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牢骚太盛者多抑塞

 大西瓜nj5u4j9h 2018-01-13

曾国藩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曾氏以中国学问为教材,不仅尽可能地完善了自我健全的人格,而且成就了一番事功,并因此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走向。摘录他关于读书治学的几句言论,与大家分享。

志识恒三者缺一不可

◆◆◆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

唐浩明点评

志、识、恒,这三个字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志是人生的目标。目标有大有小。大者终生之目标,小者每一个阶段的目标。目标明确,人生道路的走向就明确,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一个个小目标都达到了,则终生的大目标便必有达到的一天。人若无志,则茫然不知方向,势必碌碌一辈子而无所作为。

识,指人对事物的认识与判别,它是能力和智慧的一种体现。识依靠学与历,且更须自身的领悟与提升,故而识最值得珍视。识不易得到,世上有不少人终生无识,所以曾氏说“不可骤几”。恒即操作手段,专一、持久,是此中的最主要内容。大凡像样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故人而无恒,必一事无成。

凡事贵专

◆◆◆

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

唐浩明点评

急功近利、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诸如此类,皆人之通病,曾氏诸弟亦不例外,所以曾氏反复以“专一”教诫。曾家诸少爷正当年富力强而又处事业上的摸索磨合之期,此时最易流于躁竞一途,而事实上,老六、老九等已成躁竞之徒;倘若没有战争给他们提供的平台,终其一生,殆不出荷叶庸人之范畴。

顺境啬境都感恩

◆◆◆

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

唐浩明点评

这是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写给诸弟信中的一段话。

先一年,曾氏放差四川乡试主考,获得一笔较丰裕的收入,于是寄一千两银子给家里,指定其中六百两还债,另四百两分赠族戚。诸弟对此有意见,认为家中老债甚多,六百两不足还,不应以四百两赠人。

曾氏在列举族戚之艰难后写了这段处顺境与困境的话。人处顺境,感恩之心易生,人处困境时与更困者相比后,亦怀感恩之心则不易,非特别仁厚者难以做到。

牢骚太盛者多抑塞

◆◆◆

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然也。

>>>>

唐浩明点评

曾氏功名顺利,但诸弟皆不顺。四弟、六弟都是花钱买的监生,九弟、满弟虽考取秀才却止步不前,四个弟弟的功名都不过生员而已,于是多有牢骚之语,老六老九于此更盛。

咸丰元年九月,身为礼部侍郎的大哥在信中这样教育他们:牢骚者不检查自己,却去怨天尤人,这实在是在思维上出了大问题,既于事无补,又得罪别人,百弊而无一利。

功名之地难居

◆◆◆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

唐浩明点评

咸丰四年八月,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太平军起事以来,朝廷方面所获得的最大战绩,湘军亦声名鹊起。这年九月,曾氏在给诸弟的信中,表明自己大胜之后的态度。

梁氏在“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之后删去了几句话:“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业,其名震一时,自不待言。”

曾氏一离职守制的官员收回武汉,那么,丢掉武汉和未能收复武汉的在职文武官员们,相形之际岂不难为情?一旦难为情,忌恨之心便生;忌恨之心生,于被忌恨者则不利。故而曾氏接下来说:“兄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这是所有居功名之地、得成就之人所应取的态度。

以上内容摘选自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

青岛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