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装在套子里的人》获奖课堂实录

 老刘tdrhg 2018-01-15
《让灵魂长出翅膀》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及执教反思
此课例获得“全国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学大赛一等奖”
此文已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师:非常高兴和同学们相识在美丽的黄山,今天早晨,从宾馆来会场的路上,我看到了几只飞舞的蝴蝶,老师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化蛹成蝶”的动人情景,当蝴蝶的幼虫终于挣脱了那个狭小的套子,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自由地飞舞在花丛中,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可是,这世上偏偏有一类人,一辈子对“套子”情有独钟,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来结识这样一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师:契诃夫大家熟悉吗?以前学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生:以前学过他的作品《变色龙》,他是一名批判小说家,批判的是当时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他一般都是写一些普通的小职员,比如说,他在《变色龙》中就是写了一个叫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小警员,目的是揭示人性的弱点,来警醒后人。

师:这位同学结合契诃夫的作品,对他的思想做了分析。

生:契诃夫是俄国著名的幽默讽刺大师,他与欧亨利、莫泊桑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生:契诃夫的创作阶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揭示俄国社会的病态和黑暗,主要作品有《变色龙》和《万卡》,主要体现了讽刺手法;第二个阶段是1890年之后,他从库页岛旅行回来,作品更多显示的是乐观主义精神。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都提到了契诃夫的一个特点——善于造人,这也是优秀小说家的共同特点,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文本,来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进而探究小说的主题。(多媒体出示:品读文本,分析人物,探究主题。)

师: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先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看看文中都写了哪几件事儿,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浏览课文)

生: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个教师,他总是逃避现实,他遵守法令,遵守常规,他影响了整个学校的人,甚至影响了整个城市的人,最后他凄惨的死去了,但他死去之后,我们也没有从他的影响之中走出来。

师:这位同学直接分析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了,在分析之前,谁能先把故事情节简练的概括一下?

生:这篇文章总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结婚事件,第二件事是漫画事件,第三件事是骑自行车事件。在这三件事中他出了一些乱子,他喜欢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他也喜欢把别人装在套子里,但是出了乱子之后,他郁郁寡欢的死了。

师:这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三件事,契诃夫说过:简练是才能的姊妹。看来这位同学是得到契诃夫的真传了。

生:还有开除学生事件和后面的争吵事件。

师:与谁争吵呢?

生:别里科夫女朋友华连卡的弟弟瓦卡连科。

师:通过刚才大家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你所了解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请同学们重点分析别里科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多媒体出示:识其人   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二是要从课文中找具体的根据。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从第四自然段“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能看得出来。

师:这一段中,哪个词儿最能体现这种“循规蹈矩”的特点。

生:凡是

师:对,“凡是”,只要是不合法令的一律不能做。同学们再找一找在这段文字中很能体现他性格特点的口头禅是哪一句?

生: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话,体味一下他说这句话时的心理。

(一名学生读)

师:读出别里科夫那种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性格特点了吗?

生:味道淡了点儿。

(另一名学生再读)

师:这次味道浓一点儿了,同学们揣摩一下,读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把重音放到哪里?

生:千万

(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集体读)

师:别里科夫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生:我觉得他很怪异,从文章一开始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来,“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生:我觉得这段话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很到位,比如说,带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很自闭的人。

师:从这段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别里科夫虽然不像我们现代社会的“宅男”,但却时时刻刻把自己“套”起来,成了一个封闭的人。

生:我觉得他还很保守,从骑自行车这件事就能看出来。

师:文中哪一段重点谈了他对骑自行车事件的看法?

生:24自然段中“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再请一名同学用更夸张的语气读一遍)

  (学生鼓掌)

师:你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得这么好呢?

