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永新·文化访谈系列:雷雨田:烟雨凤凰守望中华文化(2015)

 钟永新作品集 2018-01-15

 

雷雨田:烟雨凤凰守望中华文化

——访著名艺术家雷雨田

 

钟永新

 

【人物简介】 雷雨田,原名炳翔,湘西凤凰人,中国·凤凰古城(私立)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三大文化载体创始人、总设计师、馆长。著名艺术家、收藏家、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陈寅恪研究学院研究员、教授、政协委员,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雷雨田》、《著名艺术家雷雨田其人、其画、其馆》、《雷雨田和他的博物馆》、《陈宝箴世家与雷雨田》、《陈宝箴世家》、《名人、名画、名馆》、《大家名家—雷雨田》等多部专集。代表作《凤凰城一幅立体博物画卷》《报春图》《湘荷之魂》《天下凤凰美》等系列。有的作品被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及友人珍藏、拍卖,深受诸多收藏家青睐。

 著名艺术家雷雨田先生

【阅读提示】:

◆ 我的艺术追求恢弘大气,绘画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不受什么规定,每幅画的构图都不一样。我的感悟是:人的艺术悟性很重要。绘画艺术不是生活中简单的摄影照相,必须要奔放,意境才大,艺术创作还要放得开。

◆ 陈宝箴世家的文化精神,包括治学精神、民族气节、爱国主义是我所建三大文化载体的重要人文历史部分。我觉得有责任复原这段历史不被世人遗忘,这也是保护历史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所在。

◆ 未来的凤凰城还会出许多了不起的大人才、大画家,凤凰文化亦如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将会代代延续下去,我只是其中的文化接力者之一。

 

前 记

 

雷雨田先生幼年受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返回故乡影响开始酷爱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入广铁集团怀化铁路工作,九十年代转入历史文化遗产博物学、艺术品鉴定、古建筑设计等研究。后又得到我国著名画家张仃、关山月、吴冠中、齐白石弟子石昌明等诸多大家言传身教,使其多元艺术受益匪浅、自开一境。

2003年春,其个人发起创建中国·凤凰古城(私立)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三大文化载体。在抢救、挖掘、整理、收集、保护、传承、展示凤凰古城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人类精神家园义无反顾、倾其积蓄、劳其心血,特别是在挖掘抢救流失了133年的中国文化贵族——陈宝箴世家与凤凰文化渊源作了一项文化开拓性工程,填补了中国文化一大空白,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做出了功在千秋的传世贡献。

雷雨田的艺术则形式新颖,恢弘大气、其人如其画、其馆如其魂。故乡在他的画里,艺术在他的博物馆里,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个家族对一个人成长中也有重要作用。每个人有没有光宗耀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家族是否给了子孙命运展开的空间,子孙和家族是否构成了同一种精神的文化谱系。在这方面,雷雨田同样受惠于严谨、认真、细心、礼、智、谦、和良好的传统家风。雷雨田对人生从不敷衍,所有的创造、雄心和成就,也可以说是出自刚柔并济、礼义传家这样一个散发着温润光泽的家族理念。

故此,雷雨田私立创建坐落在凤凰城中心古城博物馆“三大文化载体”之发韧,与雷雨田良好之家风有关;与沈从文、黄永玉等凤凰文化艺术名人的熏陶有关;也与其与生俱来的绘画天份和刻苦努力有关。

雷雨田先生经常说到三个百年:自己私立创办的三大文化载体是留芳后世的百年大计;在建馆过程中与陈宝箴世家结下了传奇般的百年文化缘;还有,他遇到了诸多百年难遇的文化伯乐、艺术大家。这三个百年,共同烘托起雷雨田的传奇人生和他的璀璨古博馆。

 

文化人的精神故乡

   钟永新:雷馆长、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下凤凰古城的文化脉络,为何您把凤凰古城视为文化人的一座精神故乡?

