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第一街——漳浦府前街

 昵称w4l7 2018-01-13
​漳州第一街——漳浦府前街

漳浦政协文史研究员 林建东

漳浦府前街,位于漳浦绥安镇,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漳浦地属七闽地,秦朝并入版图为闽中郡。汉代部分属东冶县,部分属南海郡。东晋曾设置绥安县,属义安郡,隋朝被析,并入龙溪县,属泉州(治即今福州)。唐垂拱二年(686年),割泉州西南地区域置漳州,州治于盘陀岭南麓(即现在云霄县西林村),辖怀恩、漳浦二县。因地处漳江之浦,而定名漳浦县,漳浦县治附于州治。开元四年(716)州署县治由盘陀岭南麓迁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绥安镇),开元二十九年(741)怀恩县并入漳浦县,天宝元年(742)至乾元二年(759)漳州曾改为漳浦郡;贞元二年(786)州治迁龙溪(今漳州市区),县治沿用至今。 随着漳州府和漳浦县治迁到李澳川,漳浦府前街也就应运而生,至今走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街道东西走向,东起浦子口,西至鹿市头①,全长近三百米;路面宽十几米,两边沿街商业走廊宽各约两米,供买卖人遮阳避雨。经历代经营发展,成为漳浦历史的商业中心。在这里,诞生了不少的名宦乡贤,筑就众多豪华壮观的家园府邸。清朝、民国时代,府前街路面是长石板沿街纵向铺就,1958年改成三合土路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建成水泥路面。近期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漳浦县城拓宽,繁华地带转移扩充,府前街虽然容貌破旧,至今仍然商贾云集、买卖欣荣,展现雄厚的根基,媚力不亚当年。

我生于府前街、长于府前街、退休于府前街,回顾历史事实,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漳浦绥安镇府前街是漳州第一街。

一千多年来,先民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由于种种不堪回首的原因,如今只剩下破旧凄零的景观,我们也只能无奈面对。为了能给后世有个交代,这里选择几个代表性的人文遗物,简略叙述。


县衙: 漳浦县旧县衙,位于漳浦县城中心(其靠北部分改建为漳浦宾馆),南向府前街。解放后是漳浦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唐开元四年(716年)漳州府治与漳浦县治同时迁到今址,府县合署办公。贞元二年,府治迁龙溪(今漳州), 这里便作为漳浦县署衙门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是闽南地区最古老的政府办公场所

据记载,府衙于唐开元四年(716年)始建,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县令陈贯通重建。淳佑八年(1248年)县令杨浩然再拓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张理重建,规制伟然,前为大门,大门上为谯楼,西北为仪门,内为戒石亭。从甬道上为露台,两旁为吏舍。露台上为大堂。堂左寅宾馆,左为龙亭库,右为预仓。堂后穿堂,有后堂,堂后为知县厩,堂东为县丞厩,西为典史厩。仪门外左建土地祠,仪门内右为监狱。大堂左有清佐厅、弦歌堂及宣诏亭、颁春亭、申明亭、旌善亭等。其间明正德间毁于兵火, 嘉靖间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多次重修和扩建。

县衙坐北朝南,前为甬道,道前左为监房,兵房,刑房,工房,右为吏房,户房,礼房,大堂正面为仪门,门内有戒石亭,嘉靖间重建并改木匾为石匾,匾今尚存, 正面刻“民之父母”背面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仪门东南侧为大门,上建谯楼,大堂左为仓库,右为宜宾馆,后为后堂,再后为知县廨,东为县丞廨,西为典吏廨. 县衙五十年代尚作为县政府办公会议室,后遂渐拆除,至1984年拆后堂,仅存正堂及左右耳房。现存县衙正堂,为清康熙间重建,占地276平方米,墙体三合土夯筑,厚0.4米,墙土中夹进大量的碎砖瓦片,县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台梁木结构,一斗三升式斗拱, 悬山顶,青石鼓形雕花柱础,木柱无收分,前轩卷棚顶,第三进明间作屏风, 是为知县的办案处,上悬清康熙十二年知县乔甲观书"亲民堂"匾以及洪武三年知县张理书"紫阳牧爱堂"匾,清乾隆间,正在坐堂的漳浦知县就是这个公堂上被人杀死的,成为轰动朝野的一件大事。