生:是用一种好为人师的,喜欢管教别人的语气来读得,就像有些家长喜欢训斥别人一样。

师:这位同学读得时候,我们听得出来,语气比较夸张,那你找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夸张的手法。

生: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教师范读几句夸张的语句)

生:从第一自然段能看出来,他是一个逃避现实,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的人,他希望别人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从结尾能看出来,小镇上的人受他的影响,也都思想保守,墨守陈规,不敢做这,不敢做那,形成了很封闭的一个环境。

生:我觉得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种旧势力的象征,他象征着一种封建保守的旧的事物,因为他是以法令、常规和规矩为标准的,并且他认为,他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师:你把这一句读一遍。

(学生读“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一句)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这是别里科夫自诩的,作者这样写是一种讽刺。

师:是通过反语的手法来表现讽刺意味的。

(教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讽刺语气)

生:我觉得别里科夫还是个孤僻的人,从第五自然段“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能看得出来。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总结一下别理科夫的性格特点,“封闭、守旧、胆小、多疑”,作者主要是运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以及夸张、讽刺的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板书:人   封闭、守旧、胆小、多疑)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塑造人物手法的探究,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如果说,他的“套子”是“枝叶”,“死”是结成的“果子”,那什么原因是他的“根”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别里科夫的“死因”,让思想踏上“寻根”之旅,同学们可以见仁见智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

生:十九世纪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社会上传播,如果说这个社会是个牢房,那封建专制和沙皇对人们的压迫使得别里科夫只能困在这个牢房中,而无法去突破它,所以说,他自身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性格特点,加上社会对他的压迫,让他最后投井自杀了。

师:是“投井自杀”的吗?这个同学是还挺有想象力的。

(学生笑)

师:文中没说他具体怎么死的,但终究是死了。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的原因,二是社会的原因。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是被自己吓死的。

师:不是被华连卡或是科瓦连科吓死的吗?

生:不是。因为文中有一句话“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所以说,他担心的是被别人取笑,担心自己所守的那些规矩被别人打破,最后在惶惶恐恐中郁郁而终。

师: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摔倒的如果不是别里科夫,而是其他人,会不会这样死去呢?

生:这肯定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系的,像别里科夫这样胆小守旧而又封闭的人会死去的。

师:这是一个原因,同学们想一想造成别离科夫死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社会背景。

师:对,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实行专制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正如契诃夫自己所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板书:根   专制的社会)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论定”,别理科夫的葬礼已经举行过,棺材已经盖上,同学们对别里科夫有什么论定呢?请拿起手中的笔,画一画他的灵魂吧。(板书:魂)正好他的墓碑上,还没有文字,就请同学们用“对联”的形式,或是模仿“墓志铭”,写上几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对逝者进行评论,给后人些许启示。

(学生当堂写作)

生:在黑暗的现实织成的茧中,逝去了一个你,却飞出来一只明艳的蝴蝶。

生:但愿坟墓不会成为你的另一个套子。

师:很多同学们都鼓掌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她说的这句话和文章的标题以及主题很吻合。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套在别里科夫身上的这一种套子,还有许多其它的形形色色的套子,正如课文结尾所写: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那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套子”?

生:限制思想的套子。

生:重男轻女的套子。

生:房奴、车奴、卡奴。

师:回答的很简练,也很有现实意义。同学们在学习中,是不是有时候也会钻牛角尖,定势思维有时也会是“套子”,影响我们的判断。

生:还活着的人啊,千万不要像我一样把自己套起来,否则,就会如我一般把自己永远的套在坟墓里。

师:这位同学的点评发人深省。

生:自身性情多疑怪,沙皇专制是祸根。

师:这位同学是从自身和社会两方面来谈的。

师:老师也尝试着在别里科夫的墓碑上写了一句话(多媒体展示):这里睡着一个“套死”自己,还想“套牢”别人的人,愿他永远不要醒来!在墓碑的两旁,老师也给他拟写了一幅对联(多媒体展示):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一生钟爱着禁锢的套子,可恨!规规矩矩,战战兢兢,百年摘不掉奴才的帽子,可悲!

(学生鼓掌)

师:正如契诃夫自己所说,“应该写这样一个人,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也就是说,在别里科夫的骨子里是存在一种“奴性”的。曹文轩说,“契诃夫的思想如同他的手术刀一样锋利,比所有的作家都锋利,锋利到能够轻而易举地穿透你的身体,让你感到彻骨的寒意”契诃夫正是用他的文字来揭示了这种奴性。

(板书:魂   奴性)

师:老师常想一个问题,像别里科夫这一类的人如果永远的死去不会醒来,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其实,在没有删节的原文中,别里科夫死后,作者有这么一段描写(多媒体出示):“在这月色溶溶的深夜里,望着那宽阔的街道、两侧的农舍、睡去的杨柳,内心分外平静。摆脱了一切辛劳、忧虑和不幸,隐藏在朦胧夜色的庇护下,村子在安然歇息,显得那么温柔、凄清而又美丽。似乎天上的繁星都亲切地、深情地望着它,似乎在这片土地上邪恶已不复存在,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这就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哪怕是他们依旧被笼罩在专制之下,哪怕是我们周围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套子”,但我想,只要我们有追求的理想和勇气,真正的自由一定会属于我们!  

