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李凭箜篌引》是中唐诗人李贺的一首运用古乐府的体裁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歌。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极力描摹和渲染李凭弹奏箜篌惊天地、泣鬼神、动人心的音乐效果,创造出奇异而美丽的幻觉世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我们读李贺此诗,可采用精讲点拨法和鉴赏分析法,通过赏析诗的内容,领悟李贺怎样用妙手彩笔,描绘了千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通过品味诗的意境,感受李贺怎样把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的。进一步体会李贺善于独辟蹊径的艺术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 品味诗的意境,体会李凭演奏的高超技艺。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把握意象,感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箜篌曲的特点与变化。 3.学习掌握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二、听读感悟(出示课件) 1、结合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从意象入手,谈谈作者具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李凭用箜篌演奏出来的乐曲怎样的特点? 2、整体上诗歌通过这一系列意象,表现了箜篌曲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意象 总结提升 师: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诗人却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音乐的?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教师引导分析: ·吴丝蜀桐:“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乐的高雅。 ·高秋:秋高气爽,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 ·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像礼花一样,起于弦上一点然后发散到长空去。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教师引导分析: 音乐变得愁苦郁闷,我们仿佛听到娥皇和女英在湘江边为舜痛哭不己,泪尽,继之以血,将湘江之竹尽染绯红;又仿佛在重温素女弹奏起五十弦瑟,令人悲不自禁…… ·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感人肺腑。它和上面的“空山”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面对这样出神入化的音乐,人们不仅要问,这是谁呀?能够弹奏也这么感人的音乐?原来这是李凭在国都之中弹奏箜篌。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师: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生朗读,思考) 生: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A、“昆山”句是以声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B、“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师: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生思考,讨论) 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教师引导分析: 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寒冷也感觉不到了。 紫皇: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师小结: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以下六句,诗人就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教师引导分析: 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师引导分析: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 ·老、瘦: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教师引导分析: 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所用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都是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 这音乐,让我仿佛听到 这音乐,让我有如看到 五、写一写,感受文学魅力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曲旋律或一首歌曲,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 请你用动情的语言抒写出来。 要求: (1)要有侧面描写; (2)至少要运用两种修辞方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4)不少于200字。 六、课堂总结 仅仅活了二十七岁的李贺,竟然与白居易,韩愈相提并论,可见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他们都描摹了一段美妙的音乐,都神奇地再现了一种艺术境界,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地、泣鬼神。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再一次领悟李贺的妙手彩笔。(下课) 【板书设计】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 浙江省余姚中学 陈宜伦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板书:气韵)栏目中的一首诗《李凭箜篌引》“气韵”是鉴赏古典诗词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气”就像人的呼吸,它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对于古诗词来说就是诗人富有个性的生命体验和表达;但是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美好的,所以还需要有“韵”,就是要有韵味,有诗意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又带有怎样的“气韵”呢?