  旧县衙经1986年重修以后,便作为漳浦县历史文物展览场所,1991年以后作为县博物馆的馆址。

1949年的景观是:县衙大门南向,直冲一条石板铺就的直道通府前街,直道与府前街等宽,长约120米,两边各有一棵巨大的古榕树(1958年被伐),直道东侧有钟亭,钟亭里面悬挂一口古代大铜钟(文革期间被毁),与印石亭、西宸岭的仙脚印一起在民间留下了美好的传说。(传说铜钟是神仙铸造,完工后神仙临离开时交代旁边的人员,等他离开一会儿才敲钟。神仙第一步踏到印石亭,第二步反向踏到西宸岭,钟声响了。因此,钟声最远只能传到西宸岭。)直道东侧钟亭南边有一座吧刹做市场(俗称县前埕),1962年改建成文化馆和新华书店。

县衙前直道近期因旧城改造已拆除。

府署中的建筑,都被拆除改建,现在属于漳浦政协和宾馆,只有旧衙正堂历代有维修,今仍存旧貌。1985年列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从浦子口自东向西排序,简介府前街主要古迹)

陈则蔡故居:位于浦子口与东埠交界处,2012年拆除.(陈则蔡,原本姓蔡,因继嗣于舅父而名陈则蔡。民国福建省参议员,1949年赴台湾,夫妇倆均过百岁而逝,其后裔居台湾或移居美国。)


浦子口林氏老屋、亲堂厅:富商林剑族居地。清末民初民谣曰:“鹿市头十坎店,不如浦子口一把剑。”

旧县供销社:古为昭忠祠,民国间改称忠烈祠。抗战胜利后设置军运处,处理军需、壮丁与军队的交接事宜。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建置漳浦县供销合作总社。

风巷、小埠巷:吴姓聚居地。

卢烶官厅:位于菜市场斜对面(卢烶,卢维祯侄子,万历十六年中举。)

旧菜市场(原大埕内):明末名宦李瑞河后裔府址,李氏后裔部分在此居住。

后沟巷:位于府前街中段,通孔庙,卢维祯②后裔聚居地。

大庙内:祀开漳圣王,自宋朝开始以后历代,是县府官员月祭朝拜开漳圣王的地方,即原县前埕供销大楼东侧,俗称大庙内。现在,庙内案台仍在,北墙仍挂着陈元光的坐式画像,民众持续朝拜从不间断。漳浦县康熙誌曰:威惠行宫在县署之左(见漳浦县康熙誌“庙宇”),(威惠行宫又考:见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上册p383《漳浦县学社》:“按周瑛府志学社十有七所坊五所…仁字在县治左即威惠行祠,初,有司以西庙隔远,不便瞻谒,旁近别立祠为行祠,学社寓焉。…”)


历史是发展的,社会是变迁的,漳浦县城将面临巨大的变革。旧城改造在即,古府前街将成为历史。为了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存在,我制作了这一相册,以饷社会。


注:另附高东溪、卢维祯简介以及民间故事于后,供读者参考。

①鹿市头的传说:获鹿感鱼的故事(褒扬高东溪孝道的传说)

高登十一岁丧父,母亲勉力供其求学。他读书勤奋,事母至孝,日背书千言,夜伴母在织布机前朗诵白日所读过书本。十四岁时,为攻读《易经》就到梁山白石奄,少人所到之处去静读。母亲在家劳动供给伙食,母子相依为命,生活相当困难。 