雷雨田:文化脉络就像一股泉水一样,是流不断的,我认为凤凰文脉是由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所形成的,他们都是凤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凤凰文化不争的事实。像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先生,之前还有齐白石的老师陈师曾先生等一大批文化名流都出在凤凰,然而凤凰文化是因为他们一批又一批出现,才更加繁荣丰富了凤凰文化的源泉,自古这个小地方就出了许多了不起的大人物,所以古语云“一座青山抱古城人杰地灵出凤凰”既为最好概括。 

凤凰原名镇筸,系“黔楚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代朝廷一直视为边陲重镇。清代中叶后常驻“镇边”等军政大员,文人墨客策师随之而来,文化色彩开始浓烈起来。再后来有筸民当兵,外出做官,成为凤凰大户人家,回来就大修房屋形成凤凰特色的建筑群落,由此凤凰文化由多元文化形成至今。

如果你带着社会学术研究和文化观察的角度走进凤凰城,不仅是作为观光客,也不只看到喧闹的商业氛围,你就会发现凤凰人十个里面有九个能书会画,还有一个在品画鉴赏,我只是凤凰文化的其中一员或参与者,置身凤凰你可以感受此地是文化人的一座精神故乡!

中国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

 

“吃得苦、霸得蛮”的艺术韧性

  钟永新:在大湘西“崇艺”人文传统熏陶下,历代出现了许多卓有建树的作家、画家,那么湖湘文化是如何促使您不断成长,从而成就您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您曾请教关山月、张仃、吴冠中、黄永玉等老前辈,他们的艺术经验给您那些启示?

雷雨田:凤凰人独特的个性,决定了我们艺术的韧性风格,我们的经典口头禅就是“吃得苦、霸得蛮”。湖湘文化的灵魂在于敢吃螃蟹、敢为人先,如湘潭的齐白石最初是个木匠,到北京后就靠着不服输的韧性和不怕死的拼搏,又遇上了在凤凰诞生的陈师曾为他的文化伯乐,最终成为大画家。

凤凰文化,我认为他是湖湘文化的升华。凤凰人所创造的文化是种强势文化,没有这种勇猛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凤凰不会诞生许多文武双全的英雄豪杰和文化名流。我们这里的人其实还有匪气霸气,过去湘军里面最好的军人“筸子军”的成员主要就是凤凰人。由于凤凰过去属于湘西边陲驻军故而形成多元文化,这个区域里人的性格就是不服输,专注于学习各种新鲜事物,而又能做得更好。比如说“苗变客,了不得,你出一本书,我出两本书,你讲我一句,我讲你十句;你骂我一天,我骂你一年……”如果把这种性情融入自己的生活和艺术作为支撑,信念就会变得什么都打不垮。比如说我干什么,就非干成不可。

  1980518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及夫人回到故乡凤凰,我有幸在黄永玉先生的祖居“古椿书屋”拜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和蔼可亲,言语虽不多,但博学多识极为含蓄,书卷之气令人崇敬。我认为我的骨子里就有这些老前辈的影子在,有他们的韧性和个性,做什么事情始终不认输,所以我的艺术追求恢弘大气,绘画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不受什么规定,每幅画的构图都是不一样,完全是自己摸索创作。我的感悟是:人的艺术悟性很重要,有些画我一看就能悟出来。

  前段时间北京拍卖会预展艺术品原件,其中有一件陆俨少的艺术作品,起拍底价为600万,我就在那里看了一上午,然后那幅画我就不用买了,因为都在我的脑子里。看了原作好东西立即变成自己的,如果买下来又不懂欣赏的话没有意义,关键是要懂得在画里去游,能跟他的艺术作品进行对话。我看八大山人的画,就可以走入作品里,可以感觉到他是个活生生的人在画给我看,几根线条,非常简洁,给人以联想意境,他画中留下的空白处全是空灵的世界,好像里面有东西,这艺术意境就深远了。

一、关山月先生儒雅画室和文化气息的感染

我在艺术创作道路上非常有幸得到一些前辈画家的指点,上世纪80年代末因为齐白石弟子石昌明与著名画家关山月有往来,所以带我到广州美院里面关山月家里,我去后马上就感受到一种艺术领域的磁场,包括他儒雅的画室环境,好像电波无声地传递给你,感化着你,我就想有朝一日也有这样的画室,能像关山月那样有文化气息该多好!

