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年前,蓝田街上那场深明大义的壮举

 谦谦书生 2018-01-15

八十年前,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此时,倭寇飞机也对长沙狂轰滥炸,长沙'文夕'大火后,一些重点学校急需向后方迁涉。

在此民族危亡之际,蓝田人民深明大义,伸出援手,腾空镇上所有庙宇、祠堂、大院,接纳省城二十余座学校。

这一壮举,让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师生有了栖身之处,让许多张漂泊不定的书桌安顿下来。

我总在想,一个不足八千人的偏远小镇,猛地要接纳三万多外乡文化人,该要有何等博大宽广的胸怀和气概。

那是蓝田民众用自我的牺牲,在为中华文化挪出一块生存繁衍的地盘。

今天,我带着一份感动,寻找昔日的学校旧址,去叩访那一段惊神泣鬼的非凡岁月。

首先探寻的,是抗战时期名列全国十大名校的'国立师范学院',现改名为涟源一中。

在这座校园里,廖世承、钱基博、钱钟书等先生的名字如雷贯耳,声名远扬。

周南女中设在毛坪乡笃庆堂。

后改名毛坪中学,现为涟源二中,属六亩塘镇。

明宪女中设在三元锅坊。

后改为三元巷,即原织染厂的厂区。

当年,这里是江西会馆旧址,老蓝田万寿宫。

在这里创办过私立赣凤中学,享有盛名的南岳殿成了赣风中学的礼堂。

后改名涟源三中。

现在是市委党校。

当年,我父亲以头名成绩考上长郡中学,因学费昂贵而改读赣风。初中毕业那年顺便加入地下党。

前几天,他老人家去电业局门口的缴费营业厅交电费,因某些业务细节与工作人员有异议,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地说:这些说给你听你也不懂。

我父亲一听就火了:交个电费有什么懂不懂的,66年前,我就是蓝田街上的财政科长。

(66年前,现在的涟源市,当时的称谓叫蓝田县,因与陕西省的蓝田县同名,两年后改为涟源。另外,那时的科长,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局长)。

老湘剧团地处各学校的中心。

与老城最繁华的中山街、老电影院、蓝溪桥、福星桥、三角坪相隔很近。

遥想当年,钱钟书父子及学校同仁,在课余赋闲时,一同前往古老的石拱桥上,边端上一碗挑担小吃,边欣赏河两岸吊脚楼景致。若口袋里稍有宽裕,甚至会看场电影或湘剧。

剧团斜对面一栋很气派的楼房里,住着一位叫凌六公子的戏迷,十二总的老机械厂是他的产业。戏台前第三排正中间的那个座位被他常年包了下来,反正他不差钱。

既然提到了老湘剧团,提到蓝田街上那段办学的事,就不得𣎴说一说我的爷爷。

我爷爷端斋先生,1938年任中共地下党三甲支部书记(见涟源党史104页)。

同时兼任三甲作新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见涟源市志大事记27页)。

1939年,中共安化地下党决定,将蓝田及附近有卓越能力的九名地下党员打入敌人内部,分别担任国民党的镇、保、甲长。

在一番精心运作后,我爷爷任蓝田第二保保长,管辖中山前后街,从蓝溪桥到福星桥地域,这里是当年蓝田街上最繁华的地段。镇公所、镇警察暑等机构都设在中山街城隍殿,即原农资公司。

后来,我爷爷改仼蓝田街道第一支部的支部书记(见涟源党史146页),此时,他的身份是绵云染坊的掌柜,染坊开在湘剧团街对面。

说明一点:自1935年成立蓝田镇公所后,镇长基本上是由三甲人士担任。

其中仼镇长时间最长名气最大的是梁汉凡先生,他与我爷爷交情笃厚,相互配合十分默契。

在常德大会战时,被倭寇伤了一条腿,他拍打干净满身的火药硝烟气味,回故里接管了镇公所的钥匙。

他成天拄着一根文明棍,头戴一顶瓜皮帽,领着几个扛汉阳造步枪的团丁整治街道,在他的任期内,蓝田街上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汉凡先生是蓝田街上的一个传奇。

长郡中学的高中部设在湘乡会馆内,即中山后街老人民银行。

初中部设在惠民茶厂,现在的市烟草局。

妙高峰学校设在安化四区高小,即原来的十二总农科所。

初中部设在新塘芳园,原部队365医院。

实验中学设在刘氏墓庐,现在的市贸易公司。

鸿图中学设在毛坪乡的先志亭。

如今,先志亭破烂的门窗洞开着,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都堆砌在它的屋顶和墙上,早已不堪重负,显得摇摇欲坠。

经湖南省教育厅核准立案,由曾毅夫等九人筹办了蓝田私立五属小学。

所谓'五属',是指以邵阳、新化、新宁、城步、武冈五县旅蓝同乡会产业做教育基金,用以开办学校。

后来,五属小学改名为光明完小时,我曾在这里上完六年小学。

每天早晨和中午,我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经过蓝溪桥、老电影院,来到昏暗拥挤的学堂念书。

现在,这里改成了育才实验学校。

这是蓝田街上最早的公办学校,原名蓝田市立小学。

后来多次改名,如:蓝田镇国民中心学校、安化县第十二完全小学、涟源县蓝田民主完全小学、蓝田五七学校、蓝田镇民主小学等。

梁介福是蓝田镇首任派出所所长,与我爷爷是生死之交。他在这所学校担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时,曾被国民党安化县党部抓获,我爷爷利用保长的特殊身份,并用全部家产及身家性命担保其获释。

我爷爷的悼词便是介福先生所作。

我在这所学校初中毕业。

我用了三天时间,遍访了那段非凡岁月中,从省城长沙迁来的二十余个学校旧址。

这些学校从1938年迁入,1944年返回长沙,在蓝田这座古镇一呆就是六年。

那一处处早已人去楼空面目全非的旧址,曾见证了一个历史事实:

正是蓝田街上,在国家危亡的动荡年代,完成了一场文化救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