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悲鸿:将求真精神和写实技巧融入到中国画当中,以振兴中国艺术

 SS艺品堂 2018-01-15

1926 年徐悲鸿留学归国,力倡写实主义和素描训练,呼吁将求真精神和写实技巧融入到中国画创作当中以振兴中国艺术。然而这种观念落实到实践创作中去却并非易事,因为从东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绘画系统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并不是徐悲鸿一个人在尝试,其前辈及同辈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在努力尝试,但至今没有人能说做得最好,其矛盾点在于,这并非一个有预设答案的问题在等待解决的人或者方法,

它更像一个液态物体,形态随机而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艺术家手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没有好坏高低之分。 面对这种艺术内部的不兼容性矛盾,徐悲鸿最初的尝试其实并不如意,图中是其写实主义时期早期的作品,图中画马的线条有明显较多的迟疑和停顿,笔触完全是水彩画画法,而且马的造型也缺乏提炼,极像是用毛笔画的速写。与其后期的马相比,这些作品稚拙特征非常明显。

其对写实效果的追求和实际笔墨运用的不同步是导致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因此,徐悲鸿在个人创作上出现了短期的传统回归,这和他同时期提出的重倡中国古典主义有一定关系,但也和他同时期高调倡导写实主义的言论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徐悲鸿写实主义时期下呈现的矛盾状态之一。我们可以从图中徐悲鸿画的竹子看到这种明显的回归痕迹。这几幅作品中的竹子都是用传统画竹的笔法绘制,虽然绘画技巧似乎透露出作者并不深厚的国画功底,

但从作品主体塑造、题跋和印章等各个角度来看,这几幅作品的传统气息还是比较浓的。 但是,徐悲鸿的回归传统只是一种蛰伏,因为从其后期画竹的变化看来,他的尝试和改造一直没有停滞,如在 1937 年创作的《巴人汲水》中的竹子和竹叶,完全不是传统写意的表现手法,而是用线勾出竹子和竹叶的边缘线进行填色,大小错落,层次丰富。再到 1942 年,徐悲鸿画的竹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图中的竹子,上半截的竹筒还是由两条线写出来的,

下面两节就不像是毛笔可以表现出来的效果了,这应该是用排笔刷画出来的,其具体方法大致是将墨色由浓到淡依次调好,将排笔的一头蘸上浓墨,中间部分蘸略淡的墨,然后再一笔刷画出来,这样画出来的竹子借助墨色渐变的关系表现明暗,使画出来的竹子更具立体感,圆柱形特征更明显,效果非常写实。此后徐悲鸿用这种方法画的竹画越来越娴熟,而且一直使用这种方法,没有再出现新的变化。 写实主义时期是徐悲鸿的创作高峰期,

这一阶段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其写实主义时期的状态和矛盾。大量优秀素描作品体现了徐悲鸿留学期间淬炼的深厚写实技巧,这正是其极力倡导写实主义以改良中国画最具体的手段,他对素描训练的推广也是他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最大的贡献之一。此一时期的油画作品集中反映了徐悲鸿的古典浪漫情怀,这和他提倡的“写实主义”原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可以说,这一时期徐所提倡的写实主义仅仅聚焦在写实表现技巧上,对于写实精神的诠释和现实关怀到下一时期才出现,这种矛盾或多或少有一定个人性格原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但其蕴含的深层意义值得仔细分析。而徐悲鸿写实主义时期的国画作品呈现的踌躇和传统回归在近代美术史上应该是十分具有典型性的,这种源自两个截然不同的绘画系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同时代许多艺术家身上都存在着,徐悲鸿的尝试不能说是最好的,但因为历史的原因,是影响最深远的,也正是基于此原因,对徐的研究才会出现研究上的矛盾,例如将“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混为一谈;在人情和话语权的影响下,主观塑造大师形象的研究居多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