我们不妨先一起来读一读,初步感受一下 【学生朗读】 师:刚才,我们把诗歌朗读了一遍,同学们读出了怎样的“气”呢?请男体育委员来说一说,体育委员比较有气势 生:诗歌用了很多意象,显示出了气势,很有韵味 师:好,其实,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这首诗歌作者是谁?(李贺),李贺应该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个性风格最鲜明的诗人了,他有一个绰号?(“鬼才”、“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这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接下来,我们来研读这首诗歌,一起来感受鬼才诗人诗歌的鬼气,领悟李贺鬼诗的魅力,鬼诗的内涵,鬼诗的气韵[板书:鬼之气韵] 二、教学过程 [探究:“鬼”之气韵] 师:要学习诗歌的鬼气,我们先把诗歌内容大致翻译一下我们请三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前两位同学翻译四句,后一位同学翻译六句 【学生翻译,教师补充】 教师补充:十二门前融冷光:课文注解中解释为“沉浸”,除了“沉浸”还有“消融”之意,意义更加丰富了 表现一:意象的鬼 师:好,有了刚才同学们的翻译,我们发现这首诗歌用了很多富有韵味的意象,现在我们重点来看一下有关神仙的一些意象,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江娥、素女、紫皇、女娲、神妪、吴质、寒兔……(学生和教师一起寻找) [提问]诗人不用人间的意象,而用仙界神仙的意象,这对表现李凭箜篌的音乐有什么作用? 生:用神仙的意象,侧面烘托李凭音乐的美妙 生:说明音乐动人,连神仙也感动了,用神仙意象有点亦真亦幻的感觉 师:亦真亦幻这个词用得很好,也就是说有点扑朔迷离的感觉我们可以来看 “梦入神山教神妪”这一句同学们,我们平时写文章,如果说一位同学的文章写得好,说他的文章恐怕是上天的神仙教的吧,我想已经很夸张了;可是有人居然说,我梦见这位同学在天上教神仙写文章,这就更夸张了,不仅夸张,而且还亦真亦幻所以,按一般思维习惯,我们说写李凭的高超技艺,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很夸张了,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连神女都甘拜下风,可见想象奇特,亦真亦幻,这样,既写出了箜篌音乐的惊天地泣鬼神,更体现了诗歌本身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这可以说是李贺诗歌“鬼气”的第一个表现——意象诡异 [板书] 表现二:用词的鬼 师:其实,诗歌的意象和诗歌的用词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首诗歌除了“意象诡异”之外,在用词上,还有很多用得比较“怪”的词语我把这些词做了这样的修改,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再对照一下原来的诗词,看看这些词语在表现李凭箜篌的音乐效果上有何奇妙功效? PPT展示—— 吴丝蜀桐张(奏)高秋 空山凝云颓(停)不流 昆山玉碎(鸣)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愁) 十二门前融(浸)冷光 石破天惊逗(落)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神妪教) 老鱼(锦鳞)跳波瘦蛟(潜蛟)舞 【学生朗读修改后的诗句】 师:好,同学们找自己比较有感觉的词语说一说 生:十二门前融冷光,这个“融”字比修改后的“浸”字好,“融”还有“消融”的意思,更能说明音乐的美妙 师:也就是说,意义更丰富了这一点,我们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已经谈到还有哪位同学,谈谈 生:“颓”比“停”好因为“颓”写出了人的情态,“停”感觉很一般 师:也就是说感觉“颓”字,写出了情感,说明这音乐的内容是悲哀的,而“停”字就缺少了这种韵味 生:我觉得“芙蓉泣露香兰笑”中用“笑”比“愁”好,写出了音乐的欢乐感 师:我不这么觉得,用“愁”比“笑”啊,因为前面有一个“泣”字,这样在格调上一致,你怎么理解 生(刚才那位学生继续回答):一个“泣”,一个“笑”,写出了音乐的变化起伏,用“愁”字就失去了这一点功效 师:很好,确实写出了音乐的变化 生:“老鱼跳波瘦蛟舞”中连“老鱼、瘦蛟”都动起来了,说明音乐很美妙 师(追问):“老”和“瘦”有什么特点? 生:很老态,很消瘦 师:对,连这样“老”说明老态龙钟,“瘦”说明身体羸弱,可是他们也舞动起来了,可见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 师:还有一些词语,同学们课后再作探究从这段修改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贺选词用字,力求给人以陌生感,追新逐奇,有一种独特的神韵,神出鬼没这可以说是李贺鬼韵味的第二个特点用词新奇(板书) 表现三:章法的鬼 师:如果仅仅凭借意象诡异,用词新奇,就称李贺为“鬼才”,说他的诗歌充满鬼气的神韵,好像还难以让人信服其实,李贺在诗歌创作章法上也不拘一格,不落窠臼,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诗歌前两联刚才我们请了男体育委员,现在我们请女体育委员 [生朗读] 师:读得很好,老师可以追问你一个问题吗? 生:可以 师:如果把“李凭中国弹箜篌”放在诗歌开头好不好? 生:不好 师:这么肯定,那肯定有充分的理由(可能答案:缺少了悬念,没有了魅力,倒装有味道) 生:放在开头,感觉把答案直接告诉你了,把是谁在演奏箜篌直接说出来了,缺少一点内涵其实,放在后面是一种倒装,有魅力 师:其实有了一种悬念美国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有一个关于悬念的好例子电影镜头,两个人走进一个屋子,坐下来谈话,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弹爆炸了这个过程我们会感到很紧张,很惊奇相反,如果在他们走进屋子前,我们首先看到一个凶手进屋子将炸弹藏在桌子底下,接着两个人走进屋子却没有发现炸弹,仍然坐下来谈话那么,我们就会很担心,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这个炸弹是否会爆炸,或者是不是哑弹,他们两个人是否会在炸弹爆炸前离开,总之种种设想都会出现这整个过程叫做悬念如果把这个用在这里,可能不是很恰当,但是把“李凭中国弹箜篌”放在后面,确实给人很多遐想,这么美妙的音乐,到底是谁弹奏的,有了悬念 师:其实,这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照“人物、时间、地点”顺序的一般写法,而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再写声,然后写人,把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写,突出了音乐的美妙,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除了开头这四句有独特的构思之外,这首诗歌对李凭弹奏的箜篌音乐的描写也神鬼莫测,穷尽其妙我们说写音乐的常见手法有这样一些: PPT展示—— 环境渲染法、动作描绘法、以声摹声法、以形喻声法 联想典故法、议论抒情法、听者反应法 