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国论》教案设计教案课堂实录

 老刘tdrhg 2018-01-15

六国论

执教者:谭清才 (湖北)

创设情境: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

雄踞东方的六国为何不足十年就土崩瓦解呢?“一门三词客”的苏家父子就写了三篇六国论

一、整体感知:

一、快速诵读全文,标注字词及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提出疑问,学生解决

1、完:保全(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教师不能有知识性错误哟!)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事:旧事,成例

3、学生齐读一二段,并试译

师作翻译示例

二、研习文本

1、作者是如何论述弊在赂秦的?

2、作者是如何阐发“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从论证的角度属于什么论证?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指的是哪三国?

3、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齐读倒数第二段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中的“咽”应如何读?

4、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苏洵的这篇文章对于六国已无任何意义,对谁有意义呢?六国的境地和北宋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总结介绍北宋的情况,自然补充了时代背景

师补充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西夏、契丹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的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5、穿越时空,回到北宋,你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你会有怎样的感想?

三、拓展延伸

文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标画出来,并大声朗读

生朗读并谈自己如此处理朗读的原因

师范读生根据老师的示范,继续感情朗读

齐背最后两段


《六国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说说曾经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

……

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板书:六国论)

(二)梳理积累

互助讨论学习。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秦人)积威之劫哉。(被动句、省略句)

3.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4.哪一段是论证赂秦的危害?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

明确:第二段针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分论点进行论证。(齐声朗读第二段);

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

(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齐国未尝赂秦,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取。而苏洵认为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6.假如苏洵是战国时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的谋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对抗秦国,而保全自己?试结合文章作答。

明确:(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2)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讨论文本。

再读文本,分组讨论:

1.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试结合课文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2)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对外战争。

(4)统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厌倦了几百年的混战。

……

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2.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你是从何得知的?试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从课文第五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历史覆辙,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现在一统天下,力量强大,来劝谏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才是唯一出来。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对于六国的灭亡,古今学者进行过许多分析和探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宋]苏辙《六国论》)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明]刘桢《六国论》)

读了上述两段选文,你有何感想?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以“也谈六国灭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附(一):板书设计(略)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一提到吃,有人会从睡梦中惊醒。(生笑) 老师问问大家,酸甜咸苦辣中,你喜欢哪种味道? 


生(1):我喜欢甜,我喜欢吃蛋糕,冰琪凌等 


师:甜食吃多了可容易发胖,尤其是女生,可要注意些。(生笑) 


生(2):我喜欢喝酸的。吃酸的可以促进消化,利于营养吸收。 


师:那你就去吃醋,以后长大了可要当心点。不要乱吃醋。(生笑) 


生(3):我喜欢吃辣,那才叫刺激。 


师:你是四川人? 


生(3):毛主席说过,吃辣的人是革命家,并且吃辣的人性格豪放,坚强,是个男子汉。 


师:讲的有理有据,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老师服了你。说到辣,不能不提到四川,中国火锅之乡,四川火锅特点两个字:老辣,现在有一个四川人就用火锅笔法写了一篇光芒万丈文章,不知这特殊的火锅是否有老辣味,敬请各位品尝,首先让我们用最辣的语言来品读这篇文章。(生大声自由的朗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果然气势浩大,叫做舞幽壑之潜叫蛟。 


生(集体):泣孤舟之寡妇。 


师:我看寡妇就不要哭泣了。朗读声大,一些错误就比如字念错就听得一清二楚。像“赂”,好些同学念了luo,还有念错的字词吗? 


生(4):思厥先祖父,曝霜露,曝应念pu,当与秦相较中“当”通“倘”。 


是个通假字。 


师:还有吗? 


生(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两个为的读音不一样。第一个为是第二声,是治理的意思。第二个为念第四声,是被动的意思。 


师:好,以后读课文是要放出眼光,仔细仔细再仔细,认真认真再认真。(生笑) 


老师问大家一个私人问题,你怕写议论文吗?希望你能真实的回答。 


生(6):我很怕,我不知议论文从哪里入手写,很茫然。 


师:你实说文章的条理不清,这是个问题。 


生(7):我也怕,写议论是缺少足够的论据,自己头脑中的例子太少。 


生(8):我写的议论文比较枯燥,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缺少文采,就是自己看了也不顺眼。(生笑) 


生(10) :我想我能写好议论文,无非是提出一个论点,然后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就万事大吉了。 


师:根据大家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害怕写议论文的各种理由。《六国论》中的“论”是典型的一篇议论文,我们学习苏洵是怎样克服大家所指的毛病。比如他文章很生动活泼,有文采。不象我们的议论文,像人嚼过的甘蔗,淡而无味。那同学们讨论一下哪些段落写得生动活泼。活蹦乱跳(生笑)(生讨论,意见统一) 


生(部分):第三自然段。 


师:老师也认为是第三自然段。好,说说一些形象的句子,再说说你的理解。 


生(1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形象的写出一些国家的割地的忙碌,和急迫。 


师:那可能这些土地来得容易吧? 