关山月先生讲到当年他与傅抱石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的那幅大画《江山如此多娇》的过程;因两人风格却不好融合在一幅画卷,原因是傅抱石先生是喝了酒以后才画画的人,那样他的笔墨才很奔放,而关山月的画比较严谨。关山月就问傅抱石能不能在不喝酒的时候一起把画完成,所以画里面粗狂部分是傅抱石画的,细的部分是关山月画的,他认为傅抱石画的比较抽象,细的部分就由他去打理。这是由于关山月是学院派,要画的很细致。傅抱石的画呢?没有拘束,不受控制,他就要在这种状态里画画,所以很奔放豪迈,凤凰人包括我都有这种收放的心态在里面。我认为,绘画艺术不是生活中简单的摄影照相,必须奔放,意境深远,艺术创作还要放得开。此行我很有幸又拜见了一位岭南画派高人,也看了诸多画廊的名画,看后我就有了许多悟性,立即把它学下来从中升华和用到自己的艺术风格中去。我与关山月先生往来六次,每次都带作品去请他指教,他每次看到我的作品之后都一一点评,对我的艺术也寄托着期望。在最后一次他为我题写了“雷雨家山”馈赠于我。令我至今受益匪浅。

二、与焦墨画结缘源于张仃先生

实际上对我艺术最大影响的是著名画家张仃先生,1995年秋张仃先生及夫人来凤凰参加一次全国工艺美术研讨会,由于全国共300人参会活动经费紧张,只管往返的车旅费。会后由我个人筹资接待陪同张仃先生及夫人去张家界写生,这是一次与张仃先生零距离接触的好机会,完全胜读十年书,因为能够亲眼看他写生和看画集是两码事,看原作才真正可以看出来是怎么画的,所以内行人一看就能学去,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借鉴、应用、发挥。

陪同张仃先生在张家界大山写生日子里,先生从他的艺术人生起源开始跟我讲,并说延安画画的人有些没有坚持下来,而坚持下来的都成了大画家,期间主要靠生活积累和民间工艺。在延安时,毛主席还安排给他一个任务,工作之余设计一个舞厅,而当时的美术教育只能用版画和漫画去诉说艺术家心声。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安排他做天安门开国大典规划总设计,他说天安门为何挂那么大的红灯笼,因为从城楼下看,上面很高,灯笼太小就不知道挂得是什么了,就要用艺术的手法做大一点。他还讲到参与国徽设计时,提出中华民族的东西要纯朴,设计不要显得洋气,要有镰刀稻穗元素,他的理念被周总理所采纳。一路上先生给我讲他为什么画焦墨画,和与毕加索、齐白石往来的诸多细节。我始终感觉张仃先生好像在把他的艺术感受传递给我。

先生现在虽然已经仙逝,我觉得还可以与他对话,我完全还有这种意境,他的艺术主张形象至今在我脑海里回荡,有时常入梦相见。如今我的“栖逸书屋”就是先生生前为我亲笔所题。回想老前辈们对我的点滴教诲令我终身难忘。

三、吴冠中先生凤凰写生授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故乡凤凰读书时,有两位同窗益友黄明亮、田灵武。一位父亲是文化馆长,另一位父亲是文化局长。我们三人行除读书外,常常同步去凤凰的老街巷画小景。同年三月,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一行来到凤凰城。当时来到凤凰城的画家、学者们都与当地的文化局进行对接。文化馆便组织安排吴冠中先生进行一次艺术讲座。

我们到达文化馆后,黄馆长向吴冠中先生介绍我们三个也爱好艺术绘画,先生听后说“很好!”答应明天要我们一同随他去进行采风写生。吴冠中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淳朴、粗布衣裤,为人很谦和。他说:“写生、画画、要选好景,就像建房子,要选好址。”先生在虹桥边采风时,四处观望后指着吊脚楼说,“吊脚楼和虹桥都很美,要从左至右的结合画出,才能呈现凤凰整体的美。”

