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晦涩质——行血消瘀活质法

 台湾伴手礼 2018-01-15

作者简介

匡调元,江苏无锡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院,自1960年学习中医学后就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研究;1977年5月正式发表了“体质病理学研究”;1984-1985年在美国Bowman Gray医学院病理科工作,研究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质类型;1988年起开展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的实验研究。已出版专著《中医病理研究》、《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和发展》、《休质食疗学》、《中医体质病理学》、《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和《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实验研究》等。

1.病理基础

晦涩质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由于气血失调,血脉瘀滞不畅,而引起脏腑、组织的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障碍。在调理时主要用活血的办法使不通者得通,不畅者流畅。《素问·痹论》指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故不通。”《素问·脉要精微论》又提出“脉涩则心痛”。人们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这种情况与血脉不通畅有关,与气血的偏胜或不足也有关,从而提出了“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的治疗原则。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是说在诊疗过程中要细加鉴别,区别属阴属阳,分清在气在血;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血凝气滞者宜破瘀调气;气虚下陷者,则宜补益升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等,都可以导致血行凝滞,并倡用大黄䗪虫丸治疗。我将此丸用于晦涩质之崩漏患者常能质与证并治而获效。王清任、唐容川曾对治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 治疗原则

一是强调“气帅血行”的观点。血的功能在于充润营养全身,五脏六腑无不赖血以养,但血需赖阳气以运行。中医常称“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气脱血亦脱”,故治血必须治气。临床上常常见到的“气滞血瘀”。宜采用调气活血法,行气活血法。如果遇到气少血脉不畅,则应用补气和血法,这是气帅血行的具体运用。王清任对此观点更有发挥。

应该注意区别血虚与血实。晦涩质时多有瘀血。血脉运行不畅,这是其共性。固然血实可以引起瘀血,但血虚同样可以引起瘀血。《金匮要略》苓归胶艾汤就是针对血虚有瘀而用的养血行瘀的方剂。张璐《张氏医通·诸血门》说:“但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活法,贵乎临病处裁。”傅青主考虑到产后多气血虚。每伴有多种瘀血的特征,抓住了“血虚有瘀”这个重要病机,运用生化汤治疗多种产后疾病。

三是应鉴别其寒热。血遇寒则血凝,这是形成血瘀的。一种因素,故血宜温,温则通。但热邪也可以引起瘀血,所谓“血因火而结”。另外,还有瘀从寒化与从热化的问题,因此必须辨质而异治。常用于活血化瘀的中草药本身也具有偏寒偏热的区别,故在治疗上尤当注意选择应用。如药性偏于温者有三七、仙鹤草、骨碎补、刘寄奴等,适用于偏寒的病证。又如䗪虫、虻虫、茜草、大蓟、侧柏叶,其性偏凉,仅能用于偏热的病例。如果辨质与选药相反,则温者得热而妄行,寒者得凉而更凝,必将引起医疗事故,故临床不可不慎。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治病产后瘀血腹痛的经验仍不失为我们调治晦涩质的范例。他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血虚寒痛,其症为绵绵拘急而痛,喜得温按;枳实芍药散主治气滞血瘀作痛,其症腹痛烦满不得卧,不能食,大便不畅;下瘀血汤主治瘀血内停,其症为少腹痛,按之有硬块,脉沉结或沉涩。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值得借鉴,并作进一步研究的。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