最后,让我们全体同学大声朗读契诃夫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节课。

学生齐读(多媒体出示):啊,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

师:愿每一位同学都能长出一对翅膀,在自由的天空中尽情的翱翔!下课。

《让灵魂长出翅膀》
——执教反思

我认为《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一篇经典篇目。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典型意义,所以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典型意义是学习的重点。第二、文体特征明显。作为一篇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突出,特别是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带有明显社会背景性,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比较灵活和多样。第三、篇幅较长。虽然是节选的原文的一部分,但对于学生来讲,篇幅比较长,要想引导学生在一节课上学习,必须取舍得当,重点突出,化整为零。基于以上对文本和学情的分析,整节课的设计意在突出以下几点。

一、三步读文,层层深入。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识其人,寻其根,画其魂。

“识其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之所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原因有二。其一,这个问题较宽泛,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广阔的思考空间,便于学生“见仁见智”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和发散思维。其二,这个问题切中小说的核心——人物性格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炼文章的主题。其三,这个问题其实暗含了三个问题。一是简单叙述一下故事的情节;二是提炼概括人物性格;三是鉴赏小说的语言,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其中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小说的三要素之情节,虽然这篇小说的情节较为简单,但适当的叙述还是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可以合为一个问题来回答,在回答时,我要求同学们先概括出性格特点,然后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例证,最后再谈一谈这一部分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由此可见,这一个问题可以启发和调动学生多角度和多方面的思考。

“寻其根”是在第一个环节“识其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讨。再此,我觉得没有必要过早的告诉学生小说的写作背景,可以让学生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说自身性格、周围人对他的不理解等方面的原因,再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根源。

“画其魂”环节是让学生用“对联”或是模仿“墓志铭”的形式,在别里科夫的墓碑上写上几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对逝者进行评论,给后人些许启示。 这既是对主人公性格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文本的拓展,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从实际的课堂反应来看,学生还是能够写出有价值的语句,如此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进一步总结和深化小说的主题。

二、重视诵读,以读代教。

一般的教学理念认为,诗歌散文类的文章应该加强诵读,其它类的注重赏析就可以了,但其实就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来讲,读书都是理解文本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篇小说的教学,我也意在让学生先读后学,边读边学,读后再学。这节课首先让学生用默读的形式浏览全文,概括情节,然后,让学生筛选描写主人公的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像本文中的一些夸张和讽刺语句就带有明显的语气,像别里科夫和科瓦连科的对话带有两人明显的性格特点等,最后再让学生通读全文,提炼升华主题。学生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读得内容有多有少,读得质量有高有低,但我想只要我们科学的引导着学生去读,总有一天他们会想读、爱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的。

三、授之以渔,总结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交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在第一个环节“识其人”的过程中,就贯彻了小说鉴赏的一些方法,比如鉴赏人物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好处有哪些等等。第三个环节“画其魂”,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当堂训练的“语言运用题”。

四、见仁见智,合作探究。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他们有自由思考和表达的自由,老师需要做的是当好一名“牧者”,把学生引入一片水草丰沃的地方,让他们自由的寻找和收获。这节课的三个主要环节,既给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又给了他们交流讨论的时间。特别是在“识其人”过程中, 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见仁见智的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也是我们教育的真谛所在。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说,在引导学生鉴赏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分析的还不是很透彻,对学生观点的点评,特别是精彩的点评还不到位,没有起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的作用。再如,整个课堂设计,还是没有真正突破传统篇目固有的程式,创新教学的成分少了些。另外,课堂上虽然学生有活动,有交流,有提问,但没有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的碰撞。

 作者简介:
耿文超,男,198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职于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兼任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实验点主持人,北京大学教育部”国培计划“教学指导专家,山东省教科院中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山东省课程培训专家,山东省教育科研专家库成员等职。
曾获“全国第八届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全国首届国学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全国唯一)、全国生本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语文教师、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淄博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育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各一项,在《人民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受邀赴全国二十余省市作报告或执教观摩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