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健康网

 咏菡 2018-01-13
  专家名片
  薛焕洲,男,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南省人民医院知名专家,主任医师;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是河南省医学会大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副主编;平均每年手术1000余例;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科研成果奖6项,获得多项省厅级科研成果奖,在本专业领域技术全面,水平全省领先,率领科室团队创建了享誉全省的“省医肝胆胰腺外科”品牌。
  □河南省人民医院 薛焕洲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体检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那么,体检报告单上经常出现的“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一种什么病呢?都有什么危害呢?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其实,“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者“胆囊息肉”是一个概念,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之分,因为临床影像学检查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统称为“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肌增生症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主要是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样早期癌。腺瘤性息肉又可细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腺瘤性息肉具有潜在癌变可能,与胆囊癌发生有关。而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及腺肌增生症等非肿瘤性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
  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方法预防胆囊息肉。规律饮食、按时吃早餐、低胆固醇饮食、少饮酒等有助于降低胆囊息肉的发病概率。胆囊息肉可发生在胆囊壁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胆囊床体部最常见;其次是胆囊底部、壶腹部和颈部以及游离缘体部。
  绝大部分患者并无明显不适,只有在体检行腹部超声检查时才偶然发现;少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但多数可耐受;特殊部位的胆囊息肉可造成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可造成胆汁排出障碍而导致明显腹痛;极少数患者会出现黄疸、胆道出血甚至胰腺炎等症状。
  治疗胆囊息肉一旦“吃药”“打针”无效,只有手术治疗一种方案。腺瘤性息肉因其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故亦需要手术治疗。而非肿瘤性息肉不会癌变,绝大多数亦不会影响胆囊功能,没有临床症状,理论上不需要手术治疗。但问题是目前的检查手段还无法鉴别胆囊息肉究竟是肿瘤性息肉还是非肿瘤性息肉。鉴于此,变通的办法就是依据息肉的大小来决定治疗策略。
  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发现,非肿瘤性息肉85%以上不超过6毫米,95%以上不超过10毫米;6毫米以下的息肉即使是腺瘤性息肉亦很少癌变;在超过8毫米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占比增加;超过10毫米的息肉不仅腺瘤性息肉占比增多,而且癌变率也随之增高。
  我们通常依据大小把胆囊息肉划分为3个类群。一类是息肉不超过6毫米,且无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可定期进行超声扫查,密切观察。第二类是息肉6毫米~8毫米,视情况而定,如果合并结石,患者年龄超过50岁,女性,则可考虑手术(因癌变风险增加);如果息肉位于颈部或胆囊床体部亦需要考虑手术(肿瘤性息肉好发部位);有临床症状如右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等可考虑手术,亦可密切观察,定期超声扫查。第三类是息肉超过8毫米的建议手术治疗,因随着息肉的增大其癌变的可能性亦明显增高。
  手术治疗的方法:腹腔镜微创手术是首选。可以先行经腹腔镜胆囊息肉黏膜下切除,术中送冰冻切片快速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理诊断。如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非肿瘤性病理改变,则可以保留胆囊;如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腺瘤性息肉则切除胆囊;如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已有恶性病变则需行胆囊癌根治术。
  那么胆囊息肉如何预防呢?我们提出3点意见。禁酒,减少酒精对肝功能的损伤;早餐适当进食植物油脂,规律饮食,促进胆汁及时排空;低胆固醇饮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