取,但他对《红楼梦》很感兴趣。当时刚刚恢复高考,红学研究仍是禁区,他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研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进行大数据分析。他对《红楼梦》不同章节里的用词频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前八十回和后面的用词频率是不一样的,由此从数学的角度论证了这本《红楼梦》前后是两个人写的。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当了华师大中文系的系主任。
  举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往往比掌握知识更加重要。
  我们在学校里通过一门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得我们的知识得到不断累积。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学哪一个专业,就一定把它当成你的终身职业。我本人也是数学系毕业的,我最近在做什么呢?在研究中医针灸,和数学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数学系毕业的学生当中,后来成为数学家或者以教授数学为职业的人不超过10%。也就是说,我们每年数学系招生200人,其中只有20个人将来是搞数学的。
  当然有人会问:丁老师,你说能力、素质这么重要,但你招生的时候又要看成绩,差1分也进不了大学,这又如何兼顾呢?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复旦大学就在探索怎样利用优势资源来选拔复旦所需要的人,而不是通过一张卷子、一个冷冰冰的分数来进行选拔。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招生改革上不断砥砺前行,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请复旦大学的教师来选拔未来的复旦人。在上海试点的自主招生改革中,我们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行了改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复旦的教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以此来发现这些学生是否具备合格的素养和能力,判断他们是不是可以被录取。
  当然,中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国的高考承担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还要兼顾公平性,公正是我们的底线,必须守住。所以,我们正着手进行新的改革。未来我们会在高考的时候划一条线,这条线不是录取线,而是你有资格可以和教授见面的分数线。达到这条线的学生,只要你报考了复旦大学,就能和复旦大学的5位教授见面,然后由5位教授给你打分,这5位教授的打分占了很大的权重,能最终决定你到底是否被录取。
  我相信,未来的人才选拔一定会从“招分”渐渐转变成“招人”。

  “三观”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
    
  ■俞立中

  古今中外,一个成功人士的身上一定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诚信,比如和善,比如胸怀远大等等。我相信无论是不同的文化碰撞,还是古今中外的人才选拔,最后都会归结到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培养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理想的人。
  我现在工作的上海纽约大学,成立有5年了。上海纽约大学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它当初成立的时候就非常明确,要把探索、改革、创新作为这所学校的关键词。
  首先,我们就在人才选拔的方式上作了较大的改革。上海纽约大学2018年的招生,在1月1日之前就截止报名了。在报名的学生中,我们不仅看他们在中学的学习成绩,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素养以及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这就涉及我们今天对于人才的定义。所谓人才是指一个人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发掘每个人潜在的能力,能够让他真正成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能够让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活得幸福。所以,我们在人才选拔方面,特别关注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否适合我们这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为此,我们提出一个口号——“选拔优秀且适合的人”。
  讲到素养,大家就会联想到亲和力、领导力、思维能力等具体的素养,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所有这些素养和能力的背后是什么?是所谓的“三观”,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上海纽约大学的招生过程中,我们是在观察学生各种行为表现、语言表现背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学生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胸怀有多大,他看问题有多远,决定了他将来的发展动力有多大,能够飞多高、走多远。
  我在招生过程中看到过这样的一幕:老师问:你为什么选择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回答说:我爸爸妈妈叫我选的。老师问:你为什么选这个专业?学生说,因为这个专业好找工作,赚钱多。这些回答背后隐藏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世界观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纽约大学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除了看他们中学的学业情况以外,我们会通过24小时的校园日活动,通过模拟课堂,通过学生的团队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沟通和交谈,通过很多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上海纽约大学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同时,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选拔适合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尽管最后一个环节还是要通过高考,但只要达到一本线就能录取。
  通过双向选择,可以说我们努力做到了“选拔优秀且适合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