生(11):不容易。祖宗曝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师:其中的“以”是—— 


生(11):“才”的意思,是说土地来之不易。很不容易。 


师:祖父是—— 


生(部分):祖辈和父辈。、 


师:现在的祖父是—— 


生(集体):爷爷 


师:“先”是什么意思? 


生(部分):表明去世的 


师:那同学们写文章时千万不要写先师,否则老师会不乐意的。(生笑)我们有时看到墓碑上刻着先考先妣,这是什么意思? 


生(部分):不知道。 


师:考就是父亲,妣就是母亲,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好象死了父母一样,是指内心非常痛苦,伤心。现在把老祖宗的产业如弃草芥,看得一文不值,典型的败家子的形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12):通过对比,用创业难和毁业易对比,使文章的气势足,文章写的很生动, 


师:有道理,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尽管赂的一方不亦乐乎,赂的忘乎所以,赂的没完没了,但结果只是一相情愿——。 


生(齐读):其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师:作者对用土地贿赂秦国这件事的态度很明显。那就是—— 


生(1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有作者鄙夷的情感,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师:讲的不错,还有对比吗? 


生(14):秦国用攻打手段获取的土地和诸侯贿赂失去的土地对比,得出结论,贿赂得到的土地远远多于战争胜利得到的土地。 


师:这里有个古今异议词“其实” 


生(部分):就是他的实际情况。 


师:对,这就奇怪了,一般在战国,拳头大的就是大哥哥,一切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问题基本都用武力来解决,现在诸侯会主动的拿着土地投怀送抱,岂不怪也欤?谁来说说这个问题? 


生(15):像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坛一样一天到晚吵架,用土地换和平是行不通的。 


生(16):诸侯缺少与秦抗战的决心,被秦的气势所压倒,诸侯缺少勇气。所以作者说其实百倍。可见用土地贿赂秦国是没有好下场的,活该。 


师:活该两个字,概括得贴切有力。老师想起了一个成语:饮鸩止渴。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17):就是喝毒酒来解渴。 


师:你愿意这样做吗?我们一般用雪碧可乐解渴(生笑)鸩是传说中的一种鸟,用他羽毛浸的酒可以致人于死地,当然酒可以喝,但人必须要死。苏洵引用了前人的一个成语。—— 


生(集体):抱薪救火。 


师:类似于现在着火时,我抱着个煤气瓶去救火,只能成为烧烤面包,只能丢了卿卿性命。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什么是薪,什么是火? 


生(18):诸侯的土地就是薪,当然,火就是指秦国的欲望,胃口。 


师:good,这些论述可谓逼真形象,把这些贿赂秦国的君王的丑态描绘的淋漓尽致,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些君王明显缺少血性,是典型的软骨病,看来他们需要集体补钙,苏询用老辣的笔法给予了辛辣的嘲讽,活该。那话说回来,议论文得讲究个有理有据,证据确凿,事实胜于 


生(集体):雄辩 


师:文章中句了哪些例子,读一读,说一说。(生默读) 


生(20):举了齐国的例子,是说齐国建立了与秦国的外交关系,而没有帮助六国, 


师:与别的国家外交关系好啊,我们现在不是和世界各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多一个朋友多一份帮助。 


生(20):他们的外交关系是不平等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用事实说话? 


生(20):齐人附秦,这个附有不一样意思。是依附的关系,有巴结,拍秦国的马屁 


生:像跟屁虫,跟在秦国后面,甚至充当帮凶,欺负别的国家。就像现在小日本跟在美国后面到处招摇。 


师:对,所以附的确写出了齐国有些奴才相,不象现在我们外交政策讲究个独立和平互不干涉内政。最后为虎作伥的齐国作为个大国也最终灭亡了 


生(2`1):还有例子是指燕赵两国,一开始作者是极力的是赞扬的,是说他们是不贿赂,很有骨气。 


师:打断一下,义不赂秦是说中“义”是—— 


生(集体):坚持正义。 


师:这里的义是特殊用法,用做动词。 


生(21):后来燕国用刺客才招致灭亡, 


师:刺客就是 


生(集体):荆轲。 


师:你认为荆轲是英雄吗? 


