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新解:宠辱若惊

 芳草屋845 2018-01-14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题解】

在本章中,老子主要阐述了人的尊严和个人修养问题,强调了“贵身”的思想,还指明了“宠”和“辱”对人身的危害。在老子看来,一个真正有理想的统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因为只有珍重自己生命的人,才会懂得去珍重他人的生命,人们也才会放心地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给你。

上一章中,老子说到圣人都是“为腹不为目”,才能够“不以宠辱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在本章中,他接着说“宠辱若惊”,指明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在老子看来,“宠”和“辱”对人尊严的伤害都是一样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的尊严。因为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就会一直担心失去,因而人格上无形地就会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受任何的辱与宠,他才可以在众人面前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不计较自身的宠辱,才能够获得至高无上的人格尊严;以天下为“大身”的人,才能够为天下解除“大患”。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王夫之《老子衍》:辱至则惊,去则洒然矣。宠至则惊,去之又惊,故较之尤劣。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为士者以道德为上,爵禄为下。上案也,下辱也。中人乃宠荣辱,操之则粟,舍之则悲。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由有其身。归之自然。色声味货,身之大患也。众人乃贵之甚于身,皆徇外而忘内故也。

王夫之《老子衍》: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王夫之《老子衍》:唯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任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任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为百姓履藉而不倾。

陈致虚《道德经转语偈》:大患只为吾有身,分明得失总皆惊。没身方是出身处,大患从来亦强名。

河上公《老子章句》: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得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於万民之上,长无咎也。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若:副词,于是的意思。

②贵,珍贵、重视,以……为贵。大患:大的祸患。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并不是光荣的而是低劣卑等的。

④寄:寄托,交付。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⑤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此句意为以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解读心得】

世上的人们,都希望得“宠”,都害怕受“辱”。但事实是得到宠爱并不会使我们永远快乐,而受到他人的冷眼、辱骂和轻视的时候,我们却会表现出很大的惊恐和不安。人们自身患得患失的弱点决定了无论是得到宠爱还是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宠辱若惊,贵大患失神”是世间常人的普遍心态。

那么,世间人们为什么都存在着这些弱点呢?老子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世间常人总是念念不忘自身利益,经常因为利益的得失而患得患失,于是老子接着又提出了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观“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他认为人们应该把自身融于天下之中,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荣辱的重视远远超过对身体、对生命的重视,这种价值观是有失偏颇的。当然,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不乏有很多人,还把荣宠和功名利禄看做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为的就是要光耀门楣、庇佑子孙。他们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哪怕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的确,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俗人而言,每个人都需要、都渴望功名利禄,但把他们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了。本章中,老子就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是最重要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根本不能与之相比;因此就应该清心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众,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名句品读】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家讲究的是顺其自然,他们认为突然受宠或者受辱都极容易受到惊吓。而突如其来的宠或者辱一定有其产生的根源。身体正是产生大祸患的根源,时刻重视身体的变化就要像时刻提防祸患的出现一样。因为人产生的很多欲望都与身体有很大关系。很多人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加舒适,对享乐的追求就更加强烈,不知不觉间便走上了一条贪图享乐的不归路,而这正是产生祸患的初始形态。

唐太宗时期,有个负责运粮的官员一时疏忽,导致运粮的船只沉没了。到年终考核时,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奉命给下级官员评定等级。评定等级事关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所以大家都非常紧张。因为运粮船沉没一事,卢承庆给那位运粮官评了个“中下级”,那位运粮官没有流露出半点不高兴的神情。后来,卢承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又将运粮官的级别改成了“中中级”,运粮官也没有流露出半点高兴的神情。卢承庆赞扬他“宠辱不惊,实在难得”,又将他的级别改成了“中上级”。此后,“宠辱不惊”这个词语就流传开来了。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把天下当做自身一部分的人才可以担起天下的大任。这样的人,是自私的,也是无私的。因为天下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天下,为天下工作就等于为自己工作,而为自己工作也就是为天下工作,二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为自己,叫做自私。多数人都是自私的,这类人治理不了天下,因为他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二是为别人,叫无私。无私的人是少数的,他们可以担当大任,但他们智慧不足,而且有不忍之心,因此无私也不是长生久治之道。三是用道来治理天下,用道来奉养天下;他们不但不会损害自身,奉养天下也是绰绰有余。

【经典故事】

处世之道

不过是损失两块钱

小陈是一名年轻的画家,他生性乐观,无论任何时候都保持一种豁达的胸怀。尽管他的画很少有人买,但在片刻的难过之后,他很快就能恢复到以往乐观的状态,继续和朋友们欢声笑语。

一次,他的一个经常买彩票的朋友开玩笑地对他说:“别画那些画了,反正也卖不出去,干脆花上两块钱买张彩票吧,说不定就会中五百万呢,这样你就吃喝不愁了啊!”

