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认为,领导者用人应该把握好三大手段

 老河鱼的记忆 2018-01-14

这三大手段是:情感、利益、约束。

注重与人才的感情交流

白居易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说人的心灵有一扇大门的话,那么情感就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身边每一个高明的用人者,肯定是精通运用情感的艺术的。有句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这个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非常善于运用情感。《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讲道,长坂坡之战,赵云单枪匹马,从万军之中,拼死将阿斗救了出来。见到刘备之后,赵云下马伏在地上大哭,刘备也大哭起来。赵云将阿斗双手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扔在地上,说:“为了你这个小东西,差一点折了我一员大将!”赵云十分感动,连忙从地上抱起阿斗,哭着对刘备说:“我赵云就是肝脑涂地,也不能回报主公的恩德!”刘备这一哭、一扔,赵云这位英雄,就对他死心塌地了。善解人意,以情感人,是刘备能够建功立业的奥秘所在。诸葛亮为他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操对关羽又是封官,又是送钱,关羽却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那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情字。由此可见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了。

曾国藩同样是这样一个善于运用情感的人。曾国藩所从事的是带兵打仗的事情,有那么多的人团聚在他的周围而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曾国藩很注重与人才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他和人才之间,有着十分牢固的情感纽带。

【忠告】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塔齐布是曾国藩的一员勇将,在一次作战中,塔齐布因寡不敌众,马陷泥潭之中,迷失了道路,后来被当地的一位农民发现,将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中休息。第二天早上,塔齐布的部下们因为主将一晚上都没回来,认为他肯定战死了,都哭成了一团,曾国藩也悲痛不已。正在这时候,塔齐布回来了,曾国藩听说后,连鞋子都没穿,光着脚就跑了出去,抱住塔齐布大哭起来。塔齐布说:“我饿极了,快拿饭给我吃吧。”曾国藩这才破啼为笑。我们看,这一哭、一笑,都是曾国藩真情的流露。如果你是塔齐布的话,你怎么能不感动呢?

1855年8月,塔齐布因为打九江打了很长时间打不下来,又急又气,结果呕血而死。曾国藩听到塔齐布的死讯以后,伤心欲裂,连续几天都不睡觉,不吃饭。他亲自赶到塔齐布在九江城下的军营中,为塔齐布主持了葬礼,并且在塔齐布的灵前大哭了一场,在场的将领们也都忍不住哭了起来。塔齐布家在北京,家中还有老母亲,十分清贫,曾国藩知道后,便让湘军粮台设法为塔齐布筹了一笔银两,委托人转交给塔的老母,并对塔齐布的两个弟弟的生活也作了安排。

湘军之中还有一员大将,叫李续宾。曾国藩对李续宾十分推崇,李续宾对曾国藩也是忠心耿耿。曾国藩父亲去世,回家守制的时候,清政府乘机剥夺了他兵权,而李续宾不管这一套,还把曾国藩看作是最高统帅,不管什么事情都向曾国藩报告、请示。朝廷迟迟不肯让曾国藩出山时,李续宾甚至表示要辞职回家。1858年,李续宾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孤军猛进,结果被围于三河。曾国藩得到消息后,就非常伤心地对人说,以李续宾的刚烈性格,肯定会死在这场战役中了。后来果然如此。而当李续宾战死的确切消息传到曾国藩大营的时候,心如刀绞的曾国藩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当着众人的面放声大哭起来。

曾国藩与李续宾的弟弟李续宜感情也很好。李续宾在三河战死后,他的部队就归了李续宜带领。曾国藩和李续宜可以说是无话不谈。同治元年八月,李续宜在曾国藩的大营中冶病,曾国藩每天都到他的病床上去探视,晚上还要看一看李续宜的睡眠情况。他在给弟弟们写的家书中说:“我每天到李续宜那里探视,他身体很瘦,又经常咳嗽,好象是有了内伤,但他的精神还很好,静心调养,应该可以痊愈。”当他看到李续宜晚上睡觉十分香甜的时候,感到由衷的高兴,特意写信给弟弟们,让他们跟自己一同分享这个快乐。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湘军之中,很有一种“家人父子之情”。曾国藩还说,湘军所建立的,是千人同心、万人同力的“死党”。很多人才乐意为曾国藩所用,其中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这个“情”字有关。情感是有回报力的,凡是人才,都需要情感上的关怀、体贴、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今天的领导者,也应该将情感当成一种力量,用它去动员、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激发人才的热情和活力。

不过我们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领导者的情感一定要出自真诚。我们上面已经说过,曾国藩用人很讲究诚字,这个诚字,同样也是与人才进行情感交流时所必须把握的。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虚伪的情感不但打动不了别人,反而只能弄巧成拙。还有,在运用情感的时候,也要把握感情和理智的分寸,不能让情感的洪流冲垮了理性的大堤,否则只能坏事。比如上面谈到的刘备为了给关羽复仇,不顾与东吴联合抗魏的大局,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兵败身亡。这其中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自检】

为什么要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你认为与人才的情感交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毕竟是现实中的人,除了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曾国藩在以情感打动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以现实的利益驱动,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曾国藩用人的第二个手段,就是利益的引导。

用人要以利益为引导

【忠告】

人除了精神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

曾国藩自己对于钱财看得很轻,并且要求将领们也能不汲汲于名利,认为汲汲名利者是干不成大事的,但他也知道,“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的欲望。”,因而利益的驱动不但不能少,而且一定要做足。所以他的《水师得胜歌》最后两句总结性的话,就是“仔细听我得胜歌,升官发财笑呵呵”。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说:凡是出来带兵的人,都不可避免会稍肥私囊,要想让做到一点钱也不拿,是不可能的。

