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古城(中)

 嘉绒遗民 2023-10-04 发布于四川

    从杨家祠堂转回到东正街继续前行,在登瀛街和中营街与东正街交汇处,是凤凰古城博物馆。
    凤凰古城博物馆坐落在凤凰古城道门口,这里是光绪年间道台衙门的组成部分,也是陈宝箴世家的百年老宅,占地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98平方米,由28面马头墙、56间房舍、386扇雕花门窗、26个回廊组成,是一个集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为一体的文化载体。

凤凰古城(中)
    陈宝箴世家是中国文化的贵族,走进陈宝箴世家,迎面是一口百年天井,这种四合院的建筑风格称为“回水归堂”,有着藏风纳水财不露的寓意。中间的大缸暗示汇聚天地灵气的纳财之象,又可作为消防使用。四面的回廊上有木雕的花窗,由“四觉草堂”、“琴棋书画”、“翰墨传家”、“光前裕后”、“八仙过海”、“楼高可摘星”、“渔樵耕读”等各种文化寓意图案组成。正屋上所悬挂的“大启而宇”鎏金匾额是光绪年间镀金而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启而宇”的意思是上天或是上帝开天劈地形成宇宙。

凤凰古城(中)
凤凰古城(中)
    正屋又叫凤竹居,正中挂着陈宝箴像。陈宝箴(1831-1900年),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原籍江西。1875年,陈氏一门三代举家迁居凤凰,陈宝箴任凤凰厅二品道台。据史料记载,陈宝箴是提出保护古城的第一人,他疏通了巨石磊磊的沱江,推动了凤凰经济的发展,后被提升为湖南巡抚,推行湖南新政,支持光绪“戊戌变法”。陈宝箴的一生,为国家整顿乾坤,三千里扫荡纵横,功在大江南北,深受国人敬佩,被誉为“海内奇士”。

凤凰古城(中)
    左右两壁,挂着陈氏二、三、四代著名人物的照片。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是“中国近代诗坛泰斗”,而陈三立的三个儿子陈师曾、陈隆恪、陈寅恪也是大名鼎鼎。陈师曾的儿子陈封怀,是我国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之父。陈氏“一门四代五杰”的灿烂家世,成就了陈氏门庭的辉煌,陈氏家族是唯一一个被称为“中国文化之贵族”的“华彩世家”。

凤凰古城(中)
    此外,凤竹居还陈列着陈宝箴当年官服上的补子和他戴过的官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下图是网络图片,陈宝箴的曾孙女陈小从向博物馆捐赠陈宝箴生前遗物——狼皮坐褥。

凤凰古城(中)
    凤竹居右侧,是右铭居,这里陈列着一件光绪亲赐给陈宝箴的行差狼皮坐褥,现为陈宝箴世家的镇宅之宝。此外还有国家清史编辑部门出版的《陈宝箴》上中下集,里面记载了陈宝箴一生的业绩。

凤凰古城(中)
    右铭居旁,是散原居。陈三立字散原,他因不愿进京做官而一直在父亲陈宝箴身边辅佐,“清末四公子”之一。他擅长诗词古文,是“同光体”诗派的领袖。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徐悲鸿、熊希龄、李四光等名流,都是陈三立家的座上宾。散原居所陈列的是陈三立先生的遗物和他的精品著作《散原精舍诗文集》。这幅油画是徐悲鸿为陈三立先生画的。

凤凰古城(中)
    凤竹居左侧,还有陈师曾先生的槐堂、陈隆恪先生的同照阁和陈寅恪先生的寒柳堂。
    陈三立的长子陈衡恪,字师曾,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交谊极深,曾劝齐白石变法,自创风格,王雪涛、王子云、李苦禅、刘开渠等皆出其门下。次子陈隆恪,字彦龢,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财商系,善诗文,诗风直追乃父,有《同照阁诗抄》传世。三子陈寅恪,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下图是陈师曾。

凤凰古城(中)
    下图是1904年陈师曾三兄弟留学日本时的留影。

凤凰古城(中)
    陈寅恪自幼深受家学的熏陶,天资聪颖,学识渊博,曾五次留学国外,精通中国、印度、西洋三大文化体系,是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一,被牛津大学聘为“英国皇家研究院院士”,在国内外享有显赫的声誉。陈寅恪是中国的文化国宝,被誉为“近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前无古人,后者难追。寒柳堂里陈列着陈寅恪先生生前的遗墨、手稿、文献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先生相关书籍,让人感怀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凤凰古城(中)
    这是陈宝箴世家的后庭院——宝箴书屋,专门出售陈氏一门的相关书籍及名人书画、古玩。

