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拂晓:《音乐表演艺术论》新书推荐

 drmfslt 2018-01-13

高拂晓:《音乐表演艺术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即将上架

                             

你知道为什么钢琴演奏那么难吗?因为它若不是受到矫揉造作的影响,就是为矫揉造作而感到苦恼,而当你有幸避免了这两个陷阱的时候,又容易陷入干巴巴的毛病。真理就存在于这三个祸根之间。这是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的一段话。这段话从音乐表演的表面深入了音乐表演艺术的本质,又从这种本质的深度,引起大家似乎不言而喻的对音乐表演所面临的困难的好奇和追问。


在表演的表面和解释的深度之间一直有种强烈的冲撞,很多沉迷于舞台的人在长时间缺乏深思熟虑之后,很容易陷入表演惯性,即反复操作某种表演行为,甚至可能导致像T.S.艾略特所懊悔的那样:拥有了经验,却错过了意义。在经验的表面之下驻足沉思,审美的逻辑便获得了与丰富的感性相平衡的张力。在这种张力中,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便转化为一种学术兴趣,成为可以持久保持艺术创造性的精神源泉。


“音乐表演艺术论”要论什么?是长篇大论,还是高谈阔论?众所周知,表演是一门实践课。那么音乐表演艺术论是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吗?表演是一门学问吗?表演需要研究吗?可以这么说,表演艺术论是用理论的思维看待实践中的问题,对其中的规律进行阐述,并做出评价。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但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常常迷失在这条鸿沟之中。


实际情况是,表演艺术家常常不屑于理论,因为要么理论太过高深、云山雾罩,难以理解,要么理论与实践关系不大,理论不能解决实践问题。怎么弥合这道沟壑?只有从实践出发去思考,从实践中提炼问题,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理论并不是要对实践“指手划脚”,而是在思考的基础上用研究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探索艺术的规律,加深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观念和想法,为评价表演艺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视野,为更多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提供思想基础。

从专业的角度看,音乐表演在理论研究领域(比如音乐学研究)长期处于沉默状态,这也是人们总是认为表演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原因,理论家的兴趣不在表演问题,而是作品,特别是西方长期以来以弘扬作曲家和作品的伟大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音乐共识(如音乐史),对表演的相对忽视,以致表演被隐退出学术研究的领域。在国内,表演艺术家虽然有大量的舞台实践经验和体会,但却往往缺乏系统总结和思路(如前辈艺术家的经验),很多实践成果难以很好地保留并流传下来,这也是大量表演问题常常“口传心授”的历史原因。理论的意义实际上也为传承和发展。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理论形成于文字和表达,而表演艺术家的最真切的“表达”即是舞台上的展现,而非文字。这也是从实践到理论的一个现实困难。但在文字凝结的理论背后,是对艺术问题的不断思索基础上形成的看法。


从更宽泛的艺术范围看,音乐表演有其自身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神秘而难以言传的艺术魅力,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或音乐学习者,对音乐表演虽不乏很好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但差异性较大,常常难以建立较为准确的音乐评价和认识标准,而经常求助于专业人士的解读。许多表演上的技术技巧和艺术上的表现,均是以较为微观和细腻的音乐组织要素来呈现的,没有专业音乐的学习背景和实践经验,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理解自然会缺乏必要的知识结构。

本书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本质论、表现论、主体论、接受论、发展论和人才论六个维度,结合历史传统与现实问题来讨论音乐表演这个宏大的话题,因此它更具有导论的性质。这种构架和阐述试图更全面地把握音乐表演这门艺术。整体体现出这样几个追求:一、注重在艺术学理论的背景中审视音乐表演这样一门特殊的分支门类,在分享音乐表演艺术的个性特征的过程中提升音乐表演的理论高度。二、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研究方法,主张多样化的观察视角和观点,方法论的意义更大于理论本身的阐述。三、强调音乐表演艺术的复杂社会性,无论是艺术家的发展,还是审美评价,都受时代和环境的制约,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表演现象,时代的美学和传统的交融。四、中西结合的视点。注重在解释西方音乐的表演艺术规律的同时,考察中国音乐的表演问题,在评价西方的基础上,思考我国音乐表演研究的学术品质和发展方向。


本书采用了一种学术化的思路,从学理上阐释了许多音乐表演的美学问题,同时,也试图从艺术学的审美规律入手,对音乐表演进行全景式的扫描,获得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仅希望此书能给专业音乐表演者或音乐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也希望能对音乐爱好者提供更多观察音乐的视角和观点,起到辅助学习和理论提高的作用。


作者简介:高拂晓,音乐美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舞蹈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美学。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本科生课程《音乐表演美学概论》和研究生课程《音乐表演研究》《学位论文写作》。出版专著《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2010)《音乐表演艺术论》(2018),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1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17),参与完成过多项国家重点课题。获得过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优秀奖(2014)等奖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