有一次,东溪的母亲病倒了,病情沉重,请医生开药,医生交代须以鹿肉为药引。邻居告知“梁山有鹿”,当夜,东溪独自进梁山,住在白石庵。天蒙蒙亮,东溪开庵门,看见一头老虎,向他摇头摆尾而去,门口草丛中留下一团白绒绒的东西。东溪上前一看,原来是头小白鹿,暖和和的,心脏还在跳动,他抱起小白鹿说:“娘啊,我们需要肉,果然,老虎叨鹿崽来送我们。”回到家里,高母抚摸着小鹿说:“听其声,不忍见其死。老虎有义、鹿仔有缘。”交代东溪“药引就用鹿毛代鹿肉吧。你把它养起来,作个伴吧。”。小鹿养大了,常陪东溪入城上市买文具、书籍、生活用品。后来小鹿还能单独入城上市,脖子上挂只竹篮,要买的物件写好连钱一起放在篮子里,商人一看就知是东溪先生要买东西,根据篮子里的字条,算了铜钱,放下货物和购物回执,让小鹿带回家。从此以后,鹿上市的地方称“鹿市头”延称至今。

南宋建炎元年(1121年),金兵侵入长汀中下游,高宗赵构流亡于江浙一带。高东溪为救国计离家到江浙一带找皇帝:有一天船到松江水上,看见众渔夫在捕捞鲈鱼。他不禁想起家中的母亲,说:“这时娘亲如果能尝到鲈鱼,不知有多幸福。”正说时,“噗哧”一声,只见江上一条4—5斤重大鲈鱼跳上船板,一渔夫急忙上前抓住,东溪急说:“别伤害它。”渔犬取来一桶水,把鱼放入桶中,东溪取宋纸笔写上“东溪奉母”,然后取小竹管,小丝线把纸卷入竹管,双头用蜡烛封住,再把竹管系在鱼鳃上。说“鱼啊,你真有义,就游回漳浦杜浔港吧。”果然鲈鱼千里迢迢游到杜浔港,杜浔渔夫得鱼,看到竹筒内字,知是尔溪奉母鱼,送去高家,高母说:“鱼真有义,就放它入港,繁殖后代,子子孙孙,造福杜浔港吧。”果然,自此,杜浔港、六鳌港等闽南一带海域都有四翅松江鲈。 


②卢维祯略传

卢维祯(1543~1610年),字司典,号瑞峰,别号水竹居士。明代福建漳浦县城后沟巷人,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卢维祯5岁从师,颖悟无双,识者知其必成良才。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才18岁就考中举人,适遇母丧,在家丁忧。隆庆二年(1568年)成进士,授太常寺博士。随穆宗皇帝祭祀郊坛,他体貌莹然玉润,礼度闲适,举止从容,声音洪亮,穆宗甚为赞悦,每岁祭祀南郊及大祫(xiá),都命他充任祭官。太常寺原没有志书,寺卿将修志任务交给他,他只用10个月,就完成《太常寺志》。隆庆五年(1571年),升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改任考功司、文选司主事。万历元年(1573年),升吏部稽勋司员外郎。万历三年(1575年),因病请求回家疗养。他在家闭门养病,3年间,未向有关官员递过一张名帖。万历六年(1578年),调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万历八年(1580年),升吏部验封司郎中,又历任考功司、文选司郎中。卢维祯在吏部遍历四司,这是穆宗皇帝命授给清要之官的特殊荣宠,因此在漳浦县城北门外建立“天官”坊表(已被毁),世称为卢吏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逝世,终年67岁。赠户部尚书,赐祭葬。

卢维祯府邸在后沟巷,清末被长毛反(义和团)焚毁,其后裔部分仍另修房屋居住其中。府前街旧市场(原大埕内)对面是卢氏官厅,系卢维祯侄子举人卢烶(万历十六年中举)府邸,房屋整体结构保存较好,历史上几经交易,现在已成为吴,胡、陈三姓的居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