师:有些手法,我们在《琵琶行》中学习过,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环境渲染法,“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就是动作描绘法,“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以声摹声法,“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听者反应法那么,李贺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音乐? PPT展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师:现在我们请一排同学来填一填,就从这一排开始吧 生:第一联,环境渲染法用环境来衬托音乐的美感 师:好下一位同学 生:第二联,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师:连用两种写音乐感动了江娥和素女好,下一位同学 生:第三联,以声摹声法、听者反应法 师:“芙蓉泣露香兰笑”,说“听者反应法”也可以植物也可以是听众,拟人手法其实“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句话很有特色带露的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可是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戚,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写出了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以目睹这是以“形”来写“声”了,以形喻声法好,我们继续下一位同学 生:第四联,环境渲染法、听者反应法音乐让冷光消融,让紫皇感动 生:第五联,环境渲染法音乐引来了秋雨 生:第六联,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音乐让老鱼、瘦蛟都舞动起来 生:第七联,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师:好,我们一起填好了我们发现诗人调动了一切可以写音乐的手法,而且多种手法并用,一句诗里面融合运用多种写法,而且节奏跳跃性极强,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皇,想象奇特,的确,写出了箜篌音乐之美妙,让我们看到了:音乐可以使凝云慵懒不流,可以使冷光顿时消融,可以让江娥、素女啼哭发愁,让紫皇怦然心动,让女娲忘乎所以,让神妪不耻下问,让老鱼、瘦蛟动起来,让吴质、寒兔流连忘还这种变幻莫测的写法,实在是李贺诗歌章法的一大特色,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不走寻常路,不拘一格,章法奇绝章法奇绝(板书) 表现四:音韵的鬼 师:好,课堂到了这里,我们似乎对李贺诗歌“鬼气”有了一定的体会,可是,这种“鬼气”的韵味,我们还需要继续下去请同学们参照课后“探究与讨论”第一题:有这样一句话“此诗四次换韵,且句句用韵,可见其韵脚之密,节奏之快”,那么,有了前面的分析,和这里的提示,我们再来读一读 (点一生来朗读) 现在我们可否把诗歌的韵脚标注出来(学生教师一起完成) ou ao ang u 那么,这么音韵有什么特点呢?[教师讲解,PPT展示] ou 平声,绵长,品味欣赏的口吻 ao去声,语调坚定,节奏加快 ang平声,语调稍激昂,赞叹口吻 U仄声为主,节奏明快,错落有致 师:这首诗歌,老师很喜欢在办公室里读了好多遍,可是先天不足,后天也不努力现在我们还是一起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感受和体会一下音韵的节奏感 [放录音、学生跟读] 师:通过刚才的录音,我们能体会到韵脚的变化可以让诗歌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传达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这是一首乐府诗,韵脚其实不需要这么频繁的变换,而且诗歌最后几联以仄声为主,很奇特这种音韵起伏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李贺诗歌鬼气韵味的一大特色音韵起伏[板书] 师:好,我们学完了李贺诗歌“鬼气”的四方面韵味,明白李贺的确无愧“鬼才”的称号,在这首诗歌中,不管从意象、用词、还是章法、音韵,诗歌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李贺也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堪称一绝由此,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李诗,真鬼诗也;李贺,真鬼才也那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两遍,再一次来感受一下李贺诗歌鬼气魅力真鬼诗、真鬼才【板书】 [品味:“鬼”之情感] 师:好,停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有些同学也可能不知不觉中感动了起来可是老师有一个疑问:李凭这首箜篌歌曲感动了江娥,感动了素女,感动了紫皇,感动了女娲,感动了神妪、老鱼和瘦蛟……其中有太多太多的感动,那么,李贺的感受在哪里,李贺哪里去了? 生:李贺借助了这些事物和人,自己也跟着感动起来了 师:哦,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感动 生:其实,这些意象中应该都倾注了李贺自己的情感 生: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 师:我们可不可以说他们都是李贺的“替身”,他们的感受便是李贺的感受,就像拍电影找替身一样 师:其实,这首箜篌曲子,李贺听来,我觉得总体上应该是比较低沉、哀怨的,诗歌中除了一处写到“香兰笑”比较明显的欢快之外,其他诗句都比较哀怨,凄婉同学们来看一下,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很多冷色调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啼、愁、碎、泣、冷、寒……”[学生和教师一起]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消瘦的意象,比如“老鱼、瘦蛟” 师:那么,这些字词在传达出李贺诗歌鬼气韵味的同时,是否也传达出了一种哀怨其实,李贺一生不得志,因为父亲名字中有个“晋”字,因避讳,所以不能参加进士考试,27岁就英年早逝了,真正成为“孤魂野鬼”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李贺21岁,当时在长安做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抑郁不得志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聆听了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的歌曲,写下了这首充满鬼气意韵的诗篇那么,这首诗歌中是否也寄寓了鬼才诗人李贺一定的思想情感呢? 请同学们,课后深入阅读,在欣赏诗歌鬼气韵味的同时,深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就作为同学们的课后作业吧! 三、布置作业 《李凭箜篌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四、板书设计 意象诡异 用语新奇 鬼之气韵 章法奇绝 音韵起伏 真鬼诗 真鬼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