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再来看石涛、八大山人、王原祁的山水十二册页!

 一一刹中 2018-01-13
  12月17日晚,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以9.3亿元成交,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
  1 《江上人家》
  在书画界,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被称为是“传说中的十二条屏”!只在《齐白石作品集》等重要著录中得以一窥局部。
  2 石岩双影
  在十二条屏中,可以见到齐白石笔下的美好家园情景——长天照日、桂林山水、浮萍山影、小桥流水,是中国人世代相守的、文人内心里无限向往的精神家园。
  3 《板桥孤帆》
  该画作承载着历代文人山水家园的情怀,画法是以石涛、徐渭的笔法为主,写湖南家乡和桂林的真山真水,其眷眷之心完全是沉浸在东方式的美好家园中,与观者内心共鸣。
  4 《柏树森森》
  5 《远岸余霞》
  6 《松树白屋》
  7《杏花草堂》
  8 《杉树楼台》
  9《烟深帆影》
  10 《山中春雨》
  11 《红树白泉》
  12 《板塘荷香》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清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 纸本设色
  47.5 x 31.3 cm 波士顿美术馆藏
  石涛是明朝宗室,原本应是过富贵生活的,但由于国亡家破,因而他所走的道路十分曲折,早年的石涛面临着家庭的不幸,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从此登山临水,云游四方,漂泊或居留于异乡客地,足迹达半个中国。
  自然景观的长期熏陶,身世不定的感念,造就了这位天才画家。石涛的绘画作品和艺术思想,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所著《画语录》直至今日依然被奉为圭臬。
  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
  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
  此册作画构图新奇,意境翻新。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
  石涛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烘托高远之意。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



  朱 耷

  朱耷(1626—1705),为清初写意派山水花鸟画大师。其笔情纵恣,不拘成法,意境荒凉,对后世影响深远。郑板桥赞扬他的画是“横涂竖抹千千万,墨点无多泪点多”。
  其山水作品的数量和影响似远不及花鸟。主要原因之一是八大现存的各种山水作品大多是比较小幅的,且一般以局部山水的题材出现——这显然与他明朝遗老的特殊心态有关,
  在他的认识里,目之所及,不过残山剩水、枯枝败叶,而这显然也是他后来一度遁入空门的直接原因之一。
  八大比较多的是以册页形式存世的山水。八大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设色作品多是偶一为之,图绘凋零的树木被笼罩在深秋的寒意中,空旷荒寂的意境中孕含着作者对明朝故土的无限怀念。
  山石画法取自黄公望,其轮廓以尖硬的线条勾勒,石面略作皴染,于散漫随意中不失古雅的情趣。整体画风则显现出董其昌明洁秀逸、华姿润泽的艺术风貌。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八大山人也不能摆脱时代趋势的影响,构图布局受倪瓒影响,而山石则有黄公望遗意。后来他转学董其昌,画风为之一变。



  王原祁拟古山水十二开

  王原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
  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形成娄东画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
  晚清娄东画派代表人物秦祖永论王原祁画风:「中年秀润,晚年苍浑」;论其画曰:「沈雄验右,元气淋漓,笔端金刚杵之语不虚也」。
  在“四王”中,王原祁年纪最小,但成就最高。王鉴见之谓时敏曰:“吾二人当让一头地。”时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黄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神形俱得,吾孙其庶乎?”鉴深然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