先生画画追求艺术形式美,他教导我们作画要懂得取舍,主张简约,留足空间联想。因为一幅好画不在多,在于精。他一边画画,一边跟我们讲着他的艺术主张。通过随先生这次难忘的采风学习,使我内心受到很大的启发,对艺术形式追求的审美更加深刻,将吴冠中先生的线条之美,运用学习到我的艺术中。现在,很多人说我的一幅画中不仅融入着几位大家艺术风格,还有自己的特点与笔墨,这都多得于前辈们的教导和指点。比如说我在博物馆设计中,运用的几根线条美去设计的马头墙,如今立体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也是一种我的艺术形式审美和独特创意。又把张仃先生焦墨画的沧桑感,运用到博物馆建筑的古风古韵之中,等等。这都是我几十年来从生活积累到艺术学习的感悟。

四、黄永玉先生艺术的领悟学习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是我们凤凰人,他是凤凰的骄傲,凤凰子弟的楷模,我在十几岁就开始学习他的艺术,非常熟悉他的艺术语言和不同时期作品,我看他的画就知道他是怎么画出来的,是什么心情画的,完全能够穿越时空,好像可以立即把他的艺术语言变成我的艺术学习,使我的艺术领域自开一境。而且他的艺术作品我只要看局部,就知道真假。比如,我在外地看到他的几幅画,立马看出来那画跟他画的不能结合起来,因为艺术作品有虚有实、有空间、有呼应、有章法。

黄永玉先生对我们凤凰子弟学习艺术的人都寄托一种偏爱,我们也很尊重他的艺术,因为我们的骨子里都流着凤凰文化的血脉、凤凰文化的语言、凤凰文化的个性。我在个人创建博物馆的日子里,黄永玉先生回到了凤凰故乡,亲自到了博物馆,进行现场指点,先生对我的影响确实不少,我从小就是受他的影响开始画画的,对于我今天的艺术到创办这座博物馆,先生多年对我的熏陶,令我感恩至今。

现在我在凤凰的古博馆“听雨楼”打开窗与先生的“玉氏山房”便可遥遥相望,文化对话。我们将沿着沈从文先生、黄永玉先生凤凰文化的根,不断地弘扬守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著名画家张仃(左)、黄永玉(右)与雷雨田(中)合影

 

雷雨田作品《彩荷》 198X98CM

 

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责任

钟永新:从相关资料可以知道维修复原陈宝箴世家尤其艰辛不易,能否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发现营构此一院三馆文化载体的,究竟是什么精神动力支撑着您?

雷雨田:我私立创建的一院三馆三大文化载体,一楼西侧是百年老屋陈宝箴世家。二楼南侧至北侧是中国凤凰古城博物馆和雷雨田艺术馆。三馆相得益彰、有机联系,既有人物历史景观又能穿越历史时空聆听凤凰的文化,走进我的艺术世界。

我认为创建这座一院三馆私立博物馆不是机缘,而是机会给了有准备的人。我从九岁就开始自学画画,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却从未放弃每天对艺术的研究学习。2003年我从外地回到故乡,拟择一地,创建一座私立博物馆,基于的想法是把我的艺术和收藏以及凤凰的历史文化汇成一幅博物画卷,将历史重新呈现展示给社会。当买下这座古宅时,基本已是一片废墟,清理垃圾就花了几个月,重塑历史必须得从零开始。经过我多次规划设计才得以逐步复原,甚至修的比以前还要古风古韵。

我回到故乡凤凰城,好像注定要去做一个私立博物馆。在过去的岁月里,那些老前辈们似乎总在给我传递着某种信息,我也是凭着凤凰人的韧性精神,研究学习和永不放弃,一路艰辛走来。其实当时没想到和陈宝箴家族有关联,后来我发现陈宝箴先生历史上曾在凤凰时任道台,此百年老宅就是当时的官邸。是陈氏家族先贤的爱国主义、治学精神、民族气节成为我的精神支撑动力,我把这些提升成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院三馆三大文化载体,为此我还被聘为湖南唯一的中国陈寅恪研究院研究员。

