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胆囊息肉多大才会癌变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3-06-20 发布于贵州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毫米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占人口总数的5%,男性比女性易患,随着年龄增长而多发,大多数患者无症状。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胆囊息肉伴随临床症状包括腹痛、阵发性呕吐、腹胀以及不能耐受脂肪食物等。但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B超查体时发现病变。而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右上腹不适伴或不伴右肩背部放散痛,个别病例有胆绞痛。

之所以对胆囊息肉如此重视,是因为胆囊癌。胆囊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如果早期发现,治愈的机会很高。但由于胆囊癌没有特殊的体征和症状,加之胆囊的隐蔽位置,使得胆囊癌往往在晚期才被诊断,其愈后很不理想。正因为如此,早期发现胆囊癌对于胆囊癌的治疗和愈后非常重要。

从预防胆囊癌来说,可以采取切除胆囊的办法。但胆囊癌是一种罕见肿瘤,胆囊息肉则高发,如果一旦发现胆囊息肉便切除胆囊,十分之一的中国人就无胆了。虽然没有胆囊最多是少吃脂肪而已,从饮食结构上讲是健康举措,但如此大规模切除胆囊实属过度医疗。

虽然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都是有可能癌变,但癌变几率都很低,绝大部分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都不会癌变。根据国内报道,胆囊癌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胆囊息肉和结石恶变都有一定条件,如果怀疑癌变,就需要手术切除。我们分别来看看,哪些情况需要手术。

胆囊息肉。发现和区分胆囊息肉便成为早期发现和预防胆囊癌的手段。胆囊息根据息肉的性质可以分为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样增生等。其中,只有腺瘤性息肉会癌变。一般来说,胆囊息肉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厌油、上腹部不适,饭后明显。胆囊息肉大部分是良性的,大约5%胆囊息肉是恶性的,对于胆囊息肉高发的中国人来说,恶性的比例可能更低。

胆囊息肉首选B超检查,一般做B超就能够明确息肉的数目、大小、血流情况。如果怀疑癌变(10毫米以上),还可以做CT,MRI等检查。根据大量的临床数据,如果出现以下征象,癌变的几率会高一些或者影响生活,建议手术治疗:(1)息肉单发,直径>10毫米,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偏大;(2)息肉多发,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出现不舒服的症状,且年龄>50岁;(3)B超提示息肉血供很丰富,怀疑有恶变;(4)肿瘤标记物指标升高,特别是CA199和CEA这两个指标,同时排除其他的胃肠道恶性肿瘤;(5)出现明显的不舒服,并且反复发作;(6)对直径小于5毫米,并且无症状者,应间隔3~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息肉大小是预测恶变最有用的指标。大于20毫米的息肉几乎都是恶性的,并且很多时候癌症是晚期的。10~20毫米的息肉应视为可能是恶性的。一些病理学研究支持这一点,研究发现,在大于10毫米的息肉中,癌的发生率为43%~77%,而大于20毫米的息肉100%为癌。年龄是另一个危险因素。一些研究显示,50~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恶性息肉的风险更高。

胆囊息肉不是越多越可怕,大部分情况下,息肉越多,反而是越安全的,因为多发息肉往往是胆固醇性息肉,通常直径小于10毫米,一般不会癌变。而腺瘤性的息肉,通常是单发的,无蒂的,更容易癌变。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顾名思义,就是胆囊里面长石头了。根据结石的内容,可以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以及混合性结石。有的胆结石患者,并不会出现症状,胆囊结石可以在胆囊里活动,如果胆囊结石堵塞了胆囊管或者小的结石掉到胆总管里面,可以引起明显的症状,如腹痛,发热,黄疸,严重的还可以导致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出现休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危及生命。

胆囊结石也是首选B超检查,可以明确胆囊结石的数目、大小,还可以做MRCP检查,明确胆囊结石有没有掉到胆管里面。胆囊结石长期存在胆囊中,与胆囊壁摩擦,可导致损伤,出现炎症,有一定的机会癌变。所以,胆囊结石也需要定期复查,如果出现以下表现,建议手术:(1)有症状或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2)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0~30毫米;(3)胆囊壁钙化或磁化胆囊;(4)胆囊壁增厚(>3毫米)同时伴有慢性胆囊炎。其他情况的胆囊结石,需要定期复查,可以每半年左右做一个B超复查

如果既有胆囊息肉又有胆结石,可以考虑切除胆囊。胆囊癌的其他危险因素是女性、年龄大、其他胆囊疾病。年纪比较大的肥胖女性,如果发现有胆囊息肉,就要多一分小心。

对于息肉直径<10毫米、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毫米,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胆囊切除后,短期内有可能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泻、肚子疼等情况,但是大部分患者很快都可以恢复,并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的来说,胆囊息肉直径>10毫米、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可以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对于直径<10毫米且无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可以定期行超声探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胆囊息肉、胆结石怎么预防?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酒精可直接损伤肝脏,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脂类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

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蛋类(尤其是蛋黄)、肥肉、动物油、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动物脑髓等食品。

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宜选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综上,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毫米以内)又完全没有症状,则没有必要手术;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且仅有消化不良症状(腹胀、嗳气等),可以保守治疗。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0毫米,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10毫米,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

同时,饮食搭配合理,三餐定时定量;每天适宜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和作息规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