于是,小陈就花两块钱买了一张彩票,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真的中了五百万。

朋友们羡慕地问他:“我还从没有见过像你这么幸运的人呢!现在你不用画画了吧?”

小陈笑着说:“不画以前的那种了,我现在只画支票上的数字。”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陈买了一栋豪华的别墅,一辆名贵的轿车,并且在别墅的周围建了一座美丽的花园,还买了好多稀奇古怪的装饰品。

等到弄完这一切之后,小陈很是欣赏地坐下来,他心里充满了满足和轻松,因为以后他再也不用为生活奔波了,可以过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了。他点燃一支烟,在袅袅上升的烟雾中享受着他的幸福。突然,他想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办妥,于是把烟随手一扔就出门而去。

还在燃烧着的烟头躺在华丽的阿富汗地毯上,很快就燃烧了起来,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别墅就变成了一片火的海洋。小陈刚刚得来的一切,刹那间化为乌有。

朋友们很快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心想:小陈这下子肯定完了,刚刚得到的幸福说没有就没有了。于是都安慰他说:“你真是不幸啊!想开点。”

“我怎么不幸了?”小陈问朋友们。

朋友们大惑不解:“难道你不够不幸吗?到手的东西现在一点都没有了。”

“哦,我只不过是损失了两块钱而已。”小陈风趣地说。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人生中的一大不幸,即使钱是中奖得来的。但是换个角度来想,这些钱的前身不就是两块钱吗?损失两块钱,能够称得上不幸吗?只是生活中能够这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但只有抱有这种平和心态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也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

为人之道

胯下之辱

“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在投军前,是个默默无闻、性格内向之人。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些靠漂洗丝绵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在他的家乡淮阴,很多年轻人都看不起他。

有一天,一群恶少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常佩带宝剑,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想当众羞辱他一番。有一个年轻的屠夫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你要是有胆量的话,就拔剑杀了我;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碴儿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会吃亏。只见韩信想了好大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然后大踏步走了。后来,市上的人们都讥笑他,认为韩信胆子真的很小。

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了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是很善待屠夫,并对屠夫说:“谢谢你当年的胯下待遇,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正因为韩信有忍一时之辱的胸怀,才使他保全了自己,后来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学会忍受屈辱和打击,不是消极应对,相反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正好借着屈辱和打击来锻炼自己的心性和品格,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感谢打击你的人,养成忍辱负重的习惯,你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处世之道

李白宠辱不惊笑傲官场

天宝元年,李白到京城赶考。当时,考官杨国忠和宦官高力士都是非常贪财的人,考试不送礼,即使考得再好也会让你名落孙山。

但李白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他偏偏一文不送。考试那天,他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最后考绩很好。但贪官杨国忠批道:这样的书生只配给我磨墨。一旁的高力士不屑一顾地说:“你真是抬举他,我看磨墨就算了,给我脱靴子我还得考虑一下。”随之就把李白排除在了榜外。

一年之后,有个藩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但国书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一些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可怜的杨国忠如见天书,根本就不认识。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辨认得出这些图形所要表达的意思。唐玄宗大怒道:“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发俸禄;六日无人问得,一概免官;九日无人认得,统统问罪。”

后来,有人推荐李白。国难当头,李白没有计较个人恩怨,他接过藩书,一目十行,然后气愤地说:“藩国要大唐割让一百七十六个城池,否则就会起兵杀来。”群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这时,李白又说:“这有何难,明日我面答藩书,令藩国拱手来降。”

第二天,李白上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在场,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

唐太宗用人心急,顾不上太多,就依言传旨。杨国忠气个半死,但也只能忍气磨墨,高力士强吞怒火,也只得跪着脱靴。李白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写了一封陈述利害的诏书,藩使听后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拜谢罪。

李白受辱时不怒,受宠时亦不惊。他被拜为翰林学士后,继续受宠,但他主动上书,要求离去。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这样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以说,李白真正达到了贤人君子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因为他不为一时一事的宠辱而惊恐。

【古为今用】

宠辱不惊,笑对一切

平和的心态就是对人对事要看得开,想得开,不斤斤计较生活中的得失,对荣誉、金钱、利益的豁达与乐观,是人生至高的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心态,不是看破红尘、心灰意冷,也不是与世无争、随波逐流,而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人生是不能回头的旅程。漫漫旅途中,要以平和的心态踏踏实实地做事,坦坦荡荡地做人。始终如一,不因为工作的琐细而拒绝平凡的生活,不因为名利的诱惑而放弃做人的原则。“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不下雨,花一样会凋谢;没有风,絮也会飞下枝头。生命的进程没人能阻挡,也无法改变。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宠辱不惊,笑对一切,时时调整心情,保持最佳心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