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原上丢失的骏马 解码云南唯一蒙古族乡——兴蒙

 斯郎曲培卓拥 2018-01-13

草原上丢失的骏马 解码云南唯一蒙古族乡——兴蒙

兴蒙乡那达慕盛况

草原上丢失的骏马 解码云南唯一蒙古族乡——兴蒙

当地民居门上的蒙文对联

三年一届的兴蒙乡那达慕如期而至,在日前举行的“云南蒙古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上,内蒙古阿拉善盟文联副主席额·宝勒德动情地说:“我现在的心情既伤感又高兴。远在千里之外的兴蒙同胞一直守望着家乡,这匹草原上丢失的骏马没有忘记祖先,同时我也为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现状高兴。”通海兴蒙蒙古族是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南征后落籍云南的蒙古骑兵后裔,目前兴蒙乡大约生活着5000多名蒙古族人,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

解甲归田

隐居杞麓山水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万骑兵攻打云南,彼时的通海县曲陀关为军事重镇,1283年升格为宣慰司都元帅府,阿喇帖木耳任云南曲陀关都元帅。此后都元帅府派300余名蒙古兵驻守杞麓山,把蒙古军编为上营、中营和下营。

1293年都元帅府在辖区内实行军屯,垦田种粮供应前方,驻守在杞麓山的蒙古军营率先被立为军屯区,将士们一边捕鱼,一边在沼泽滩上围垦造田,种植水稻。因长期与当地各族交往频繁,单身的蒙古军人便与当地妇女通婚,在杞麓湖畔繁衍生息。

半个世纪后,兴蒙的渔业已非常发达,元政府遂把原来的上中下三营改为上村、中村和下村。军士们不需要打仗,全部解甲归田,成为杞麓湖畔地道的“农渔民”。

因而,当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30万大军攻下云南时,驻扎在杞麓山的蒙古军户们能够巧妙地避开明军,这也是现今兴蒙乡会聚集着如此庞大的蒙古族群的原因。

喀卓语

10%老蒙古语

1368年元朝灭亡,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不降,1381年明朝大军进攻云南,蒙军败,梁王自尽。部分蒙军散居到了云南各地,逐渐融入到其他民族中。

据了解,云南现有蒙古族28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玉溪、曲靖、文山等地,通海兴蒙乡是整个西南地区唯一的蒙古族聚居地,生活着5000多名蒙古族。

位于通海杞麓湖的兴蒙乡1988年建乡,现有3个行政村,5700余人,其中蒙古族占到总人口的95%以上。

700多年的沧桑变迁,马背上的英雄从牧民变成渔民,又从渔民变成农民。没有奶茶和马奶酒,他们改吃大米;为适应农耕渔猎,他们将蒙古袍改为短上衣和裤子;为方便交流,融合了周围民族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喀卓语。

云南蒙古族研究会副会长杨剑利介绍,现今兴蒙的喀卓语约10%是原来的老蒙古语,彝语大概占了30%,例如其中的烟、吃饭等就是彝族语言,此外,喀卓语的构成还囊括了哈尼语、傈僳语、白语以及普米语等。

三叠水

人生的3种阶段

上月13日,兴蒙那达慕举行的前一晚,通往兴蒙小学的小道充满节日喜庆。白墙飞檐点缀着吉祥的彩云图案,大门上书写的蒙文对联彷佛置身于大漠的某个村庄;门前氤氲着贴有“喜”字的高香,那达慕里喜结连理喜上加喜……

除了独特的喀卓语,兴蒙的女性服饰三叠水也自成一派。三叠水代表了人生的3个阶段。

一叠水是从出生到结婚前,由一件小褂(左边有8块银排扣)、一件长衣、一件汗塔组成,外露高领,头戴凤冠帽,部分头发系于凤冠上。

二叠水则在结婚时穿戴,代表成家立业阶段。二叠水不戴凤冠帽,用黑色包头布盘于头上,部分头发则系于包头上。生过小孩后,头发则要盘于头顶,用包头裹严不外露。

三叠水是老人穿戴,代表了人生功德圆满、子孙满堂。由长衣、汗塔以及一条两头绣有精美花边的腰带组成,头饰与生过小孩的妇女相同。

一枝独秀

南方蒙古族文化

13世纪初成吉思汗为培养神箭手,经常在营地举行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比赛以庆祝胜利,称为三项那达慕,后来逐步演变为庆祝丰收的盛会。

元军驻守通海曲陀关时,经常举行三项那达慕,会期一至两天,参加比赛的优胜者将被赐予一匹骏马,明洪武十四年以后那达慕被迫中断。

兴蒙乡1981年恢复那达慕大会,每年举办一届,1992年后改为3年一届,内容包括经贸活动、摔跤、马术、集体会餐、龙灯、虾灯、划旱船、大王鞭等。

上月14日,兴蒙三圣宫人群摩肩接踵,宫内三尊塑像分别为中间的成吉思汗、左右两边的蒙哥和忽必烈,巨大的羊头、水酒等祭品渐次摆放妥当,宣布祭词、敬香、跪拜……祭祖仪式结束后,兴蒙那达慕拉开序幕。

兴蒙蒙古族的歌舞努力保留着北方蒙古族风格,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兼收并蓄,例如“烟盒舞”和“龙头四弦琴”就有鲜明的彝族特征,一些舞蹈动作也融进了哈尼族元素。

第二次参加兴蒙那达慕的云南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授秦臻认为,蒙古族文化本身具有较强包容性,兴蒙的蒙古族文化是具有南方少数民族特点的蒙古族文化,是北方蒙古族文化的拓展,其文化核心是祖先崇拜,此次开幕式上演出的四弦琴、草墩舞以及兴蒙妇女独特的三叠水服饰都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特征。

唯一性

旅游开发需谨慎

谈到兴蒙文化旅游的保护与发展,云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我省文化研究学者杨福泉说:“忽必烈南征云南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一部鸿篇巨制,当中有精彩的历史和民间传说,有忽必烈的爱情,有他与少数民族头人结下的友谊,甚至兴蒙这支蒙古族是怎样从牧民变为农渔民的,他们当时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杨福泉认为,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影视、声光秀等表现手段,将其打造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兴蒙乡乡长杨速华介绍,目前兴蒙乡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挂牌成立了中国西南蒙古族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开设马头琴、舞蹈、声乐、喀卓语等课程。同时持续开展兴蒙蒙古族语言收集整理工作,补充了喀卓语单词150个,成语60条,民间故事5个。

云南旅游界人士认为,兴蒙乡的文化旅游倘若得到合理开发,可与周边的通海秀山、文庙、古城串联成一条精品旅游线,将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全新活力。目前已有贵州企业计划在兴蒙投资发展旅游产业。

然而外界担心的依然是“开发”与“保护”这把双刃剑如何得到平衡,丽江古城和元阳梯田在成为世界遗产后都出现了原住民外迁、传统生活演变的尴尬,独具南方特色的蒙古族文化在整个西南具有唯一性,潜在文化价值巨大,因此当地政府在旅游的开发上也必须有严格把控。(春城晚报 记者 秦明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