生(22):是英雄,不是有首诗,风萧萧西易水寒 


生(集体):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师:苏洵对这件事怎样看, 


生(23):是批判的,我们都认为荆轲是英雄,作者是说荆轲的暗杀行动导致了燕的灭亡,是否定的 


师:关于荆轲刺秦的举动,历来有不同的声音。同学们自己课外思考。这里所说的始速祸焉中的速是什么 


生(24):是快速加速; 


生(25):是招致的意思 


师:招致。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不速之客,其中的速也是招致的邀请意思。还有例子吗? 


生(26):赵国的灭亡是中了反间计,自己的良将被杀害了, 


师:良将叫什么名字 


生(集体):李牧 


师:赵国好象专门出大将,我们学过有廉颇,也是员良将。但最后也不受重用,相反,用了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最后灭亡了。 


师: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 


生(集体):可惜。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师:的确,作者对燕赵的灭亡是很可惜的,从一些语句中也可以看出这些情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秦国于230年灭韩,灭魏225年,灭楚223年,灭燕赵是222年,最后于221年灭齐,统一了中国,可以看出燕虽小国而后亡。这样,作者对不会的国家是很惋惜的,没有将抗争将性到底,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和秦要冷酷到底。(生笑) 


师:如果说韩魏的君主是缺钙型,那么这些君王明显是没看到看到长远利益,只为眼前考虑,患了政治上近视眼。可惜啊。可惜。写议论文时,老师一定强调过论点的鲜明,和论证的严密,关于这一点,这篇文章有没有体现出来?大家说说你们的的想法。 


生(27):这篇文章论点非常鲜明,以前老师是议论文开头就要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就是观点,简短鲜明有力。 


师:那你认为论证严密吗? 


生(27):提出论点后,其实有两个分论点 


师:哪两个? 


生(2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从赂秦的角度写, 


师:还有吗? 


生(27):不赂者以赂者丧,这是从不赂的角度写的,是写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别的国家的势力的削弱而最终灭亡, 


师:你讲的非常准确,老师忍不住要为你鼓掌,来,让我我们握握手,(生笑)老师又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唇亡齿寒,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生(28):嘴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了。 


生(29):比喻事物之间相互依靠,关系密切。 


师: 当时各个诸侯国为了防止秦国东扩,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连横外交,成立一个军事组织,有点像安理会,并推选出秘书长,也出现一些效果,但由于人心不齐,最后被秦各个击破,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联合。所以文章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的意思是—— 


生(集体):保全自己。 


师:我们可以用两个成语概括贿赂和不贿赂的国家,一个就是饮鸩止渴,一个就是唇亡齿寒,这样本文的论点弊在赂秦,可谓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这是六国的故事,而仅仅讲六国的故事吗?或者说文章在当时有写作的必要吗? 


生(30):当时的形势是北方有契丹的侵略,西边有西夏的骚扰,而北宋政府屈膝投降,割地赔款, 


师:是这样,北宋是一个比较温柔的国家,1004年和辽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谭渊之盟,每年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后来和西夏说好纳银10 万两,绢10万匹,茶叶3万斤。来换得一夕之安寝,一个国家长期以物供敌,以钱富敌,结果会怎样呢?苏洵,一个有正直理想的知识分子,是以天下为自己的抱负的,怎能容忍这样的现状呢?所以作者在后两个段落中就明显表现了这种担忧。我们可以从语气词来揣摩—— 


生(集体):呜呼。悲夫。 


师:这两个次我们仿佛听到了老苏的沉痛之感慨,日削月割,最后的结果就是灭亡,本文的主旨就是—— 


生(集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师:为国者指的是—— 


生(集体):北宋统治者 


师:那这里的积威是 


生(集体):北宋的侵略者 


师:当时这些外敌侵略者只要想到没茶叶喝了就想到北宋,(生笑)处于半开化状态的周边少数民族,既慕中原江南之富饶,又欺宋的软弱无能,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大胜则裂土,小胜索岁币。把宋当作一株摇钱树,财欲一生便要摇撼;又把宋看成俎上之肉,食欲一来,便要脔割之。在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中,最富戏剧色彩的要算宋、西夏关系了。宋辽关系是“兄弟”,宋夏关系却是“君臣”,原因是夏王李元昊在宋主战派范仲淹的打击之下,无力攻宋,宋便“封”元昊做了“夏国王”,而宋每年“赐”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在国与国关系中,宗主国在政治上是权力之源,在经济上应是得利的一方,藩国应向宗主国贡献方物,缴纳赋税,而在宋夏关系中,这种位置却颠倒过来,其中滋味,怎一个“赐”字了得。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生(30):告诫北宋王朝要以史为鉴。不要再割地贿赂敌国,当然也包括茶叶,绢 