凤凰古城(中)
    凤凰古城博物馆是一院两馆,除了是陈宝箴世家、古城博物馆外,这里也是雷雨田艺术馆。

凤凰古城(中)
    雷雨田是凤凰人,收藏家,凤凰画院画家,2003年发起个人独资创建中国凤凰古城(私立)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三大文化载体,为抢救、保护、展示、宣传凤凰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留住人类精神家园做出很大贡献。雷雨田艺术馆内展示的,都是他从民间收集来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这块“纶音封典圣旨碑”,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凤凰古城的文化瑰宝。同治二年(1863),皇帝念临武营参将滕加洪(凤凰人)战功卓著,册封其父亲滕忠信为武显将军,其母亲周氏为一品夫人。“纶音”,是指帝王的诏书、旨意,“纶音封典圣旨碑”刻录的就是同治给滕忠信加官进爵的圣旨。

凤凰古城(中)
    在博物馆大门前方的街道中央,矗立着一堵马头墙照壁,上面大书三字“凤凰城”,走近看,是朱总理的题字,朱镕基同志的题字还是比较少见的。

凤凰古城(中)
    从这里折向中营街,就到了沈从文故居。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知道凤凰,是从沈先生的《边城》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先生就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24号的这座宅子里。

凤凰古城(中)
    这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同治五年(1866)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占地600平方米。房屋为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
    后来,沈家家道中落,这座宅子曾几经易主,为了表示对沈从文老人的崇敬,1988年,凤凰县政府购回此屋,并进行过修复。2006年5月,沈从文故居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古城(中)
    经过整修,这座百年古宅院再现原貌。进门是一小小的天井,对面正屋三间,两侧厢房四间,虽然房屋都很矮小,但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显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因为沈先生的缘故,这所小小的院子已成为凤凰古城旅游景区中最耀眼的人文景观。
    正屋门上挂有“沈从文旧居”匾额,中堂挂着沈从文的素描画像和半身塑像。

凤凰古城(中)
    正屋右边一室,是沈从文生平的照片,二室是沈从文书稿手迹。左边房是卧室,是沈从文出生的地方,右边房陈列着大理石桌面的书桌等物。

凤凰古城(中)
    这是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和母亲黄氏。实际上,沈宗嗣是沈宏富的弟弟沈宏芳的儿子,后来加入同盟会。

凤凰古城(中)
凤凰古城(中)
    沈先生原名沈岳焕,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是他儿时用过的书桌和书篮。

凤凰古城(中)
    14岁时,沈先生投身行伍,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这是他去北京之前在湖南保靖的留影。

凤凰古城(中)
    1923年,年轻的沈从文闯入北京,一直到1928年,都在北京以写作谋生,很快,他就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后来,他一边办报、教书,一边坚持创作。1929年,沈先生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时,爱上了女学生张兆和,1933年9月9日,二人结婚,相伴一生。这是沈从文和夫人张兆和1935年在苏州的留影。

凤凰古城(中)
    1934年,沈从文创作完成了《边城》,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这是沈从文1933年秋在北京写作《边城》时的照片。

凤凰古城(中)
    沈先生喜欢边听音乐边写作,这张床头的留声机,是他生前用过的。

凤凰古城(中)
    仅受过小学教育的沈先生,经过不断努力,最后成为北大的教授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这是1981年2月,沈先生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讲演。

凤凰古城(中)
    1988年,沈先生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凤凰古城东面的听涛山下。他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部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留下了900多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

凤凰古城(中)
凤凰古城(中)
    这部《阿丽思中国游记》,是沈先生创作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作是世界文学名著《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中国续书。

凤凰古城(中)
    沈先生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在左边厢房内,陈列着各种版本的沈从文著作。1982年,香港三联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沈从文文集》,印制精美,一套共12册,收集了沈从文20—40年代的作品。这套作品也是解放30多年来第一次印刷出版,沈先生将所得稿费全部捐给家乡办学。

凤凰古城(中)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这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他历时15年完成的巨著,为三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绘出了清晰的轨迹,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凤凰古城(中)
    左厢房外,还有一间名人书屋,主要出售沈先生的著作。

凤凰古城(中)
    从故居往西南,是南门城楼,再向西北,是西门城楼,《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血色湘西》等多部影视剧都曾在这里拍摄。

凤凰古城(中)
凤凰古城(中)
    西门城楼下,是凤凰古城的文化广场。广场中央,塑着一只凤凰,振翅欲飞。

凤凰古城(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