私人办博物馆,第一个字是“私”,好像有点自私,而我尽力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抢救流失在民间的文化遗产、遗物,最终呈现给社会的却是大公无私,让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呈现的是文化共享。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让房地产老板和宾馆老板买下来此地又会是什么情况呢?我也可以建成高档会所私人豪宅,把大门一关,只是自己享受,不让他人随便进去,现在又很多地方都是那样没人去恢复保护,但是我选择建馆,所有费用私立担当。目的就是把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是我义无反顾的社会责任。

雷雨田作品《凤凰城小景》 68X68CM

 

钟永新:您是著名的艺术家,通过建陈宝箴世家、古城博物馆、雷雨田艺术馆又成为文化学者,那么请问您是如何把陈氏一门的精神和凤凰古城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雷雨田:陈宝箴世家的文化精神,包括治学精神、民族气节、爱国主义是我所建立三大文化载体的重要人文历史部分。

首先要谈陈宝箴先生,陈氏一门是从官宦之家走向文化世家,而在中国文化家族很多,但我发现一个重要的线索,陈宝箴先生在做凤凰道台、湖南巡抚时期一心爱国推行新政,最终却被贬官带着失望离开湖南。我就从这段历史开始思考,准备为这个历史人物的百年打抱不平,想把他的传奇作为切入点复原出来让社会知道。

陈宝箴先贤的后人也很了不起,他的儿子陈三立是同光体诗派领袖、近代著名诗人,长孙陈师曾、近代国画大师,就是在凤凰古城此宅院诞生的。二孙陈隆恪是近代著名诗人,三孙陈寅恪是著名史学大师、教育家。但我们凤凰人均不知道凤凰一个世纪前曾经诞生了一位大画家陈师曾。他的儿子陈封怀又是著名植物学家,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黄永玉先生称他们这个家族为“华彩世家”,也就是说是中华民族最精彩的文化世家。

由此我就觉得有责任复原这段凤凰文化,不被世人遗忘。别人说你不是陈家的亲人也好、不是后人也好,我认为这也是保护历史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所在,所以陈家后人也说一直在等这么一个人,没想到终于能够等到,因为陈宝箴世家文化载体在社会一直是个中国文化空白。

艺术汇成文化立体画卷

钟永新:三馆之一的凤凰古城博物馆尤为体现您对故乡文化的关切热爱和倾力保护,近年您又完成凤凰人家的古建筑设计和凤凰古城老酒的内外包装艺术设计,请问为何参与包装这些文化产品?您对凤凰古城未来的文化传承又有何展望?

雷雨田: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三大文化载体是我呈现给社会的第一幅立体画卷,沱江河畔的凤凰人家古建筑群设计则是我呈现给社会的第二幅立体画卷。今年又为家乡做了凤凰古城老酒内外包装设计,也是希望通过新的载体方式表达我对故乡的深情,酒的外观造型采用凤凰古建筑城门楼式样和吊脚楼式样为创意元素,背面刻有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增加我的作品深度和凤凰文化寓意。

乡贤沈从文先生,黄永玉先生等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他们在外面打拼取得的成就始终是我们向往的文化金字塔。很多时候,我一个人在博物馆里画画,再放点古筝乐曲,一画画到晚上三点,感觉内心很充实,因为我是在身体力行做中华文化守望者,而且我是用心血和感悟来汇成文化画卷,所以很多地方会考虑得那么细。

我认为,未来的凤凰城还会出许多了不起的大作家、大画家,凤凰文化亦如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将会代代延续下去,我只是其中的文化接力者。

 

 

 

著名艺术家雷雨田先生(左)接受钟永新(右)访谈

2014827日 唐军华摄)

 

【访谈手记】与著名艺术家雷雨田先生之结缘始于巴蜀,并相约往赴以观其文化一院三馆,今夏特从北京专程去湘拜会。一进凤凰古城,众多的文人故居、精美的建筑院落、诗意的烟雨意境,令人流连不已,此行所游的最后一站即为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走进雷雨田精心营构的博物世界,恍若置身于一个奇异独特的文化磁场,而与之共鸣感应。其潜心艺术的韧性睿思和保护遗产的拳拳热心尤为令人感佩,或许他在烟雨凤凰的文化守望正是当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真正践行者之一。 (钟永新)

 

注:本文首发于未来网中国少年国学院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