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母为何要赶走刘兰芝?

 三驾马车1966 2018-01-14

 

很多人认为,焦母是因为刘兰芝生不出儿子赶走了她。

在中国古代,确有“无后为大”这种封建的思想。一个女人生不出孩子,无法为夫家延续香火,自然会受冷落,甚至会被休弃。但是,具体到这篇文章,这种看法是有偏颇的。

文章有这样的句子“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焦仲卿是一名府吏,新婚后就要出去做官,不能长时期待在家里,让刘兰芝一个人守着空房,这也许是他们不能很快得到孩子的一个原因,但过错并不在刘兰芝,而是焦家太重视做官了,以至于他们俩不能长相厮守。文章有一个细节,焦仲卿在劝说她母亲时说“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刘焦的结合仅有二三年时间,不是很久,暂时没有孩子也是符合情理的。焦母应该明白这些道理,不会一下子把罪责推给刘兰芝。

假设果真是因为没有孩子这原因,那么,谁的身体有问题呢?问题不应该出在刘兰芝身上。因为刘兰芝身体是很强健的,文章这样写她的过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爱劳动,会织布,也懂一些诗书,有些教养。再说,后文写她被休以后,县令为他儿子来求婚,太守也为他儿子来求婚。他们应该说是为儿子娶妻,而不是妾,他们的儿子才第一次结婚,文章是这样介绍县令的公子的“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县令的儿子才十八九岁,正是结婚的最初年龄。而太守的儿子呢?也应该是第一次娶妻,文章说“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没有结过婚,是头婚。如果刘兰芝没有生育能力,这些达官显贵肯定不会这么热衷求娶刘兰芝,谁会让自己的儿子无后呢?

是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恋子情节”造成的呢?

要明白“恋子情节”先可以了解一下“恋母情节”。恋母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恋母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

在《孔雀东南飞》里面,焦仲卿表现出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儒弱,服从。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很显然,焦仲卿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有恋母情结,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因为他非常害怕失去母亲的爱,所以一直是窥测着母亲的脸色,抑制自己的主张,专门为了讨好母亲的满意而生活着的。他带着这种生活态度进入社会,进入婚姻,成了一个懦弱的人,没有母亲的指令,就不能行动,缺乏自主意识,精神慢性萎缩。他整个的一生,除了走上绝路外,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的,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酿成了双双殉情的惨剧。

与“恋母情结”相反的是“恋子情结”了。焦母蛮不讲理,无视刘兰芝的美德,一意孤行,棒打鸳鸯,很可能出于这种人类早期的“恋子情结”,她多年守寡,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为亲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时对自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移情别恋”,因此,夫妻越是恩爱,就越发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兰芝越是贤良,就越发引起她的不满。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恋子情结”的个案,有的母亲排斥媳妇,造成儿子婚姻不幸福,面临崩溃边缘;有的母亲嘴上催促儿子结婚,潜意识里却根本不希望儿子爱上别的女子,挑三拣四,横加阻挠,其原因多出于这种所谓的“恋子情结”。“恋子情结”是相对于“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而言,意味着一种不正常的过度的代际情感。

“恋子情结”形成是有一些特殊原因的,比如从小母亲对孩子的过于溺爱,或者是寡母独自抚养小孩都可能造成“恋子情结”。在本文中,这种“恋子情结”是比较明显的。焦仲卿是焦家的独苗,除了他,还有一个妹妹,于是,他就成了妈妈的掌上明珠,成了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一切由母亲主宰,“不得自任专”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正因为这种焦母具有这种情结,所以她才对刘兰芝恨之入骨,欲休之而后快。文章写刘兰芝快改嫁了,焦仲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表明自己自杀的打算请求母亲让兰芝回来,焦母仍铁石心肠,毫不转变,还在以为孩子会无条件地听从自己的安排,将刘兰芝永远地拒之门外。

“恋子情结”是焦母赶走刘兰芝的一个原因。但我们还是要认识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封建礼教在作崇。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外于那个时代谁都无法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封建礼教在婚姻问题上讲的是门当户对。那么焦家与刘家门当户对没有呢?他们是门不当户不对。文章写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而刘兰芝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刘兰芝补休回家,县令太守都托媒人来求婚,刘不从,她的坏脾气的哥哥说了“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无非是想抬高刘家的地位,从反面说明他们家是低人一等的,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实属万幸。再看刘兰芝的家境,其实并不怎么好,刘兰芝要改嫁,还需亲自动手剪裁衣服呢?文章写道“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如果她们家有钱有权,会让刘兰芝亲自动手吗?

在文章里,焦母休掉刘兰芝让焦仲卿同意的一个办法就是“美人计”,她说道“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在焦仲卿快死之时还再说“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为什么会提到“秦罗敷”这样的人呢?这个人出自《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喜剧性的叙事诗。它写一个名叫秦罗敷的美女在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通。注意她是如何夸耀丈夫的: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间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罗敷从丈夫的打扮之豪华讲到身份之高贵,从相貌之英俊讲到风度之翩翩,极尽夸张之能事。焦母想娶秦罗敷作媳妇,实际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在女方的帮助下成为“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那样连升三级的人。也就是要门当户对,要利用婚姻来作为将来儿子升迁的跳板。

刘兰芝对门不当户不对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她在离开焦家时候去见婆婆,一针见血地说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她跟焦仲卿的区别就是大户人家官宦人家与小老百姓的区别,她嫁到焦家来,就是来作牛作马受焦母的驱使。

刘兰芝是一个“乡野小人”,和焦家贵贱悬殊,自然成了挡在儿子仕途中的一个巨大的障碍,所以焦母要那么拼命地甚至不惜将儿子性命作为赌注来赶走刘兰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