生(31):希望北宋能执行强硬的外交政策,以牙还牙,不能太软弱。 


生(32):告诉这些统治者打下江山很不容易,一定要守住这份产业,不要重蹈六国的破灭之路。 


师:老师归纳一句话:论六国更系当今,责古人亦诫今人。这就是这篇论的第四个特点,论的针砭时弊,有的放矢。 


师: 我们现在学习这篇文章还有意义吗?或者说当今中国你认为有外在的忧患吗? 


生(32):现在国家强大了,中国在国际上有地位了,我们不怕别的国家。 


师:我们有没有被他国积威之所劫哉? 


生(33):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就被美国影响,不敢对台湾施加更大的压力。 





师:“一门词客三父子”,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除苏氏父子儿只有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三人。而父子三人的文章同写一题的,除苏氏父子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苏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的?

生:开门见山。

师:对。是开门见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苏询《六国论)的第一段。

生:齐背。)

师:现在大家快速地默读发给大家的材料,找出体现文章观点所在的段落,并明确苏轼、苏辙二人的观点是什么。

(生:默读。)

(师:巡视。6分钟。)

师:好,请暂停。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能体现苏拭《六国论》观点的句子在文章的第几段?

生:在第一段。

师:第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在第一段的结尾。

师:请你大声地念一遍。

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师:准确他说,应是“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大家认为如何?

生:对。

师:好。你请坐。

句子中的“此”,具体地指代什么?××你说。

生:我认为应指代上一句的“锄而尽去之,则是无道也。”

师:“锄而尽去之”中的“之”,又指代什么呢?

生:应该是这段所说的“士”。

师:XX说的对不对呀?

生:(齐答)对。

师:那么,对“士”这类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

生:(齐)“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苏辙(六国论)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亦即本文的论点在哪里?××,你来试试。

生:也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就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师:苏辙这里所说的“当时之士”中的“士”,是和苏轼文中“皆争养土”中的“士”是一回事吗?

生:我想应该不是。

师:那“当时之士”中的“士”具体是指代什么呢?

生:好象是这段开头说的“天下诸侯”。

师:不是“好象”,就是“天下诸侯”。而前篇“争相养士”中的“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这个阶层中的人都各有专长,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知识分子。

好。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小结。如果说苏询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韩、魏、楚三国“赂秦”的话,那么,苏辙则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诸烽“不知天下之势”。这个“势”,一指韩、魏战略地位的重要,“韩、魏塞六国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二指天下诸侯“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苏轼在他的文章中则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六国久存,二是秦王朝速亡。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的对待知识分子。简言之,老苏谈“赂秦”,大苏谈“养士”,而小苏谈“明势”。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间是如何分析问题的。除第一段外,两篇文章都各有三段文字对论点进行分析。请同学们快速地默看一遍。

(生:默读课文。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我们先看大苏是如何分析的。××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第三段是从秦的角度来分析的。

师:请谈具体点,秦对“四人者”(知、勇、辩、力)采取什么措施?

生:杀。

师:对。文中有“堕名城,杀豪杰”的句子。接下去是什么?

生:“散而归田亩”。

师:“散而归田亩”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让四种人分散,回家乡种地。

师:导致什么后果?

生:陈涉起义。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秦对四种人不是杀就是分散他们,不任用他们,从而对他们失去控制,总之是处置不当,最终导致他们不甘“老死于布褐”便挺而走险,揭竿起义。

生:是这样。

师:那第二段呢?

生:……

师:好,你请坐。谁来补充?

生:我认为第二段应是真面论述。只是重点在说“先王”,说“六国”的少一些。

师:是这样。第三段从反面论述较详,第二段说到六国的就相对简略,结尾有一句是说结果的,是哪一句?

生:“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

师:再准确点说,应是——

生:“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师:你再说说“先王”的正确做法。

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师:其结果是——

生:“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也。”

生:老师,文章第一段写了那么多人,有什么作用?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解答?