【忠告】

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的欲望。

实际上,高谈忠义的湘军将帅并不忌讳谈名谈利。咸丰八年曾国藩第二次出山的时候,他的部下大将李续宜就劝他说:对于名将来说,“非花费十万两白银才能请求他出来为你所用,出来之后,又必须每月花费一万两才足以够他使用。”因此李续宜建议他不要怕花钱,而是要“轻视银钱”,以重金求人才。左宗棠首次出来带兵,胡林翼也写信教他“军营中的办公费用一定要多定一些”,因为“聚集人才依靠的是钱财”,特别是“用兵打仗更是不能在乎钱”,让他“不要学那乡下里的老教师,得到一笔学生交的学费,就觉得一生都吃不完了”。曾国藩也曾经向清朝皇帝奏报说,湘军以当兵为名利两全的事情。 所以曾国藩给将领们定的薪水都很高。按照湘军饷章的规定,营官每月为白银二百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人以上的每月为三百九十两,五千人以上的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的六百五十两。《湘军志》说:“带五百人的每年收入白银三千,带一万人每年收入六万,这还是廉洁的将领。”所以湘军将领人人都很有钱,有10万家产的大概有100多人。彭玉麟号称最廉洁的将领,但他自己说,打完仗后,除了已经报销饷项及阵亡恤赏养伤各银外,剩余可以归入私囊的白银近六十万两。加上克扣军饷、包揽货运,贪污税款,更加上打完仗以后的公开劫掠,湘军将领都发了大财。郭松林号称400万,席宝田分给10个儿子每人24万,加上公产及捐助,财产将近300万。曾国荃有田万亩,房产、钱庄还不在内,其他将领也都拥有巨资。

除了以丰厚的报酬来吸引将领之外,曾国藩还非常重视对将领的保举。曾国藩刚出来带兵的时候保举不多,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不妄保举,不乱用钱”,结果是“人心不附”,人才都流向了胡林翼幕府之中。一开始曾国藩还以为是因为自己德不服众,后来才渐渐发现,主要是保举太少,使追随自己的人感到升迁无望而导致的。因为人才长期没有出路,就很容易产生离心倾向。像李元度追随自己多年,患难与共,忠心耿耿,竟然没有获得自己的保举,长期沉沦于下面,心里自然不会痛快。

对这个问题,曾国藩的一些贴身幕僚,像刘蓉、赵烈文等,也多次向他进言。赵烈文说:

阁下爱贤好士,这是天下人所都知道的。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离开您了呢?以前的就不必说了,就说最近一段时间相继离开的那些人,是他们有负于阁下呢,还是阁下以为他们没有用而放弃了他们呢?都不是。来投奔您的人,除了少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大部分是为求利而来的。假如得不到发展的机会,那么他们将都会销声匿迹,又怎么会肯来为我所用呢?所以明智的用人者,一定要满足人才的欲望,这样人才才会认为得到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竭尽才力来报答您。这样,才能合众人之私,而成就一人之公,完成您所从事的事业。

【忠告】

合众人之私,才能成一人之公。

赵烈文的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尤其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更是让曾国藩茅塞顿开,使得他马上意识到了保举的作用,这就是:一定使优秀的人才感觉到有升迁的希望才行。于是曾国藩开始改变作风,效法胡林翼,大力保举人才。1854年,湘军攻克了武汉,这是清军从太平军手中所攻克的第一座省城,朝廷上下都十分振奋。曾国藩把握住这个机遇,给皇帝上了折子,开了一大堆的名单,请求奖励。咸丰皇帝高兴之余,批准了曾国藩的全部请求。罗泽南、杨载福、李续宾这些人由此崭露头脚,这对于鼓励湘军的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曾国藩也由此尝到了甜头,后来凡是重大的战功,他都要保举一大批人。像安庆之战,他将功劳归于胡林翼;打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以后,他又将功劳归于将领们,在保单中开列有功人员有1000多名,参战部队的统领、分统、营官等几乎一个不落。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僚有四百余人,其中绝大多都得到过他的保举。所以他的幕僚,即使不是实缺的官员,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的名堂,这其中,有26人成为督抚一级的大员,50人成为三品以上的大员,至于道、府、州、县的官员就数不胜数了。因此只要进入曾国藩的幕府,就可以说是有了升迁的机会,这样人们自然就拼命地来投奔他。而曾国藩本人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和他的人才之间,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下属得到了提升,他的影响自然也就更大了。所以他后来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遇到利益问题,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名声的问题,要注意分享,这样才能成大事。这无疑是他的经验之谈。

【忠告】

凡是遇到有利的事情,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有名的事情,要注意分享。

曾国藩的利益引导,确实是很成功的。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为官者一定要注意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引导。这是决定人才能否为你所用的基础。这一点做不好,就根本谈不上用人。

不过,曾国藩的利益引导也有两重性。湘军将领所得的利益,一部分是来自自己应得的薪水,一部分是公费、克扣军饷甚至是在战争中掠夺而来的,曾国藩对于后者实际上是默许的。这就使得湘军很快就没有了战斗力。因为等到将领们个个都发了大财,也就没有人愿意再肯卖命了。所以后来一打完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湘军就再也不能用了。从这个意义上,利益的引导是一把双刃剑,用人者在使用的时候,不可不用,但也不可不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