生:我认为那是为提出论点作准备。

师:能否说得具体些?

生:是通过分析,为提出论点作铺垫。

师:实质仍是一样,还是不具体。大家请看,第一、二两句,是说“士”多,且多怀技艺,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何可胜数”之后,是说六国贵族和秦相吕不韦都曾大规模地“养土”,只是导致结果截然相反的关键在于“区处条理”,而不在乎养与不养。

好。下面我们再看看小苏是如何分析的。××,请你来说。

生:我认为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正面阐述韩、魏所处的位置的重要,具有战略意义。

师:不错。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论述韩、魏地理位置的重要。如果结合第一段的论点,即“不知天下之势”和最末一段对天下诸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来考察,第三段说的天下诸侯不知“势”,只不过是从秦的角度来谈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第三段仍是从反面来谈问题。第二段倒是从正面说的。但说的不是天下诸侯“不知天下之势”,而是说韩、魏地理位置的重要,而且是从齐、楚、燕、赵和秦两个方面来分析的。

下面,我们再来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大苏和小苏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都是以大量的史实作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通过对照,来显示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对第一段提出的论点加以证明。

最后,我们再简单地比较一下三篇同题文章的“同中之异”。同学们可前后左右自由组合,小声讨论。

(生:讨论。约6分钟。)

师:好,我们先明确这三篇同题文章的共同点。××,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他们的写作目的,都是针对北宋王朝的现实,有感而发的。

师:对。这就人们常说的借古讽今,寄托讽谏之意,具体他说,老苏是如何表达讽谏之意的?

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师:那大苏呢?

生:……

师:小苏呢?

生:……

师:好,你请坐。大苏、小苏的表述不如老苏那么明确,是吧?

生:是。

师:这也许是他们的同中之异的表现之一吧。大苏要说的是要“养士”,即尊重人才,亦即效法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子共之”;小苏的意思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即后方不要享乐腐化,以至偏安,要支援前方。不能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可见,这个讽谏的意思,要从文中提取、归纳。

下边,我们来说说,“异”有哪些?

生: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同。

师:这是一条。还有——

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

师:对。这是第二条。大苏、小苏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而老苏的是——

生:六国分别论述。

师:具体一点。

生:先说赂秦的韩、魏、楚,再说不赂的齐、燕、赵。

师:即使是齐、燕、赵的情况又各不相同,赵是——

生:“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师:燕、赵呢?和“始”相应的是——

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师:好。还有没有“第三条”?

生:有。

师:是什么?

生:苏询的论述集中在六国,条理一分清楚,苏轼和苏辙一会说六国(或“四国”),一会说秦,不太好把握。

师:很好。如果这也算一条的话,想想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和什么有关?

生:可能是论点吧。

师:对,就是论点。其实,这还涉及到他们写文章各自不同的风格。如果把苏询的风格概括为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有纵横家的风采的话,那么苏轼呢?文章的第一段写各国贵族争相养士,大肆地铺陈夸张,竭力渲染,是不是象一个词赋家或者说诗人呢?

生:是。

师:而苏辙的风格则是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更象一个——

生:军事家。

师:对。军事家,军事战略家。

三篇文章,相比较而言,更喜欢哪一篇?

(生:各抒己见。)

师:我把上面提的问题具体化,哪一篇论述问题相对全面些?比如说,大苏说的“养士”,小苏说的“明势”,在老苏文中有无体现?

生:有。

师:在哪里?

生:在倒数的第二段。

师:再加上前一段的最后一句,就是“向使三国……”我们一齐来背诵一遍。预备——起。

(生:齐背。)

师:好,我们从中概括出要点来,就有这些:不赂敌,要用武,要团结,封谋臣,礼奇才……可见,大苏是在“礼奇才”,小苏是在“要团结”这两个侧面的具体展开。

以上,我们初步探IYT三个问题,即三篇同题文章论点及其提出的方式,它们论证论点的方法以及它们的同中之异,附带涉及文章的风格。

下面,我再介绍一篇《六国论》的观点。(生:啊?还有啊!)是的。这是清代李侦写的。李帧认为“六国皆欲为秦所为”,而“秦能独为之”,是“得天助”。请大家运用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历史课所学过的知识,即战国时期秦和六国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各国变法的实际,写出自己对六国灭亡的看法,题目就叫“六国新论”吧。下去后查查资料,作好准备。相信你们的认识一定会比古人更深刻、更全面。

好,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